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吧 关注:1,841贴子:15,852
  • 3回复贴,共1

“雨打梨花深闭门”是如何吸引读者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翻李清照集,重见这首《鹧鸪天》如下: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甫能”是“方才”的意思。
最早是在徐注本淮海长短句读到的。按徐的“校记”,他是以知圣道斋钞汲古阁未刻词本为李清照集底本,明录此词,其实以为秦、欧之作乃多数,共二十三种题作秦少游。我觉得应该是秦观写的。
通读一遍,两个感受。“一春鱼鸟……”尤显空灵,而末句一读即知绝佳。
近来常常思考古典诗词的直观性。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就知道了作品的好坏,最好的句子都是一见钟情的,它单刀直入我们的内心,来不及反思我们就已被俘获。这首词再次激起我的思考。
我认为,末句打动人的应在于“深闭门”三字。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就知其妙,那应该默读的字音比字义反应更快。是“深”“门”的音调婉约,也是“闭”音的急促,留下余韵。我以为这已接近直觉,是纯感性的,但是我目前的水平难以深究。
这首词进入理性,我们会再次留意到末句的好处。王世贞即指从“黄昏”到“炙灯”到听夜雨“则十二时无间矣”,“此非深于闺恨者不能也”。确实,时间的绵延给人深味。杨慎认为这是一种留白的技巧:“无限含愁说不得”。
然而大多数人在深思熟虑后(即理性反思后),仍只是说“颇有言外之意”(杨偍)、“结两句有言外无限深意”(李攀龙)、“含蓄得妙,超诣也”(黄蘇),如果我们不把他们的体认简单划为留白技巧的同感,而是总体性的断语,那么他们其实强调了理性面临的困境:你无法通过反思透彻直觉上的审美之境。
这里思考不能停下。我想到“而今乐事他年泪”,应该是经验性的共鸣,我却总觉得一见钟情,莫非我的理性同时握手诗的初遇?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09 16:31回复
    我看李重元《忆王孙》中亦有此句,而与上文显得疏隔突兀,亦可证此词当是秦少游为之。李重元,宣和年间人。
    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10 13: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