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吧 关注:129贴子:1,613
  • 1回复贴,共1

胃癌是吃出来的毛病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也变得更丰富了,然而最近几年胃癌的发生率却越来越多了。
胃痛、胃酸、胀气……胃病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通病,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胃癌的年轻化。于是很多人开始紧张,为什么胃癌总是来得悄无声息?胃癌是吃出来的毛病吗?
胃癌为何悄无声息
人体的胃壁可分为四层,分别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
其中,胃癌最先起源于胃的粘膜层,早期癌灶很表浅,对粘膜的损伤也不大,不会出血,对消化功能影响小,所以往往感受不到任何症状。再加上偶尔出现的腹胀、消化不良、胃痛,患者通常会误会是胃炎、溃疡等,并不会太在意。
这种仅限于粘膜内的早期胃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90%以上能够治愈。
当胃癌发生后,胃黏膜会发生改变,表现为隆起或者凹陷,有时有溃疡形成,所以大多数胃粘膜病变和早期胃癌都能够被发现,也会胃癌早筛的最好时机。
如果没有及早发现,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殖,癌灶会越来越大,侵犯到肌层、穿透浆膜层,就到了进展期。一旦发生脏器转移,那就是胃癌晚期。
哪些因素会导致胃癌?
现在网上很多人说胃癌都是吃出来的,这种说法其实有些片面,太绝对了。
胃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导致胃癌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等,饮食只是一方面。
胃癌高危人群: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条者需要做胃癌早期筛查: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HP(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这里再重点聊一聊幽门螺杆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3倍,它也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世卫组织已将它列入一级致癌物。
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吃同一碗菜,很少使用公筷,就有了“一人患病,全家遭殃”的说法,全国约有56%的人感染。
不过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胃癌。虽然Hp感染率那么高,在感染人群中真正会患上胃癌的是1%左右,而且这1%还多见于溃疡病患者。
即便如此,幽门螺杆菌还是会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如果查出感染需要及时根治。
如何做早期筛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胃镜检查的局限性,导致其无法作为普筛使用。
为了突破我国胃癌早筛率偏低的困局,在各大胃癌相关共识或指南中纷纷提出在适龄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高危人群进行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经济、高效途径。其中,胃蛋白酶原(PGI、PGII)、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的血清学检测作为胃癌早筛诊断的重要指标,相较于侵入性的内镜筛查,更加经济、简单和快捷,更适用于普查。
胃癌虽然有一些随机的不可控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被预防的,通过一些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得癌的风险。除了要做到定期胃癌筛查,日常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虽然这条万金油建议说过很多次,但对付任何疾病几乎都适用,必须再重复一遍: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低盐饮食,少吃腌渍、烟熏类食物。
戒烟戒酒。
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此外,胃还是一个情绪器官,容易因为负面情绪或较为亢奋的情绪而促使胃肠动力异常,所以保持愉悦心态也是防癌“良方”。


IP属地:上海1楼2024-05-13 16:04回复
    讲的太全面了


    IP属地:河北2楼2024-05-15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