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374贴子:1,133,977
  • 22回复贴,共1

《老子这小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广西1楼2024-03-20 02:20回复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是坏吗?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jiàng)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的话大都很容易被误读,“正言若反”,这一段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不少老子当年使用的文字,今义已迥异古义,好在其中一部分,老子在文中留了注解。没留注解的,可以参考同一时代的文章。此外,学会透过文字,断明老子的基础性格与一贯主张,也至关重要。
      如果你读到的《老子》似乎又浅又乱,总是前言不搭后语,不用怀疑,你没有真正读到《老子》,你读到的,是你投影在《老子》中的自己。
      本章有三个关键字。
      明,是老子笔下无上的智慧。很多人觉得“明”出现在这里大显违和,说不通,就强行把“明“偷换概念解读为“智”,虽然也能说得通,但这样只能得老子的皮,无缘老子的髓,甚为可惜。《老子》通篇只考验圣人的素质。圣人就像头羊,羊群认不认路不重要,头羊认不认路才重要。这里的“明”,铁板订钉,就是无上智慧。“非以明民”,指“善为道者”虚怀若谷,从不认为自己比“民”更有智慧,在他眼里,无“民”可“明”。
      智,是分别心,是术,小术,是善走旁门左道的投机取巧之心。
      愚,是无分别心,是守道,守大道,是对旁门左道没有兴趣的愚直之心。这里“愚之”的“之”,很容易被误读为“民”,进而误读为愚民,但这里其实只是描绘了一幅“善为道者”统率民众以愚为道的画面。
      看懂了这三个关键字,老子的真意就跃然纸上了。
      古之善为道者,不会为了显耀自己的圣明而特意给民众指明方向,只是统率着民众以愚为道。民之难治,错不在民,错只错在治民者用了太多治民的智术。
      圣人与民众的关系,其实就像头羊与羊群的关系一样简单,看似两立,实则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头羊从不特意显耀自己头羊名位的凭据,从不觉得自己与羊群对立,更不强求羊群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戴自己、跟随自己,它只是自顾自的做自己,走好走的路,吃好吃的草。羊群跟随它,也只不过是因为跟随它,能走好走的路,能吃好吃的草。它不担心失去羊群,不学习任何管理羊群的智术,它只是愚直地用着羊羊都有的本能,一直走好走的路,吃好吃的草,它对羊群好像没有任何作为,更没有任何贡献,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越是这样,羊群越是愿意跟随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无为而无不为,不度却无不度。


