绎璟后宫吧 关注:3,997贴子:108,678

【吧务汇总·杂记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定期更新。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9-27 16:11回复
    《新唐书·刑法志》
    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於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9-27 16:13
    回复
      《新唐书·刑法志》
      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为言耻也;凡过之小者,捶挞以耻之。汉用竹,后世更以楚。书曰“扑作教刑”是也。二曰杖。杖者,持也;可持以击也。书曰“鞭作官刑”是也。三曰徒。徒者,奴也;盖奴辱之。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任之以事,置之圜土而教之,量其罪之轻重,有年数而舍。四曰流。书云“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五曰死。乃古大辟之刑也。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9-28 16:32
      回复
        《新唐书·刑法志》
        太宗尝览明堂针灸图,见人之五藏皆近背,针灸失所,则其害致死,叹曰:“夫箠者,五刑之轻;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轻之刑而或致死?”遂诏罪人无得鞭背。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9-28 16:34
        回复
          《新唐书·刑法志》
          凡州县皆有狱,而京兆、河南狱治京师,其诸司有罪及金吾捕者又有大理狱。京师之囚,刑部月一奏,御史巡行之。每岁立春至秋及大祭祀、致齐(齐,同“ 斋 ”),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及夜未明,假日、断屠月,皆停死刑。
          京师决死,涖(莅)以御史、金吾,在外则上佐(僚属),余皆判官涖之。五品以上罪论死,乘车就刑,大理正涖之,或赐死于家。凡囚已刑,无亲属者,将作给棺,瘗(谓埋藏)于京城七里外,圹(圹,堑穴也)有砖铭,上揭以榜,家人得取以葬。
          诸狱之长官,五日一虑囚。夏置浆饮,月一沐之;疾病给医药,重者释械,其家一人入侍,职事散官三品以上,妇女子孙二人入侍。
          天下疑狱谳大理寺不能决,尚书省众议之,录可为法者送秘书省。奏报不驰驿。经覆而决者,刑部岁以正月遣使巡覆,所至,阅狱囚杻(同“杽”,械也)校(校,木囚也)、粮饷,治不如法者。杻校钳锁(《旧唐书·刑法志》:“又系囚之具,有枷、杻、钳、鏁。”)皆有长短广狭之制,量囚轻重用之。
          囚二十日一讯,三讯而止,数不过二百。
          ......
          死罪校而加杻,官品勋阶第七者,锁禁之。轻罪及十岁以下至八十以上者、废疾、侏儒、怀妊皆颂系(颂读曰容。容,宽容之,不桎梏)以待断。
          居作者著钳(古之刑在项曰钳)若校,京师隶将作,女子隶少府缝作。旬给假一日,腊、寒食二日,毋出役院。病者释钳校、给假,疾差陪役。谋反者男女奴婢没为官奴婢,隶司农,七十者免之。凡役,男子入于蔬圃,女子入于厨饎。
          流移人在道疾病,妇人免乳(免,通“娩”),祖父母、父母丧,男女奴婢死,皆给假,授程粮。
          非反逆缘坐(连坐),六岁纵之,特流者三岁纵之,有官者得复仕。


          IP属地:美国7楼2020-09-28 17:11
          回复
            《新唐书·刑法志》
            书曰:“慎乃出令。”盖法令在简,简则明,行之在久,久则信,而中材之主,庸愚之吏,常莫克守之,而喜为变革。至其繁积,则虽有精明之士不能遍习,而吏得上下以为奸,此刑书之弊也。


