帝国全面战争吧 关注:61,180贴子:1,999,531

回复:18世纪——绅士战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8世纪最典型的女装晚礼服,锥子设计,最大限度的紧缩女性的腰部外加无限度的挤胸,蓬松的灯笼裙,裙子里面有鲸鱼骨架支撑,那个时代越是有钱的阔太太越是要把裙子撑得很大,而且里外里有好几层,这样反向更衬托腰部的纤细和胸部的丰满……


IP属地:北京20楼2012-10-24 17:25
收起回复

    类似于封建中国对女性小脚的迷恋,古欧洲人对于女人的蜂腰更是迷恋到登峰造极,这种病态的细腰美无疑使那个时代的女性叫苦不住,据史料统计19世纪初期法国一女性从小用束腰内衣使自己的腰围只有50厘米,被誉为当时最完美性感的女人,这无疑是对女性的自然体态美的摧残,而低胸的设计最初也是为了满足贵族的视觉享受……


    IP属地:北京21楼2012-10-24 17:29
    收起回复

      而在影片中穿内衣的环节相比记忆犹新,这种魔鬼内衣曾经摧残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妇女……


      IP属地:北京23楼2012-10-24 17:32
      收起回复


        18世纪时,法国宫廷继续创立新礼服,主要以丝缘、花边、丝绸、天鹅绒以及淡色的花缎等制成。同时,用黑色天鹅绒的贴片代替以前的化妆面孔和扑有香粉的头发或假发。男人戴黑皮和獭皮的三角帽,帽边镀金或镶花边,并饰以鸵鸟毛。他们把头发或假发编成辫子,以黑色丝带系住,置于背后。带扣的鞋子上配有红色鞋跟。盛装时须穿灰白色的丝袜,平时则穿白色毛袜。
        1750年后,妇女开始在头发上加假卷发,做发卷,涂发油,扑香粉,并饰以丝带、花边,以及羽毛等,致使头发高高隆起。有时,妇女的头发高得连通过房门或坐马车旅行都感觉很困难。遇上坏天气时,头上还要戴一顶巨大而可以收缩的帽子,这是一种线织的帽子,收起来就像篷车顶,故被称为“篷车帽”。当时的女裙一般都用撑裙物及一些硬的衬裙使得裙子高高隆起,形似篮筐,以后演变为内装撑衣架,又名裙环。后来,有位名叫华都的画家,他设计出一种背后有褶折从颈部飘垂下来的长服。这种衣服洒脱、飘逸,一时风靡法国宫廷,人们称之为“华都长服”。当时,男女外出时习惯携带长手杖、暖手筒、皮包及成对的表。而妇女,除暖手筒、皮包等以外,还要以扇子和人工花为饰。还有一种在当时甚为时髦的东西,就是鼻烟盒。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洛可可艺术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风的古典室内设计

        洛可可的现代室内设计


        IP属地:北京25楼2012-10-24 17:44
        收起回复

          西班牙王国-17世纪
          波兰王国-17世纪

          奥地利帝国-18世纪

          卡尔马联盟-17世纪

          瑞典王国-17世纪

          葡萄牙王国-17世纪

          俄罗斯帝国-17世纪

          普鲁士王国-17世纪
          


          IP属地:北京26楼2012-10-24 17:56
          收起回复

            16世纪,旧式的步兵方阵逐渐让位给更能有效发挥火力的线式队形,为了让更多的枪在一个正面上开火,整个步兵阵列的纵深被压缩到了只有几个人。此外,火绳枪为了要给火绳留出距离,并排的两名士兵不可能挨得很近(至少1米),但燧发枪兵却可以紧密地排列着,然后在横向上很长很长地延展开来……冷兵器以来的战争样式彻底改观了。战场上的火线从此更加密集,而且燧发枪的快速装填速度也使得燧发枪兵队列得以保持很小的纵深,只有3-4列而已;按照古斯塔夫的做法,瑞典火枪兵被要求进行“雷霆般的齐射”,也就是追求单次射击的震撼力和威力;而欧洲军队像织田军在长篠所用的三段击一样打出连绵不断的弹雨,最早的记录是英国内战时,1746年的克洛登(Culloden)会战,比长篠晚了约170年。18世纪中叶在菲特列大帝操练下的普鲁士军队能够用燧发枪达到每分钟5发的射速,被认为是(事实上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但那更多地是建立在普鲁士式的非人操练的基础上。诸位在军训时晒着太阳,辛苦万分地走的队列,最早就能追述到那时候,但是对18世纪的火枪兵来说这种机械式的操典是必要的。

            17到18世纪欧洲标准的步兵冲突,是双方的部队排成两三列,最多五列的队列,而整个阵列的宽度延伸好几里地,两条人线互相推进到100米左右的距离开始对射。贯穿始终的理念其实就是,尽量在正面集中更多、更密集的火力。但是,编成这种“线式队形”前进的部队,行动非常迟缓,因为在行军中队形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这样展开战斗的时候才能保证线式队形的完整。这样的一支军队无论要完成什么机动,都必须全军一起动才行,而在行军中队列的任何地方出现混乱,都必然影响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可在野外机动的时候,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一支部队中的步兵,几乎不可能向敌方展开进攻,除非敌方也在向自己进攻。


