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22,956贴子:1,662,812
  • 11回复贴,共1

关于楚将昭阳伐魏所取得的八座城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记》、《战国策》皆记载昭阳在襄陵之战全歼魏军(“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前后夺取了襄陵等八座城邑,但史书却并未记载具体是哪八座,根据《包山楚简》以及《水经注》等记载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座:
1、襄陵
这当然不用多说,昭阳就是在襄陵之战击败的魏军,后又在承匡之战大败公孙衍(犀首)。
2、郾(陉)
《水经注》引《史记》记载“楚昭阳伐魏,取郾” ,昭阳取郾当指收复楚怀王继位初期魏国趁楚国国丧之时夺取的陉山(即“汾陉之塞”)
3、鲁阳
《包山楚简》载“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 ,史学界多认为此次事件时间为楚怀王八年,楚怀王之前楚宣王、威王时楚魏交战的主要战场是“睢、涉之间”,楚威王时虽北上伐魏,但仅在陉山一带与魏交战(“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所以楚国收复鲁阳时间应该为昭阳伐魏之战所攻克的第一座城邑。而鲁阳作为此前楚国的重镇,楚肃王时被魏国夺取后成为了楚魏二国的边境重镇,所以此战规模应当不会太小。
4、5、6叶、昆阳、襄城
这三城中昆阳未有史料或出土文献记载,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却记载越王无强北伐齐之时(楚怀王十七年)时齐使曾对越王无强说“韩之攻楚,覆其军,杀其将,则叶、阳翟危。” 由此可见,叶邑在楚怀王十七年之前也被楚国所占领。《包山楚简》中也有关于“襄城人”的记载,楚人习惯将本国某城的人成为“xx人”,如“阴人”、“鄂君之人”,而称外国使者为某客“齐客陈豫贺王之岁” 、“秦客公孙鞅问王于栽郢之岁”,所以襄城也被昭阳攻克;而昆阳处于叶和襄城之间,昭阳不可能绕过昆阳打襄城,所以昆阳也被昭阳攻克。
7、鄢陵
楚宣王时曾有“江乙说于安(鄢)陵君”的记载,楚怀王继位初期魏国趁楚国国丧之时夺取的陉山(郾)之前应该也曾夺取鄢陵,楚顷襄王时期又出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的记载,说明楚顷襄王之前楚国又收复了鄢陵,可见鄢陵也被昭阳收复。
8、雍丘
荆州市李家堰战国楚墓 M111中曾出土了一件名为“雍丘令”的戈,根据史料记载楚攻取雍丘时为楚顷襄王二十七年救燕之战,但当时楚国已经东迁至陈,荆州一带早已被秦国占领,所以此戈当然不会是楚顷襄王二十七年景阳伐魏救燕时期的战利品;雍丘距离襄陵不到30公里,昭阳在襄陵、承匡之战大败魏军后移兵北上攻打雍丘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雍丘也应该是昭阳所攻占的魏国八座城邑中的其中一座。
综上所述,此次昭阳伐魏不仅重创魏军(襄陵之战全歼魏军,承匡之战大败犀首),还攻占了魏国南部的大片地区,魏国失地覆兵所以魏惠王才会说“南辱于楚,寡人耻之。”而昭阳也凭借此次伐魏所创下的威名,成为了五国伐秦的总指挥。


IP属地:湖北1楼2024-05-05 01:33回复
    楚顷襄王救燕时宋国还在,是楚顷襄王早期不是楚顷襄王二十七年,二十七年是攻燕,攻燕和救燕区别很明显的,不能因为都是景阳带队而混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05 10:19
    收起回复
      这八城,应该都在襄陵附近,不可能太远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05 14:03
      收起回复
        除上述八城外,昭阳还曾攻占了魏国的颍阳,即《包山楚简》所记载的“赢阳” 和“郯”
        赢阳,根据《包山楚简释地八则》一文考证为河南颍阳,在襄城和阳翟之间。
        郯,《包山楚简》载“丙辰,郯人(阙)芻。” 上面说了,楚简中称本国百姓为“某某人”,外国人为“某客”。关于郯邑在哪,《包山楚简》整理者认为是山东地区的临沂市郯城,而《楚灭国研究》一书却考证楚灭郯国为顷襄王三十五年~考烈王元年之间,因此《包山楚简》所载的“郯”地并不是山东地区的郯城。那“郯”邑究竟在哪呢?《战国楚简地名辑证》认为:《史记/楚世家》记载有说客与顷襄王之间的对话,说客言“膺击郯国,大梁可得而有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正面攻击郯国,就能夺取并占有大梁。” 如果说客所说的郯国是指山东地区的郯城,那楚军正面攻破郯国后继续北上进攻所面对的对手则应该是齐国而非魏国,所以郯邑当指大梁(开封)的南方某地,距离大梁城并不远。


        IP属地:湖北4楼2024-05-05 15:58
        回复
          说错了,鄢陵没收回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06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