    IP属地:广西2楼2024-03-20 02:21
    收起回复
      “小国寡民”,老子是蠢吗?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也是老子频频被误读的一段话。
        今人见识必定高于古人,带着这样的优越感读老,你很难看懂《老子》。不但是读不懂,还会时常不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一段话,乍一看,很容易会觉得老子不是蠢,是蠢到已经在说胡话了,这是病,得治,但凡一个正常人,都不可能把原始部落当作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君不见,老子开口“天下”闭口“善下”,早以明示他的态度,大国好还是小国好,根本无需讨论,百川归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善于处下的国家,只会不可阻挡越来越大,圣人面对的,从始至终,都是天下。
        “小国寡民”,指圣人谦虚善下,以小国寡民的心态治国,不会认为自己国家很大,民众很多,有充足的资本可供折腾。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指圣人制造强大武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造伤害,仅仅是把它当作武力威慑的载体。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是圣人的职责,“重死”,是“使民”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一句,指圣人尊重生命,不会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主动开疆拓土,因此“舟舆”和“甲兵”都没有出场的机会(其余诸本,此处均为“使民重死而远徙”,但“远”也可以解作远离,也能说通。且“不远徙”与上一句中“不用”对应,更易理解,所以沿用王弼注本内容)。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指圣人把因不同社会分工可能分化为不同立场的民众(比如上文的“舟舆”和“甲兵”)重新集结,拧成一股绳,把分散的众力重新凝聚成一股合力来应用。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同样是圣人的素质,指圣人知足常乐,没有会导致扰民的俗世欲望。
        民众因此自愿自发,爱国如家,展现出强烈的归属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IP属地:广西3楼2024-03-20 02:21
      回复
        “恒使民无知无欲”,老子是傻吗?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相比误读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给人的坏老头印象,这段话的误读中,老子坏的程度似乎是弱了一些,但就算不是坏透了,至少也得是傻。老子是认为社会不应该发展吗?他难道不知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吗?是要以一人之力螳臂当车吗?当然不是。
          圣人使民,不抬高自己的贤名,不与民争功。不哄抬稀缺商品的价格,因为这么做无异于盗掠民众。屏蔽那些可以利用名位满足的私欲,不让名位迷乱自己的心神。
          圣人治理民众的方式,就像树根对待整棵树那样,虚心弱志,把自己的个人意志放在下位,削弱自己的表现欲,同时实腹强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也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降低因此扰民的几率。
          此外,“勇”倾向于想,“敢”倾向于做。
          而无知无欲,指圣人以愚直治国,对智术无知无欲。
          圣人始终不以智术使民,喜欢智术,想走旁门左道的人,无从下手。
          老子并不是不希望社会发展,他是不希望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成为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IP属地:广西4楼2024-03-20 02:21
        回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是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似乎开篇就渲染出了一个天地视众生如草芥镰刀乱飞大杀四方的大场面,无人幸免,苦大仇深,以至于很多人会兴奋地跳进“我苦得有道理”的故事,故事若进一步发展成“我苦我有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便成了替自己作恶开脱的至理名言。
            君不见,老子这么喜欢“无”,这里说的却是“天地不仁”,而不是“天地无仁”。
            不仁不等于无仁,就像不特意做好事不等于做的都不是好事。
            老子用了一棵树来形容“道”、“德”、“仁”、“义”、“礼”的关系。
            “道”像种子,篇幅关系,这里不展开,“德”像树根,是给出的一方与受益的一方双盲的奉献,“仁”像树干,是双方都看得见的给予,“义”像树枝,是“仁”这种资本的利息,是与“仁”相辅相成的回报,“礼”像树枝末端的花,仿佛“道”、“德”、“仁”、“义”延伸到了尽头,再也无力伸张,它是人不得不为的规矩,是人在无路可走的窘境之中华丽又悲催的做秀(show)。
            孔子以仁为至善,老子却不以为然。
            若是不熟悉老子的套路,“天地不仁”,乍一听确实容易被一剑穿心就此化作了苦不堪言的穿心莲,老子如此开篇,说白了,就是先给你当头一棒,打完你小子咱爷俩再好好聊。
            没有天地,何来众生?以天地之能,若要灭你,你就不会还在这里。天地不仁不是说天地不善,而是说天地的善比仁的善更善,比贴着善的标签的善更善。
            比知道自己做好事的人更好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做好事结果做的全是好事的人,因为他不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没有人需要觉得亏欠了他。
            不信?不信老子当场给你丢个橐龠玩玩。
            橐龠类似今天除尘用的气吹,放手,它会自动充满空气而鼓胀,折腾它,它会因为空气被排出而瘪缩。
            天地之间众生芸芸,就像橐龠里的空气,不折腾它会不请自来,一折腾躲得比谁都快。
            仁者爱“仁”,显然是因为人皆有情,情能动人,但若是把“仁”当作收集人心的手段,刻意为之,不啻于逼人借贷。
            “刍狗”是祭祀所用草扎成的狗,它一是有形无情,管你仁还是不仁,都无从笼络也无需笼络,二是祭祀过后用不上了就会被人丢弃。
            天地与圣人不仁,表面上是把万物与百姓视作刍狗,用时方拿起,不用时就丢弃,实际上是释放了比仁更大的善意。
            天地之间,不就像气吹一样吗?被折腾得越厉害,其中的空气跑得越快。
            磨破嘴皮,费尽心机,如此求仁,不如守中。
            守中何意?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段话是老子对本质与现象的态度,也是对“守”最好的诠释。已经得了本质,就能通过本质了解现象。已经了解现象,重新退守它的本质,这样,哪怕遭受灭顶之灾,也不会有危险。
            人受感官限制,只能直接观察到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本质,所以人艰难提取的对本质那点可怜的认知,很容易就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现象堆里。
            守,就是不忘。
            至于“中”,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无论你怎么走,都不会偏离“道”。就像走路一样,有时你需要向左,有时需要向右,有时需要向上,有时需要向下,这样,才能一直让自己保持在道路之“中”,一味向左,或是一味向右,过于极端,结果都会无路可走。
            不为善,却无所不善,这或许才是老子心目中的至善。


