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526,394贴子:72,698,722
  • 4回复贴,共1

高考志愿填报:法学or汉语言文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考公考编方面优势最近几年的确没法学厉害,原因如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可报考岗位未限制全日制本科,自考、成考等非全日制本科生就可以报考,无疑竞争压力加大。更何况,某些发达省份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历史学、广告学、新闻学等列为同一大类,基本汉语言文学专业能报的它们也能报,所以压力更大。法学因为18年以后限制非全日制法本报考法考所以竞争压力小一点。非全法本或非法本只能通过读研或第二学位的形式才能获得考试资格。鉴于目前法考报名人数节节攀升,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形势下行,18年以前入学的为了自保才一窝蜂地盲目报考,跟注会报考人数上升是一个道理。
第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的东西大多为理论性的,实际运用于生活中的价值并不是很大,除非为了陶冶情操等私事。法学的十六门专业核心课程,除法制史,法理学、法律职业伦理等三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以外,剩余十三门都是脱胎于实际生活的课程。例如,民商法学告诉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争议问题,以避免因无谓的退让而导致的自身权益受损。刑法学告诉你如何规避犯罪。行政法学告诉你如何在公权力无限扩张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合法权利。
第三,就业范围问题。法学专业毕业后,在体制外可以从事律师或公司法务等专业对口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体制外得从事与本身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的职业,比如说图书出版或广告宣传等工作。当然,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当下,体制外一般不是家长的首选,体制内工作就成为优选。汉语言文学专业体制内一般从事文书工作,法学专业体制内从事范围很广,无需多言。
第四,风花雪月or残酷现实。高考生报考汉语言文学时,基本都是因为自己很喜爱文学等想法才填报的。但是很难绷的是,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涂鸦填空游戏,即老师上课纯念PPT,学生不感兴趣,然后荒废一学期干自己的事,期末根据PPT强行短时间内记忆,考完就忘。很多人学完四年后,就会发现,文学功底没有长进,文学知识也没啥长进,自己确实荒废了青春。很多高考生之所以不报考法学的原因,觉得学法之后会有心理扭曲的问题。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只有掌握生活的全部真实才有足够的自信继续生活下去。比如说,刑法案例中很多恶劣的案件,不仅让你认识到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到底会如何行为,也能让你在事前或危急关头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法学不是不能风花雪月,而只是因为它服务于现实,而现实很多案例并非浪漫。纯情之人只有学好法律才能用此武装自己,避免前车之鉴再度上演。#法学##汉语言文学##志愿填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05 00:09回复
    不可否认,很多法学院校也是涂鸦天空游戏玩的很溜,但是法学的知识光背可完全不行,得自己听网课才行,所以一般来说就算一学期啥也不学,也不可能期末不看课强行记忆。另外,法学有法考作为合格性检测考试,法学生如果连法考都无法通过,可能的确要反思自己四年学的是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窘境就在于没有像法学一样的专业合格性检测考试,这其实也是很多文科的通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05 00:13
    回复
      我举个例子,普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文学史等纯记忆科目太多,期末考试可以考察该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以及段落思想感情,也可以单独出一道论述来考学生对于该文学作品的认识,这些基本上都离不开对于专业文学史教材的范畴,基本上考试背诵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即可。法学专业,术语实在太多,法言法语就算背下来也很快会忘记,因为用生活的语言很容易解释,但是用专业语言就很难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05 00:17
      回复
        单从就业地域方面去考虑,我个人认为的确需要考虑法学独特的就业地域性,这的确与张雪峰所说的一致,但是如果考虑进体制内的话,不走选调等考试,就平常去考,也没有什么地域歧视问题。张雪峰所说的地域就业问题还是基于体制外的人脉等情况。当然不可排除有些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凭借人脉在当地风生水起,但目前这种情况,先进去再说好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05 00:24
        回复
          分析得很有道理的。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05 2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