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州吧 关注:19贴子:1,010

把黄帝还给枣庄,中国历史就顺畅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1-09 22:35回复
    中国最为古老的神话传说全部起源于东部(鲁南苏北(古徐州)区域,这正是东夷人的创造。神话传说绝非凭空臆造的虚妄,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东夷人就“记录”了自己的历史,也塑造了本民族的许多英雄人物形象。我国自古以来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其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物就来自古徐州(今枣庄境内,西周时期称东夷)。
    在三国志魏书.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也是来自古徐州(西周时期称东夷)。唐杜佑《通典》将朝鲜、新罗、倭、高句丽、流求等归入东夷,明代严从简将日本、朝鲜、琉球归入东夷。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1-10 14:42
    回复
      将日本、朝鲜、琉球归入东夷
      ----------------------------------------------
      这也说明了日本人以及东亚三国是东夷人的后代,也就是山东鲁南(古徐州 古兰陵)区域人。
      炎黄氏族文化考(山东·枣庄)
      枣庄市黄丘山套是黄帝故里.黄帝陵,这在宋、明、清三朝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黄丘山套所涉及的两个问题,一是黄帝生地寿丘,一是葬地黄丘。黄帝城涿鹿(浊鹿)在独山子西麓,故名。独山子和小蝎子山隔龙泉东西对峙。龙泉即古史中的阪泉,黄帝曾与僭号炎帝的蚩尤三战于此。小蝎子山西面有黄邱古村,为北宋所置黄丘守陵户繁衍形成。据考,彭城原涿鹿。曾为“尧禹之都”(见吕思勉《先秦史》语)。也是华夏战争之源。彭城一带实乃涿鹿大战之地。后来东夷首领蚩尤部属彭城先民,除一部南迁三苗外,还一部北迁至河北燕地,因将故乡徐州“涿鹿”名字也带到河北此地,即后世所谓河北“涿鹿”之故。
      5;彭城乃原涿鹿所改,及尧禹曾都彭城之说,(参考吕思勉《先秦史》)。一般帝王都是葬于都城附近的。徐州前身乃为东夷之首。也是殷民赢(偃燕奄)姓或姻亲六族之首。其活动区域“海岱及淮”(《尚书·禹贡》。
      光绪本《峄县志·古迹考》复曰:“(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山东通志》记述略同于《峄县志·古迹考》。据《峄县志·古迹考》可知,黄丘黄帝陵毁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而《大明一统志》成书于天顺四年(1461年),此时黄丘黄帝陵尚完好,故在敕修之全国性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中犹能见载。《峄县志·古迹考》记黄帝陵为黄丘,不避孔子讳,且直乎嘉靖年间,不在年号前加明朝字样(清代编纂的《山东通志》则曰:“宋元有碑……明嘉靖间毁),故可推定为万历本《峄县志》旧语。
      黄帝故里 黄帝城 黄帝陵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黄丘山套内,黄帝谷长20华里,宽4华里,其边缘是黄丘山套东、南、西、北四大山系,分别称为“东山九岭”、“南山十户”、“西山九峻”和“北山八绝”。四大山系共有大小山头36座,其中主峰龙门山高260米,古称黄炉山,又叫黄龙山,是黄帝采铜处。黄帝故里寿丘和黄帝陵黄丘在赵圩子村南小蝎子山下。黄帝城涿鹿(浊鹿)在独山子西麓,故名。独山子和小蝎子山隔龙泉东西对峙。龙泉即古史中的阪泉,黄帝曾与僭号炎帝的蚩尤三战于此。小蝎子山西面有黄邱古村,为北宋所置黄丘守陵户繁衍形成。黄帝陵遗址被当地人称为土山。山上有古墓群,文物部门称之为土山墓群,今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偷盗现象异常严重。目前,土山并未在整体上被官方视为一座特大型古墓。根据古籍记载,此山当即被北宋政府认定的黄丘黄帝陵。当时在陵前竖碑,并禁樵采,置守陵户,明嘉靖年间(黄帝陵碑)始毁。今察山上古木参天,整座山即是一座封土堆,而与周围石灰岩质山体区别很大,当古黄丘无疑。土山海拔在60至80米之间,疑系人力为之。山上遍布是古墓和散落的规则岩石。根据自然规律,岩石可风化为土,未有土凝聚为岩之理。故山上遍布之规则岩石当为石砖,与古墓中出土之石砖相一致。
      枣庄市“黄丘”黄帝陵,其地位在明朝以后才被陕西桥山黄帝陵所窃取,彭城逐鹿说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的古籍《世本》,而陕西桥山黄帝陵和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传说均始自秦汉,与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偏局西北有关。根据史料记载:黄丘黄帝陵至少在宋元时代是得到公认的和政府重视的,不然也不至于获得“禁櫵采 置守陵户”的待遇。另外黄帝故里“寿丘”同属于黄丘山套内。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1-10 14:44