            IP属地:美国8楼2020-09-28 17:15
            回复
              Demian
              Sie halten sich manchmal für sonderbar, Sie werfen sich vor, dass Sie andere Wege gehen als die meisten. Das müssen Sie verlernen. Blicken Sie ins Feuer, blicken Sie in die Wolken, und sobald die Ahnungen kommen und die Stimmen in Ihrer Seele anfangen zu sprechen, dann überlassen Sie sich ihnen und fragen Sie ja nicht erst, ob das wohl auch dem Herrn Lehrer oder dem Herrn Papa oder irgendeinem lieben Gott passe oder lieb sei! Damit verdirbt man sich. Damit kommt man auf den Bürgersteig und wird zum Fossil.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9-29 19:20
              回复
                Demian
                Ich wollte ja nichts als das zu leben versuchen, was von selber aus mir heraus wollte. Warum war das so sehr schwer?
                Es gibt viele Wege, auf denen der Gott uns einsam machen und zu uns selber führen kann.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9-29 19:30
                回复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 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 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 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韡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 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 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 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 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 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2-01-30 02:44
                  回复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 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 长史,秩千石。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2-01-30 02:50
                    回复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即位,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
                      武昭以后,大将军无不加大司马者。车骑、票骑、卫将军或加或不加。它将军无加大司马者。
                      《后汉书·百官志》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2-01-30 02:50
                      回复
                        《汉书》表第七 百官公卿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师古曰: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鱼豢曰:太尉掌武事,古者兵狱官皆以尉为称,尉,罻也,言兵狱罗罻也,以兵狱罗罻奸非。
                        《后汉书》百官二
                        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正、左监各一人,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诏狱。
                        右属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狱二十六所,各令长名。世祖中兴皆省,唯廷尉及雒阳有诏狱。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2-02-18 04:25
                        回复
                          古断狱有与后世大异者,重意是也。《春秋繁露·精华篇》曰:“《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情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折狱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狱而非也,暗理迷众,与教相妨。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顺,故君子重之也。”盖事之善恶,判于意之善恶。古之明刑,将以弼教,非如后世徒欲保治者之所谓治安及其权利,故其言如是也。《王制》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即《繁露》所谓“必本其事情而原其志”者也。“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谓本其事,原其志,则所见之善恶与徒观其表者不同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大学》。谓断狱者能推原人知本心,则人不敢怀恶意,而风俗因之而淳,所谓与教相顺者此也。此等议论,今人必以为迂,然如今日之所谓司法者,明知其意之恶而弗能诛,明知其意之善而弗能救,愈善讼之人,其心愈不可问。以维持治者之所谓治安,及其权利则得矣,于社会公益何有焉?则古人所言,正未可以深讥也。然此非徒听讼者之咎也,社会风气之变迁则为之。


                          IP属地:美国25楼2022-02-20 12:17
                          回复
                            古断狱有与后世大异者,重意是也。《春秋繁露·精华篇》曰:“《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情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折狱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狱而非也,暗理迷众,与教相妨。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顺,故君子重之也。”盖事之善恶,判于意之善恶。古之明刑,将以弼教,非如后世徒欲保治者之所谓治安及其权利,故其言如是也。《王制》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即《繁露》所谓“必本其事情而原其志”者也。“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谓本其事,原其志,则所见之善恶与徒观其表者不同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大学》。谓断狱者能推原人知本心,则人不敢怀恶意,而风俗因之而淳,所谓与教相顺者此也。此等议论,今人必以为迂,然如今日之所谓司法者,明知其意之恶而弗能诛,明知其意之善而弗能救,愈善讼之人,其心愈不可问。以维持治者之所谓治安,及其权利则得矣,于社会公益何有焉?则古人所言,正未可以深讥也。然此非徒听讼者之咎也,社会风气之变迁则为之。《王制》曰:“有旨无简,不听。”注:“简,诚也。”案,盖指事状。又曰:“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此为不重意而重事之渐。盖风俗稍偷,人藏其心,不可测度,而折狱者亦不必皆公正,徒据其意,不足服人,乃不得不侧重于事也。《王制》又日:“必三刺。”三刺者?“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周官•小司寇》及《司刺》咸有其文。孟子曰:“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梁惠王下》。左右即群臣,诸大夫即群吏,国人即万民,盖古自有此法,非作《周官》《王制》者之臆说也。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三宥者?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三赦,一曰幼年弱,再曰老旄,三曰憃愚。亦诚本其事而原其意,非貌为宽大也。欺法吏于一时易,蔽万人之耳目难。“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亦《王制》文。意正在此,此亦犹选举之重乡评也。然亦唯风气淳朴之世为可行。若在后世,则有愈兼听并观,而愈益其惑乱者矣。故凡制度之实,未有不随社会为变迁者也。《庄子》所谓藏舟于壑,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也。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2-02-20 12:28
                            收起回复
                              东汉王充《论衡・答佞》
                              问曰:“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钧,而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曰: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则以礼防情,以义割欲,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小人纵贪利之欲,逾礼犯义,故进得苟佞,苟佞则有罪。夫贤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
                              问曰:“行不合於九德,效不检於考功,进近非贤,非贤则佞。夫庸庸之材,无高之知不能及贤。贤功不效,贤行不应,可谓佞乎?”曰:材有不相及,行有不相追,功有不相袭。若知无相袭,人材相什百,取舍宜同。贤佞殊行,是是非非。实名俱立,而效有成败,是非之言俱当,功有正邪。言合行违,名盛行废。
                              问曰:“行合九德则贤,不合则佞。世人操行者可尽谓佞乎?”曰:诸非皆恶,恶中之逆者,谓之无道;恶中之巧者,谓之佞人。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劝,贤在善中。纯洁之贤,善中殊高,贤中之圣也。〔恶〕中大佞,恶中之雄也。故曰:观贤由善,察佞由恶。善恶定成,贤佞形矣。
                              问曰:“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曰:聪明蔽塞,推行谬误,人之所歉也。故曰:刑故无小,宥过无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贳误。故贼加增,过误减损,一狱吏所能定也,贤者见之不疑矣。


                              IP属地:美国29楼2022-02-20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