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吧 关注:593,079贴子:8,027,946

我的紫砂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玩壶至今,我好像还从未谈及过,我个人对紫砂壶的一些认知与看法。趁着之前“按下暂停键”的时间,我就断断续续的,总结下我的紫砂观和玩壶心得吧。在这里,跟各位吧友一同分享。
以下谈及的所有内容和观点,仅是我个人,对紫砂文化和紫砂工艺比较主观的、粗浅的看法。如与吧友观念相佐,不用纠结,也不用计较,因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圈子、趣味玩法、各不相一,所以无需苟同,咱们存异就好。
由于篇幅和内容太长的原因,我只说个人观点和大概阐述,尽量不做过多细化注解和拓展延伸。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12-15 17:42回复
    tommy533、寂寞电台、一捆竹.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关于契机。
    每进入一个领域,都需要一点点机缘,或叫契机。比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喜好等,都会影响每个人进入不同领域。
    关于我跟紫砂的契机,源自于小时候我爷辈对茶的喜好(曾经也做过一篇文章,投放于本本吧里了,这里就不过多阐述。)正因为此,自小,我对茶和喝茶器物就有了一种追求,嗯……与其说是“追求”,倒不如说是一种“追忆”,追忆曾经年少无知的那一段青葱岁月,追忆一种祖辈无限关爱的那份温暖。
    所以每次用器、喝茶,我都比较喜欢一种岁月静好的格调,需要那么一点点的仪式感,才会让茶的幽香和恬淡的光阴融合在一起,使得心驰神往、甘韵流长。
    太过随意性的喝茶,或者仓促的喝茶,不足以我独品时间凝固的静美。所以,平时工作繁忙期间,我一般是不会沏茶喝的。
    基于这种带有个人情怀式的风格和饮茶习惯,这注定了我喝茶的次数绝对不会太多,也导致了我对每次品茶的茶器,都必须要带那么一点点人文气息的印记,或拿一把符合当下心境的茶器来使用,这样喝茶,个人觉得,才有点意思。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12-15 17:43
    收起回复
      坐等拜读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12-15 17:43
      回复
        关于我对“泥 型 工 款 韵”的理解。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咱就一个一个讲。
        一:泥。
        谈及紫砂,泥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且又是话题最多,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点。
        重要在于:1如果紫砂的泥料不纯正,还谈什么紫砂?2不纯正的泥料必定会有其他添加成分,那些添加成分,在长期使用中,是否对人身体有害?3上好的紫砂泥料是否真的能改善水质和提升茶香?
        其实就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看到具有权威性的,非常准确、且进行科学研究后的解答。
        正因为没有、且无法权威的解答,所以也滋生出了太多在“泥”上面做手脚、做文章、做手段的现象。
        包括我,我也无法给予任何准确的、肯定的回答,我只能以我个人肤浅的认知,说说我对泥的看法,但也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12-15 17:43
        回复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个人非常认同:泥料是紫砂的核心要素。但,于我而言,绝不是唯一要素。
          我必须承认泥料的优劣,对紫砂器物的影响,源自于每个人对紫砂最纯粹的追求。但紫砂的美,绝对不是单单光靠泥料就能彰显出它独特魅力的,泥料在精美绝伦的紫砂格局层面中,只占五分之一。
          至于“纯正”的泥料,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所谓绝对“纯正”的,即便把最优等的泥料磨成100目,它里面仍会夹杂着其他杂质。
          而优等泥料,是以什么为评定标准?我曾看了很多书籍文章以及一些网络说辞,有科学仪器检测的、有泥料细腻或纯度划分的、有出土区域划分的、有矿物质含量丰富与否区分的、有家藏老料的、有厂区传入民间团体的…众说纷纭。
          从社会广义上讲,上述都可以作为各自阵营的评判标准。
          但从个体狭义上讲,上述都不能完全定义泥料的优等。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12-15 17:44
          回复
            个人肤浅认为:泥料优不优等,还是只有回到泡茶的本真上去。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浸泡使用后,壶所逐渐反映出来的内敛底蕴和自然光泽,与传统文化对紫砂器物的综合表述相符合,才能大致判定泥料是否传统,尚且才能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和片面认知,粗略辨别泥料的优劣。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12-15 17:44
            收起回复
              如果用仪器、细腻纯度辨优劣,以古人的炼冶技术,没有一把壶泥料是优等。
              如果以出土区域性来划分辨优劣,历代制壶名人的壶泥料,没有一把出自四号井。
              至于所谓家藏十几或几十年泥料的,光靠时间的沉淀,就能变优等?如果照这时间推算,从古至近代,一代代制壶名人没有一把壶是优等,因为他们就没有所谓的“囤料”“家藏几十年”的概念和说法。
              (当然,这里排除世代从事紫砂行业的家庭、家族,他们真真实实的、藏了品质不错的原矿泥料。注意,这里我用的是“原矿泥料”四字,而非“优等泥料”四字。)
              倘若谁家家藏十年以上的“优等”泥,几百元钱能买到,那确实是“捡漏”。
              但真正家里藏有优等泥的主,会几百卖吗?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这么败家的。
              更以至于仅凭一两张图,甚至没上过手、没观察过泡养变化,就能辨别泥料优劣的主…一不具权威性,二不够全面性,只是以自身有限的认知和粗浅的经验,仅作个人的判断罢了,不能完全当真。
              若过度叫嚣,反而让人觉得动机不纯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12-15 17:46
              收起回复
                第二个问题,添加其他成分,是否对身体有害?