          IP属地:广西5楼2024-03-20 02:22
          回复
            “宠辱若惊”,老子是慌吗?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里最常见的误读,是以为“宠辱若惊”类似“草木皆兵”,是形容生物胆小到了荒唐可笑的程度,历史上还因为这样的误读发展出了两个成语,“宠辱不惊”与“受宠若惊”。标准的原地180°调头,真是漂亮,完美背弃了老子的本意,向着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先说重点,老子提倡宠辱若惊,实名反对宠辱不惊。
              这一章是肉眼可见的难解,出了名的大型翻车现场,需要耐心地一步一步寻找突破口。
              第一步:
              把“贵大患若身”暂时简化为“贵患若身”,可以发现,“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实际上是字数不相等的对偶句。“宠”对“贵”,“辱”对“大患”,“惊”对“身”。
              既然是对偶句,“贵大患”明显是指以大患为贵,贵偏指利,偏物质层面,那么“宠辱”应指以辱为宠,宠偏指名,偏精神层面,正好,宠的古义就是尊崇、尊贵、尊荣,《老子》中又有“知其荣,守其辱”这样的提示。“荣”,就是它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可以初步理解为以辱为荣若惊,以大患为贵若身。
              赢了!yeah!
              第二步:
              还是有点违和,以辱为荣?不就是以耻为荣吗?是人都知道,是形容人贱无可贱,贱到触底反弹,贱得没药救了。
              老子是想骂人吗?不是。
              太多人想当然地把“辱”当作他人对自已身心的攻击。
              但这一章依然是形容圣人的素质,愚直地统率众人守道的圣人,很难想像有谁会攻击他。
              解题的第一条线索在“辱”的本义里,“辱”的本义指人手持石器,伐木锄草,垦田耕作。
              第二条线索是下文的“宠为下”,这是老子生怕人看不懂,特意又做出的注解。“宠辱”等于“宠为下”。上一步里说过,“宠”偏指名,偏精神层面,比如名气、名誉与名位,而“为下”指人主动地像山谷或大海一样放下身段,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圣人耕田,从统帅,到农夫,可不就是放下身段吗?
              “以辱为荣”,就是以放下身段为荣。
              双赢!yeah! yeah!
              第三步:
              以放下身段为荣,像“惊”一样?“惊”是什么?依然一头雾水,不过,看来看去,难度低一些的,好像也只有“何谓贵大患若身”这一段了,就选择先从这里下手吧。
              “贵患若身”似乎并无不妥,并且更符合审美要求,老子用字这么抠的人,为什么特地多加了一个“大”字?为什么非要说成“贵大患若身”呢?“大患”又是什么呢?
              “患”通常指病患,也有忧虑和担忧的义项,这里明显是特指对身体的担忧。对身体最大的担忧是什么?显然是身体的死亡。
              “大患”就是对身体死亡的担忧,就是“忧死”,以大患为贵,对待大患,要像对待身体一样,因为它们同生同灭,身在患在,身灭患灭。
              叒赢!yeah! eah! yeah!
              第四步:
              隐约看到曙光了,剩下的最大难点是“惊”。
              “惊”是生物对意外的反应,是判断生物是否还活着的重要标志。“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惊”是人能够在生死之间仰卧起坐的关键,生物都免不了会“惊”,只有死物不会。有“身”无“惊”的“身”也不例外。
              “宠辱若惊”,意指以辱为荣,对待放下身段的态度,要像对待“惊”的态度一样,“惊”可以说就是生命本身,“辱”与“惊”同样同生同灭,“辱”在“惊”在,“辱”灭“惊”灭。得到“辱”要像得到生命一样,失去“辱”,也要像失去生命一样。
              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力,源自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戴,如果他不是甘居下位,背负民众前行,反而是骑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让民众难以忍受,民众就只会把他当作沉重的负担一般唯恐避之不及。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只不过是还没有凉透,徒留了一具任由名位操弄的尸体。
              叕赢!yeah! yeah! yeah! yeah!
              第五步: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王弼注本,这两句明显是在浪费篇幅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虽然可以强行解释,但价值不高,所以参考其它的版本,修订为“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寄天下?”(帛甲本与帛乙本,这里都是“女”字,但这两版中所有的“女”字,大概率是“安”字少写了几笔。楚简本,这里虽为“若”字,却改了另外一处,成了“若可去天下”。综合考虑,“安可去天下”更好。)
              “为身”指“为”的目标是“身”,指保养身体,“为天下”指“为”的目标是天下,指保养天下。
              物以稀为贵,“贵”通常有贵的道理,相反,“爱”往往不讲道理。
              “若”本义指女子顺从,与老子主张的“知其雄,守其雌”呼应,隐约有顺水推舟的味道。
              与“托”相对,“寄”的临时性就凸显了出来,托付可以是终生,寄放往往只是一时。
              如果一个人有理有据地把保养自身看得很重,并且用同样的态度保养天下,当然可以地把天下寄放给他了。
              但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地把自身等同于天下,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天下的意志之上,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呢?
              赢麻!yeah! yeah! yeah! yeah! yeah!
              总结:
              先贴一下修订后的原文。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托天下?”
              以放下身段为荣,就修对待生命一样,它们同生同灭。
              保得“放下身段”的意愿,像保得生命一样,错失“放下身段”的意愿,也像错失生命一样。
              以“忧死”为贵,就像对待身体一样,它们同生同灭。
              如果一个人有理有据地把保养自身看得很重,并且用同样的态度保养天下,当然可以地把天下寄放给他了。
              但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地把自身等同于天下,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天下的意志之上,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呢?
              引用耶稣的一句话,“凡自为高者,必降为卑,凡自为卑者,必升为高。”