            IP属地:北京27楼2012-10-24 18:08
            收起回复

              18世纪的战争是按照明确而详细的作战原则来打的。由于敌对双方都要寻找适合于他们各自军事体制的设防兵营和仓库的有利阵地,因此作战的目标不是为了打一仗,而是在于实施部队的机动。战争是在王朝统治者之间进行的。战争的目的局限于为了夺得一个省份,或者调整一下边界,或者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或者为了争取一些王室成员的权益,因而冲突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倘若把对方完全消灭,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战争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当时军队所采用的兵器和战术的缘故,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避免打对阵战,因为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燧发枪是一种比火绳枪更复杂更昂贵的兵器,每一支枪都必须按照标准尺寸精心制造,才能装得上用环套固定的刺刀。由于军队日益强调作战的火力,因此在枪炮和弹药上化费的钱越来越多。整个欧洲到处都在加紧生产制造黑火药的硝酸钾。所用的士兵、材料和工人越多,意味着产品的成本也更高。

              18世纪初,由于采用了刻板的线式战术,因此正规步兵的作用也变得拘泥而缺乏灵活性。在步兵营占领战斗阵地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因此必须对他们实施掩护。另外,后勤补给仓库和运输部队也会受到敌人的进攻而应加以保卫。为了实施这些掩护和保卫任务,1740年后,在欧洲军队中再次使用了轻装部队。他们主要是步兵,还有一些轻骑兵“军团”。除上述任务外,他们也负责进攻敌人的交通线,捕捉俘虏。后来,他们的主要任务又改为在主要战线的前方或侧翼对敌人进行骚扰并掩护自己的作战部队。也就是说,他们担负了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轻步兵的任务。
              


              IP属地:北京29楼2012-10-24 18:16
              回复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试验和实践,此时的步兵火力在作战中变得最为重要,而突击冲锋则退到了第二位。当然长矛的淘汰所引起战斗力的削弱被刺刀的启用所弥补了。但放弃重型密集的长矛突击对作战还是有所损失的。燧发枪兵的线式队形没有方阵队形那样强大的进攻性、冲击力和防御能力。防御工事和堑壕设施提供了18世纪作战所需要的防护作用,它们不仅可以用来阻止敌人骑兵的进攻,也能对付敌人炮火的袭击。不过,构筑这些设施的费用很大。总之,18世纪战争的特点是:打法固定,阵地战多,目标有限,原则死板,墨守成规,优柔寡断。

                18世纪50年代,英国在美国服务的一些正规营在特定情况下组建了一些轻装连。在此以前,英国军队一直没有轻装部队。1753年英国在孟农加希拉
                战役中布拉多克一仗的失败,使得他们不得不改变刻板的欧洲线式作战队形,充分发挥在野外战斗中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英国军队作了大量尝试,在每个步兵团内,建立一个“轻装”连,该连通常由营负责派遣,从事掩护部队前进或其他特殊使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的做法是把轻装连从团里分出来,组成临时性的作战部队。另外,手榴弹连(也是每团一个连,不跟手榴弹警备团混同)也跟团分开,并在作战时组成特别部队。
                


                IP属地:北京31楼2012-10-24 18:19
                收起回复

                   长矛兵从战场上消失,并不标志着这种类型步兵功能的完结。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投弹兵又问世了。手榴弹(一种圆形炸弹,它有一根不长的能够很快燃烧的导火线,在投掷前的一瞬间进行点火)在“三十年战争”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670年法国军队在杜劳埃团里建立了一个手榴弹独立连,不久到处进行了推广。手榴弹连的士兵是专门挑选的,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这样才能掷得动重达三磅或三磅以上的手榴弹。除了手榴弹外他们还配备了标准的燧发枪和刺刀。后来,由于手榴弹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停止了使用。但手榴弹兵仍保留着,专门负责特别艰巨的任务。手榴弹兵实际上变成了燧发枪兵。不过,他们通常是些更优秀更可靠的士兵

                   腓特烈大帝对整个欧洲的军事思想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的许多军事家竞相仿效他的作战体制。大量外国军官云集于波茨坦,以求亲眼目睹并领教普鲁士军队复杂的作战调遣方法,然后回国同样训练自己的军队。腓特烈把线式战术体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几乎无人可与他的成就相比拟,超过他的人更是寥若晨星了。倘若不是腓特烈这样的一代雄才,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当时西班牙和俄国都曾采用过他的军事体制,但是未能造就出一支举世惊叹的军队。腓特烈死后,这种体制本应对他的后继者大有裨益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后来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再也没有人认真运用过这种体制,可是世人对它的赞美之声却仍在回荡着。
                  


                  IP属地:北京32楼2012-10-24 18:22
                  收起回复

                    最后期待着能在信条中重走独立之路……


                    IP属地:北京33楼2012-10-24 18: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