                我个人认为,在制造紫砂壶过程中,为了改善壶体塑形、烧制成型、改变原始色泽等因素,在科学配比后,安全范围内,适当添加一些成分,是可以的。
                时代在进步,古老的、传统的器物结合科学的配方和具时代感的设计,创造出新的美好器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我这个观念是具有一点开放性和发展性在看待。
                (如果吧友觉得不理解、不接受这个观点,我们完全可以遵循古道,只欣赏传统泥料便可。)
                正因为添加了其他成分(包括泥料混合),从而使得紫砂色系更加丰富多彩。紫砂的泥料,也从传统的紫泥、绿泥和红泥三泥中,渐渐演变成了五色,所以有了“五色土”的说法。又从五色中,继续演变更多…
                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调配,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又富有变化,通过泥料辨色命名的,就有铁青、天青、粟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珠砂紫、水碧、沉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香灰、青灰、墨绿、铜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诸色。
                古人也有描述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
                再加上矿层分布不同,矿层深度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使色泽更加变化多端,可谓妙不可言。
                倘若没有添加成分,想必古人也不能为我们留下这么多绚烂的名词来形容紫砂吧。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12-15 17:46
                回复
                  当然!!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节约成本、不安科学配比、刻意添加化学成分的,那确实非常伤害人的身体。
                  这样的化工壶,是对紫砂文化、紫砂行业的毒害,是对使用者的毒害。所以,这类行为、这类壶,我相信,是所有紫砂人所排斥的,憎恶的,并且是坚决杜绝的。(当然也肯定杜绝不了不法之流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从而铤而走险。)
                  如果你分不清,那么别看、别买花花绿绿的,老老实实的认准紫泥就行。
                  如果仍害怕紫砂有害,那就别用紫砂泡茶,玻璃杯是最好的哦。
                  不过据我关注至今,还没有听闻过一起因使用紫砂壶而中毒伤身、身亡的案例发生。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12-15 17:47
                  收起回复
                    第三个话题,是否改善水质和茶香?这个话题很简单,用最少的文字解释:心理作用罢了。
                    水质的好坏,95%源自于水,同一款壶用自来水和山泉水泡茶,山泉水最佳。
                    提升茶香,同一款壶,泡200元一斤的铁观音和泡2000元一斤的铁观音,决定茶香的核心在于钱。
                    至于好泥料泡茶香,更多的还是因心里喜欢这款壶,它能使你主观意识上觉得这壶泡的茶,就是比其它你不喜欢的壶泡出来的茶要香,也就仅此而已。
                    我跟我朋友做过小实验,我蒙上眼睛,朋友把一款所谓的好泥料壶和一般实用壶放一起,用同温度水、泡同款茶,让我尝,我愣是没尝出哪盏茶,是哪壶泡的。(我不是专业品鉴师,我味觉确实无法品尝到细腻在毫厘之间的差异)
                    有吧友或许会坚定,好泥料一定泡茶香。嗯…篇幅很长,我也不解释了,这个实验就抛给大家来做吧:只泡一种茶且用了一年以上的普通泥料实用壶,和从未泡过茶的优等泥料壶,同时泡茶,哪款壶茶香更好?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了也不算。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12-15 17:48
                    收起回复
                      二:型。
                      如果说“泥”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那么“型”就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最初的紫砂壶,基本功能本是泡茶、熬药用的生活实用器物。在明正德、嘉靖年间,传言从龚春做的供春壶开始,才赋予了实用器物的观赏性。
                      清初陈鸣远、惠孟臣从生活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荸荠等造型融入壶型,陈鸣远首在壶底书款,对紫砂壶发展起了重大意义。
                      其后的邵大亨、杨彭年、邵友兰、黄玉麟、程寿珍等能工巧匠,给紫砂壶创造更多壶型以及工艺上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陈鸿寿,他是清中期的书画家、篆刻家,是他把诗文书画和紫砂陶艺结合起来,赋予了紫砂壶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
                      再其后,便是近代的七老,以及当代的诸多名匠…
                      上述,我只写了个人觉得的紫砂历来的重要节点和人物,对于紫砂的历史、名人、典故、壶型,其实各种书籍、文献、百度都能搜到,所以这里就不阐述了。
                      根据古往今来制壶人的不断努力,壶型现在大致可以归于5类,即:圆器类、方器类、筋纹类、花器类、提梁类。
                      (至于曼生十八式,个人认为属于单独的套系列类,所以不列入传统类别当中。)