            IP属地:广西6楼2024-03-20 02:22
            回复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zhi吗?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常见的误读,是以为老子偏执,执“无”弃“有”,捧一踩一。
                但实际上,只是由于人们通常只关注“有”而忽略“无”,所以老子矫枉过正,希望人们主动去关注“无”的存在。
                人生于天地之间,“为”,在所难免,“无为”绝非“不为”,恰恰是“有”“无”同一,似“无”实“有”,不为之为,不作之作,不显明自己作为的作为,明明做个不停,却好似什么都没做。
                “有”为“无”之体,“无”为“有”之用,不可偏废,“有”得以显示其好处的展厅,同时也正是“无”得以发挥其用处的舞台。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同一个车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的中空,才有了车的实用。
                揉和陶土烧制器皿,有了器具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实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营造的中空,才有了房屋的实用。
                所以,“有”得以显示其好处的展厅,同时也正是“无”得以发挥其用处的舞台。


              IP属地:广西7楼2024-03-20 02:23
              回复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是狂吗?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段话常见的误读,是把视线集中在“烹”上,进而误以为合格的圣人,都得先报个烹饪学习班,先学会诸如砍瓜切菜、添油加醋、胡翻乱炒、细煎慢熬、玩火弄汤之类的厨艺,才能从厨艺中领悟治国之道。
                  但这其实是背弃了老子“以愚治国”的方向,转而在“以智治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愚”是守道,而“智”是术,圣人的职责是守道,民之难治,就是因为治者的眼光始终只专注在“术”上。
                  这一章实际上是老子“小国寡民”这一主旨的重申,重点在于凸显小鲜与大国之间的强烈反差,“小”形容它小得一览无遗,不像大国那样资源丰富到不着边际,“鲜”形容它具体得很鲜活,不像大国那样常常仅仅只是纸面上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要以为你的国很大,有充足的资本可供挥霍,要像对待一盘小而鲜的小菜一样,烹一点少一点,要惜它爱它,切勿轻易浪费。
                  错解“小国寡民”那一章,充其量是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因为你大概率会觉得没道理,不会遵而行之,错解这一章,侮辱性不强,伤害极大,因为你大概率会觉得有道理,会遵而行之。
                  这一章反复出现的“鬼”与“神”也很容易给人老子迷信的印象,但老子明明是一个舍“上帝”或“天帝”这样现成的词汇不用,硬是要煞费苦心生生造出“象帝”这样一个古怪新词的人,其用意恰恰就在于破除迷信。关于“象帝”,有两个提示,一是“执大象,天下往”,二是“在天为象,在地成形”。
                  “鬼”的甲骨文是一个头上戴着面具的人的形象,本义指祭祀仪式中戴着面具鬼头鬼脑的巫师,虽然显得鬼头鬼脑,但背后的操纵者是人,表面虽恶实质不一定恶。
                  “神”指主宰,比如心神就是肉身的主宰,是肉身的操纵者。“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
                  以道为基,立养天下,天下那些鬼头鬼脑的所谓负能量,就会像丢了神魂一样不起作用。不是说它们不起作用,而是它们不起伤人的作用,不是说它们一定就不会伤人,而是因为圣人首先也不伤人,这才使得它们没有恶意滋生,不致伤人。
                  天下与圣人,没有对立,两不相伤,看似一分为二,实则始终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此,“德”交融归一于是。
                  “叮咚,系统提示,您收到一个和谐社会。”