      回复
        1: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枣庄籍孔子的《春秋》一书,孔子先祖“微子”是商朝晚期的殷纣王同胞兄弟,属于商奄薛国人,他也是宋国始祖(微山岛西南5公里,位于水下的留成国即是宋国都城),微子死后葬于微山岛上(现在每年都开殷商大会),注:孔子的春秋一书源自枣庄小邾国春秋,后期失传。
        2: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丘明(枣庄小邾国人)。
        3: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左丘明(枣庄小邾国人)。
        4:中国第一部描述黄帝族谱的是《世本》—左丘明(枣庄小邾国人)
        5:墨子 鲁班(枣庄小邾国人)春秋古籍编著者之一。
        6:荀子,枣庄兰陵人,在枣庄任兰陵令20年,死后葬于兰陵县(今枣庄峄城区),著名弟子;李斯、韩非、张苍……
        7:屈原,黄帝后裔,枣庄人,他亲自命名枣庄为“兰陵”誉为“圣地”“王者之地”。
        8: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半个枣庄人,因为姬昌的亲娘是薛国任成之女大任。【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2-01-11 05:2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2-01-13 08: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2-01-15 09:5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2-01-15 10:40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2-01-21 14:06
                回复
                  证明夏朝存在于枣庄市(古徐州)的古籍篇章一览。
                  证据一:左丘明《左传》载:薛之皇族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从此古籍文字中即可看出夏朝就是指枣庄市以薛国为中心的区域,此时的古国数量不超5个,形成夏朝版图。直至商朝商都一直在薛国,商朝中晚期薛国(奄)的范围开始扩大,商朝晚期薛国(奄)管辖的附属国数量已超10个以上,除了本地区的几个古国外,还包含安阳殷墟,驻马店挚国,胶东莱国以及吴越楚等国,形成商朝版图。
                  证据二: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冬,宋人伐曹。楚人败徐于娄林。
                  证据三:哀公二十年(前480)【传】二十年春,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楚隆曰:“若使吴王知之,若何?”赵孟曰:“可乎?”隆曰:“请尝之。”乃往。先造于越军,曰:“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
                  证据四:[墨子.非命上]钟虺告曰: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
                  证据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的“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此处”说明位于徐(薛国)的任、宿、须句、颛臾已属于“服事诸夏”的夏朝非中心国家。华夏与诸夏,对于周朝众多的诸侯国来说,只相当一个并不大的诸侯国的面积,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华夏与诸夏的描述中,可略见一斑。
                  证据六:《左传》襄公十三年【传】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 蛮夷、南海、诸夏都成为楚国新征服国土的一部分,是楚共王一生的功绩。《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以上古籍内容再次印证记述了夏朝地区在楚国版图中得而复失的过程,说明夏朝地区只是楚国的一小部分,而且一直处于诸侯国的争夺地区。从以上《左传》的记述中,夏朝就是指的枣庄地区。