                      圆器和方器主要是以壶身形状为辨别标准。筋纹和花器主要是纹路和仿生装饰为辨别标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12-15 17:49
                      收起回复
                        1圆器:主要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园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园、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 畅,达到无懈可击。
                        2方器:主要讲究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此种器型要求“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
                        3筋纹:筋纹器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辦、云水纹等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祝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其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12-15 17:49
                        回复
                          4花器: 是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血造型。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
                          因而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又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5 提梁:是指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它是一种比端把紫砂壶年代更早的壶式,主要分为素式和花式两种。
                          素式提梁通常用于光器,花式提梁常见过仿真器。宜兴紫砂壶,历代艺人创制有很多提梁款式,变化十分丰富,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硬提梁,另一种是软提梁。提梁的形式感强,上虛下实,上轻下重,既飘逸又沉静,往往显示出一种高雅气质。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12-15 17:50
                          回复
                            而各种壶型类别仍可再做细分,比如圆器中就有大众非常喜欢的:石瓢、德钟、仿古、西施、秦权、水平、龙蛋等等;方器有:四方、六方、八方、升方、汉方等等;筋纹有:周盘、一捆竹、菱花、菊蕾等等;花器有:竹段、报春、佛手、风卷葵等等;提梁有:大彬提梁、曼生提梁、东坡提梁、洋桶等等,其他现代创意壶型,就不类举了,各种壶型很多都是可查的。
                            而单个器型仍还可以再做细分,比如石瓢:就有子冶石瓢、平盖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高石瓢、矮石瓢,提梁石瓢等等。
                            随着时代发展,还有很多匠人自创的石瓢类别,会以自身名字命名,比如“张石瓢、李石瓢、王石瓢”等等…
                            器型名字虽可随根据创作者自主命名,但器型设定的核心理念、造型美观度,却是要经过大众长期使用,并认可后,才能称为一件良品。
                            依此类推的单个器型就不再延伸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2-12-15 17:51
                            回复
                              三:工。
                              我对“工”有两个理解,其一是指工具,其二是指工艺。
                              这里我要慎重申明下,我仅是一介普通的玩壶人,对于制壶没有任何实操机会,所以提及的工具,纯属纸上谈兵,甚至有点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了,若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制壶朋友批评指正。
                              工具就是制作紫砂壶的必要工具,为了能更好的了解紫砂壶成型方式,我曾经还细致地了解过制壶所使用的工具,还细分了下:
                              1基础工具:泥髮、套紅,措只、木转盘、糖钟,短车,泥打子、滋泥筷、水罐头、喷水壶、水笔帚。
                              2成型工具:拍子、螃鲅刀、尖刀、挖嘴刀、小铜管,盖座、的捻子、骨头针、虛坨。
                              3整形工具:木鸡子、独果,篦只、复只、砑只、勒只、线梗、捖石。
                              4刻画工具:刻刀。
                              5抛光工具:明针、皮毛布。
                              6钤印工具:印锤、顶柱。
                              制壶人大致通过上述工具的灵活使用,使得一丸丸泥,幻化成了一件件紫砂作品。看着琳琅满目的工具,不得不感叹一些制壶人的巧夺天工,妙手生花。
                              有些特殊工具,市面上是没有卖的,所以还必须得亲手制作适合、符合自己的制壶工具,有时也会感叹制壶的艰辛和不易。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12-15 1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