                IP属地:广西8楼2024-03-20 02:23
                回复
                  “绝圣弃智”,老子是呆吗?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素,与朴相对。“五色令人目盲”,颜色过于鲜艳,夺人之眼,就会降低人眼的敏感度,使人对不鲜艳的无色之物视而不见,所以要“见素”,要主动发现那些不惹眼的无色之物。“见素抱朴”的目标,是“明”。
                    寡,孤寡,与孤相比,寡更为弱势。指不要让欲望坐大,以致成群结党,一旦欲望连成了茫茫一片,就难以应付了。
                    学,“学”的对象,是智术,“为学日益,为道日减”,学习智术,只会觉得需要学的越学越多,学之不尽,守道,就会觉得需要守的,越守越少。
                    忧,杞人忧天,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圣人摒弃显耀自己圣明与智术的迷思,民众将会得到显耀所耗百倍的利益。
                    圣人摒弃显耀自己仁爱与义气的向往,民众将会恢复孝慈的天性。
                    圣人摒弃显耀自己善于取巧与盈利的渴望,民间抢盗与偷窃的行径将会绝迹。
                    虽然有了这三个思路,但人的思绪总是如烟似雾,虚无缥缈,漫无边际,要落实在纸上成为清晰明确的文字,稍嫌不够,所以这里再给出三个标准,令思绪有归属的方向。见素抱朴,向外,要有能发现平凡事物的眼,向内,要有能保有质朴的心。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孤立欲望。绝学无忧,停止对智术的学习,断绝庸人自扰的忧虑。


                  IP属地:广西9楼2024-03-20 02:23
                  回复
                    “用之不勤”,老子是懒吗?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指虚怀若谷。
                      “神”,指主宰、心神、神魂。
                      “玄”,指黑色,引申为深远奥妙。
                      “牝”,老子用字之精准,可谓一字入经文,九牛拔不出,换了一个字,都可能会词不达意,面目全非。这里列举《老子》中与性别有关的三组词:
                      “母子”用于形容根本与分枝、本质与现象,母子之间是“生”的关系而不是有了你没了我的关系,子有了,母并没有消失,还在,还活得好好的。这也是“万物”与“道”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质,“万物”是“道”的现象。
                      “雌雄”用于形容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的表现倾向,比如“雌”偏喜弱,“雄”偏喜强。
                      “牡牝”则侧重于强调雌性的生育能力。
                      这篇不难解,贴一点提示,就不解了。很多时候,就像禅宗的公案一样,不解之解,才是正解。
                      这世上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让你学的,另一种,是让你参的。
                      如果你是通过自己的反复验证,千辛万苦得了一个答案,那你实际到手的,远不止这个答案,还有适合这个答案生长的整个生态。勉强形容,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你不止得到了答案,还得到了悟性。
                      但如果你只是从他人那里听说了一个二手三手乃至千手万手的答案,那你得到的,就仅限这个答案,就没有更多了。你只是得到了答案,没有得到悟性。
                      听说的答案大多没用,因为你这里若没有支撑它的悟性,没有适合它的生态,眼看着就是水土不服,扎不了根,开不了花,结不了果,徒自枯萎。任你怎么努力反复移植,它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该自己参,就得自己参。读圣人书,听圣人言,寻绝顶的智慧来参。绝顶的智慧总是“正言若反”,“明道若昧”,常常惹人发笑,却绝对正确,“不笑,不足以为道”,参,使劲参,往死里参,不死不休,参破了,生态合格了,悟性够了,花自然就开了。
                      人一辈子的疑问,归纳起来,不过就是“怎么办?”,“为什么?”和“是什么?”,段位依次上升。
                      少问“怎么办?”,那只会让你滞留在“术”的段位上,无论你收到的答案表面上是对是错,实际都是“一开口,即不中”,你并没有脱离“术”的段位,你依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世人但问禅师,禅师每每只是冷冷丢出一字,“参!”,你这夯货,有道不守,在此磨砖做甚?再问,不答,再问,骂,再问,打,“无言之教”,“打是疼,骂是爱”,打的就是你深扎在“术”上的劣根。“术”上寻“道”,无异水中捞月,任你四下捞摸,总是捞摸不着。
                      多问“为什么?”,那才有可能会让你一点一点摆脱对“术”的沉迷,掉转方向,离术入道。


