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095贴子:328,274
  • 11回复贴,共1

《名作《登幽州台歌》,非陈子昂所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问世以来,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经久传诵、家喻户晓,引起无数读者对陈子昂这位唐代杰出诗人的强烈共鸣,多个版本语文教科书也选录了此诗。但近年来,“《登幽州台歌》非陈子昂所作”这一观点数次出现,学界也对其多有讨论。《登幽州台歌》,真的非陈子昂所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楠撰文指出,陈尚君在《唐诗名篇在历史上的演进》(《光明日报》2023年8月26日)中提出,该诗题目为杨慎所拟,而正文则是卢藏用在撰写《陈氏别传》时自己概括而成,“目的是在为陈所作传中将他的孤愤悲凄作形象之叙述”。此说既出,学界颇有呼应者。李最欣《〈登幽州台歌〉非陈子昂诗考论》(《台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即提出论据,试图坐实陈先生观点。而江弱水在《文本的搭桥手术》(《光明日报》2020年9月12日)中亦断言“陈子昂并没有写过他最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就现存文献而言,最早记录《登幽州台歌》的作品,是陈子昂密友卢藏用撰《陈氏别传》。据该文所述,子昂从武攸宜北征契丹时屡遭打击,“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之知也”。徐楠认为,文学文本存在方式的变化,往往对其艺术特征和接受效果影响甚大。未从《陈氏别传》中析出时,“前不见古人”四句虽自具一个相对完整的诗境,却终归是卢藏用叙事过程中的从属性内容。而一旦如玉之出璞般摆脱《别传》叙事成分的干扰、以独立面目行世,它就真正具有了与子昂其他作品平等的地位,自然更容易引发读者关注。尤需一说的是,诗题乃是诗歌文本整体语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读者的阅读期待,可能为读者的体验方式定向,也常与诗歌正文共同生成各种微妙的语境效果。在徐楠看来,明中期以降,随着复古派的大力阐发,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观念在文人群体中已相当成熟。而力倡“风骨”“兴寄”的陈子昂承汉魏、启盛唐之诗史地位又人所共知。杨慎将“前不见古人”四句从《陈氏别传》中析出,称赞“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升庵诗话》),或与这种接受语境赋予的“前理解”不无关系。而当“登幽州台歌”同样自他开始与“前不见古人”四句结缘后,该作品的前述整体诗境特征便告完成。此种诗境足以印证子昂的诗史意义,亦与接受群体的“汉魏盛唐典范想象”相合。再经《唐诗归》《全唐诗》《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知名总集的推广,此诗成为经典,自然水到渠成。总而言之,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的《登幽州台歌》,既源自卢藏用所记陈子昂的歌吟,又具有“艺术家的合作”之特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28 10:30回复
    这篇论文是在《文学遗产》看到的。看了这篇论文后,倒令我想起一件啼笑皆非的事。即著名的白话诗人艾青,曾评《登幽州台歌》:「既不整齐,也不押韵,更没有任何比兴,却能响彻千古。」他说这句话的动机,不得而知。但由此也暴露出其本人不学无术,一点音韵学知识也没有。为何呢?《登幽州台歌》再怎押韵,也不是什么现代拼音。以现代拼音去找古韵,比缘木求鱼还要过的多。《登幽州台歌》的韵在句尾「者」、「下」二字,同属《平水韵》的二十一马韵部,是一首押上声的诗。艾青用现代拼音读「者」、「下」,不仅不押韵,还是去声。
    事实上「下」「者」这类“浊上作去”的例子非常多。如「道」、「伴」、「倍」、「静」等,都是在普通话读去声,而在中古话读上声。如果我们读有“浊上作去”现象的古诗时,可以将去声还原为浊上声,这样可使音律更和谐。而非出现像著名的白话诗人艾青这样哭笑不得的事情。
    另外我不觉写白话诗是很有含金量的事,尤是这类赶上时代变化、影响而出名的所谓“诗人”。(即使我不会写,也不愿写)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28 10:30
    回复
      不至于,这个很符合唐代语言特征,不会是伪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4-28 11:20
      收起回复
        这些学者真的是无聊啊,我不否认这些研究有意义,但我认为一个诗词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它的本身,而不是研究它的出处,不是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28 13:35
        收起回复
          艾青?hhhh,就那个写白话诗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5-04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