                  证据七:历史典故:薛滕争长(也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注释:公元前712年,也就是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滕侯与薛侯同时到鲁国去朝贡,在鲁国宫殿上,二人为争座次先后而争吵起来。薛侯说:“我们薛国与周文王有姻亲(薛国任成之女太任是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的亲娘),当年武王先封薛为侯,并且我们在夏朝就已经立国,我应当坐首席。滕侯说:我滕国与周王室同姓同宗,是周王的卜正之职,而你薛国是王朝之外的庶姓,我怎么可以在你的后面呢?我应当坐首席。”鲁隐公见滕、薛二侯争执不下,急忙派大臣羽父出面调停,并转达隐公的意见来劝说薛侯。羽父婉转地说:“君与滕君争长,让你受屈辱了,都是因为寡君所造成的。《周谚》有言:‘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如按照周朝的盟会约定,异姓为后。寡君假若以薛国为长,那就违背了周王的礼制。当下寡君不能违背周礼,只能以滕为长。今天真的委屈你了。”薛侯听罢羽父一席话,感觉鲁隐公也有难处,只好委曲求全,答应让滕侯为长,坐首席。于是在鲁国宫殿的朝贡仪式上,滕侯与薛侯言归于好,以滕为长坐定。
                  ————————————————————
                  注解:《左传》记载“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得知古徐州就是夏朝的故地,今枣庄市全境(古徐州的首府薛国)。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徐国(薛国)地域是夏朝的故地,是夏朝的中心区域;徐(薛国)被吴国所灭32年后,徐人即诸夏人民,听到越国讨伐吴国,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欢欣鼓舞,进一步明确了徐(薛国)地域的人民为夏朝的遗民。
                  对于“徐即诸夏故也”,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者理解为徐(薛国)是夏朝的故人;二者认为徐(薛国)是夏朝时的故国;三者认为公元前645年时,夏朝国都已在徐(薛国)的统治地区,徐(薛国)地区是夏朝的中心区域。在没有得到最后确认前,三者都有一定道理,而第三种观点却可以为我们寻找夏朝国都提供有力的线索,而且可以得到其他线索记载的有效证明,“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更是直接印证了被吴国吞并的徐(薛国)人民就是夏朝后裔的人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2-06-23 08:56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22-07-22 11:00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3-08-25 16:03
                      回复
                        清华简证实黄帝之子是蚩尤,楚国先祖季连来自枣庄市古徐州黄丘,黄帝与蚩尤在枣庄市古徐州“黄丘”黄炉山炼铜,蚩尤给自己铸造了一个青铜盔,铜头铁额,九战九胜。清华简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书简(早于秦汉),记载楚国迁徙以及炎黄至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楚国先祖季连来自古徐州的黄丘,是黄帝后裔,黄帝之孙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都在枣庄市境内),陆终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位于小邾国境内)次子也在小邾国区域。第三子是彭祖,暨子翦被封暨国,是为大彭,后封黄丘区域(彭城)。第四子是位于黄丘区域的偪阳国始祖会人(求言)。第五子是小邾国始祖曹侠。第六子是楚国始祖季连,季连最早在枣庄市黄丘守护黄帝陵,后南迁建立楚国(黄丘至今还有守陵人形成的姬姓村落)。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收复故土,把枣庄三邾子民迁徙至湖北一带,敬如上宾,并改名邾城,后为邾城县,至今枣庄,徐州,淮北,宿州,阜阳,武汉一带的口音一致,是三邾人口迁徙所致。楚国大夫屈原自称是黄帝之后,他亲自命名枣庄市为兰陵,喻意为圣地,王者之地,屈原死后,湖北秭归县的人为了屈原生前思念故土的心愿,把本地一条河流命名兰陵溪。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3-08-25 16:04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24-04-14 14:44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24-04-14 14:44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24-04-18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