                    IP属地:广西10楼2024-03-20 02:23
                    收起回复
                      “出生入死”,老子是猛吗?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头羊和羊群整天忙忙碌碌,都忙了些什么呢?不过就是在忙着找路。
                        人也是一样,人整天忙忙碌碌,也不过是在忙着找路,用老子那个时代的话来说就是寻“道”。
                        “道”在何处?“道”为何物?推动着人一直在寻“道”的这个疑情,就是人人都有的慧根种子。六祖身后,禅师们破颜盛起的嬉笑怒骂,无一不是在给这颗种子浇水,助它长大,一旦它破土而出,就开成了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找一张地图,在地图上找两个点,比如你家和饭店。
                        接着,在你家跟饭店之间划出一条直线。
                        现在,要从你家去饭店,能不能就顺着你刚刚在地图上划出来的这条直线走?笔直走,不拐弯,假装这条直线上没有墙也没有坑,你能不能到饭店?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道,是道路,是现实生活中你家到饭店的那条路。
                        径,是捷径,是你刚刚在地图上划出来的这条直线。
                        你知道饭店就在那里,但你应该不会蠢到要走这条“捷径”,因为现实根本就不存在这条“捷径”,它只是你内心一个美好的幻像。
                        但直到此时此刻,对待绝大多数的目标,你总是会想当然地认为目标就在那里,只要笔直地向着它前进就行了,这样,你就走上了“捷径”。你眼里只有这条“捷径”,当然就看不见现实中你跟目标之间那条弯弯绕绕的道路了。
                        无数次撞墙,无数次掉坑,你依然不依不饶坚持要走“捷径”,一边骂着天地不仁,一边疑着自己不够努力,骂过疑过,继续努力撞墙掉坑。
                        喂!这夯货,不要东看西看了,说的就是你。
                        
                        找一张长纸条,头尾相对旋转半圈,把两端粘在一起,就成了一个 ∞ 莫比乌斯环。
                        走在“道”上,就像走在 ∞ 莫比乌斯环上一样,旁人看来你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一会在正面,一会在反面,一会在里面,一会在外面,但你其实一直只是往前走在“道”的这一面上。“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有左有右的同时不左不右,始终没有偏离“道”,这就是“中”了。
                        如果在 ∞ 莫比乌斯环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连出一条直线,顺着这条直线走,看似“捷径”,其实不通,即使走得通,你也只会脱离“道”的一面,走到“不道”的一面上。
                        “出生入死”,人一出生门的同时,就已经上了通往死门的路。
                        “徒”指步行。“生”之旅“十有三”,“死”之旅“十有三”,从生到死中间的这段旅程,还是“十有三”。
                        “十有三”何意?《史记·律书》上载:“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为什么是“三”,而不是其它的数?因为“三生万物”,即使走到“十”,看似已经到了尽头,其实还有无限生机,“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守“道”,就总有路可走,眼睛只盯着“捷径”看不见“道”,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最终自己把自己弄得无路可走。


                      IP属地:广西11楼2024-03-20 02:25
                      回复
                        “大器免成”,老子是拙吗?
                          “朴散则为器”,“朴”,是头羊和羊群都有,只知道顺着“道”走的本能。一旦人把眼光钉在了“术”上,“朴”就散落成了碎片,成了智术,有了“器”的用途,“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老子并不是反智,只是强调“智”应该受“朴”的统率,“朴”这个“免成”的“无器之器”,才是最大的“器”。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圣人眼中,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他承袭了“道”的“明”,所以完善之人,是不完善之人的老师,不完善之人,是完善之人的资源。
                          “本来无一物,无处惹尘埃?”世人大多把重点落在六祖这偈语的上句,这样容易陷于毫无生机的“顽空”而失了“妙有”,重点在下句,六祖眼中,无不可用,哪有尘埃?自然不需要像神秀那样“时时勤拂拭”了。
                          “你不可能以制造了问题的认知水平去解决问题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awareness that created them - Albert Einstein )”
                          以“术”的认知水平制造的问题,唯“道”可解。


                        IP属地:广西12楼2024-03-20 02:25
                        回复
                          发的贴被删了一半,只能呵呵了,有兴趣的点我的头像,在别的吧里发的好像还活着


                          IP属地:广西14楼2024-03-20 03: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