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吧 关注:106,221贴子:2,268,253

【驳】·关于《秘密》的某种荒诞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隔两三年,吧里就会有人发帖鼓吹一种关于《秘密》的荒诞解读,即《秘密》是叙诡。发帖的人发帖时都是一级小号,ID都是三个字,论点、论据、论证逻辑、说话方式等都一毛一样,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同一个人出来钓鱼的……按照目前所知情况,大概是某个人在其他平台发了这种解读的观点,然后另有一群人相信了,但是这群人自己信了还不行,还得发到其他平台。比较奇怪的是,他们发的时候感觉像是他们自己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也不去查查这个吧里有多少人发过相同的帖子,并且从不标明自己是从哪里看到的观点,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


IP属地:广西1楼2021-11-20 02:49回复
    本来我不想再就这种荒诞的解读说些什么了,因为经过前两次纠缠我已经看明白了,会相信这种解读的人几乎都存在如下几个问题:首先,这些人并没有接受过足够专业的阅读训练,阅读思维仅仅停留在中学阶段;其次,缺乏基本的逻辑,一切推断都基于简单粗暴的假设,然后又把假设当成事实,再反过来用作论据;最后,性格偏执,他们很少能正面地、就事论事地、不断推进式地跟人讨论问题,而是经常自说自话、不断重复观点,生怕别人看不到似的……总的来说,这类人需要的不是重修语文,而是去看看心理医生。


    IP属地:广西2楼2021-11-20 02:51
    收起回复
      从理性上说,我知道同这类人是讲不清道理的,但是好巧不巧,每次出现这种帖子都是在我比较忙碌的阶段(几年前是忙着考研,现在又是忙毕业论文),看着不顺眼,但每次在帖子下面反驳他们又浪费时间,所以干脆抽点时间出来另开一帖,把我的反驳写下来,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直接把这个帖子的链接贴出来就行了。那么下面开始反驳。(如果被反驳的人看到这个帖子,也请你们完整看完再回帖,不要急着码字,也不要复制粘贴你自己重复了无数次的观点,因为你们那些东西我基本都会反驳掉,所以请根据我的内容反驳。虽然我感觉这对你们的要求还是高了点……)


      IP属地:广西3楼2021-11-20 02:51
      回复
        “小说的叙事视角是第三人称内聚焦,所以是叙诡。”这里他们犯的错误是把小说的叙事视角当作判断叙诡与否的条件。先说叙诡,也就是叙述性诡计,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叙述来误导读者,这里的误导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说假话,刻意隐瞒,制造错误联想等。“我昨天吃了苹果”,但是“我”没吃,这是说假话;“杰克和苏珊面面相对,然后跳了下去。第二天,报纸奇闻版面上刊登了两条狗坠楼的新闻。”这里隐瞒了杰克和苏珊是两条狗的信息;“强如意大利,在世界杯上也从未战胜过中国男子足球队。”这里制造了意大利没踢赢中国队的错误联想(实际上两只队伍从未在世界杯上碰过面)。


        IP属地:广西4楼2021-11-20 02:52
        回复
          所以不论是哪种叙事视角,只要可以产生误导效果,也就具备了用于叙诡的可能,而所有的叙事视角都能产生这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叙诡小说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揭秘之前,不能让读者知道这是叙诡,一旦提前知道,读者就会非常警觉,对小说中的所有叙述都会产生怀疑。这种情况下,即使最后揭秘了,也会失去大部分的惊喜感。(“这本小说是叙诡”,就是对叙述性诡计的最大剧透,所以我不会用任何一本叙诡小说做例子,防止没看过的人被剧透)因此,叙诡中的叙述对于读者而言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揭秘之前同时存在可信与不可信的双重属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叙诡能流畅且合法地骗人。假如仅仅通过叙事视角便能判断是否为叙诡,那叙诡小说也就没有写的必要了。


          IP属地:广西5楼2021-11-20 02:52
          回复
            再来说说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简单来说就是用第三人称叙事,但只能深入某个角色的内心,书写只有某个角色能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这种叙事视角接近第一人称叙事,但仅仅是在视角上接近,两者在表达效果上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一人称像是某个(有形的)人讲自己的故事,而第三人称内聚焦更像是某个(无形的)人讲另一个人的故事;读者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充当的是聆听者,而在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中更接近于一个隐形的、旁观的亲历者。所以“两种视角可以替换”的说法是错误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人称比第三人称更具有代入感”这种中小学语文阅读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一部小说是否具有代入感跟它是什么叙事视角没有直接关系,只同读者是否能跟小说中的人与事共情有关,一个癫狂的、胡言乱语的“我”远不如一个普通的、真实的“他”有代入感。


            IP属地:广西6楼2021-11-20 02:52
            回复
              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在小说创作中是非常常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代表作《耻》便是用这种视角,而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同样不乏身影。除了《秘密》,还有《时生》《信》《单恋》《学生街的日子》《危险的维纳斯》《无名之町》等。由于大部分书都不在手上,所以没法一一确认东野所有的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是东野写作常用的。如果阅读得够多,就会发现东野的作品相对于推理本身,更看重的是探索的过程,所以作品常常会聚焦于某个人身上,通过这个人的探索,事件慢慢铺开,真相也在这样的探索中逐渐浮现出来,读者便仿佛一个隐形的旁观者,跟着角色亲历了整个事件一般。


              IP属地:广西7楼2021-11-20 02:52
              回复
                小结一下:以上部分可以驳倒“小说是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角,跟第一人称类似,不写第一人称是害怕读者太容易想到是叙诡,所以《秘密》是叙诡”这个观点。首先,对于叙诡而言,叙事视角并不作为判断条件,因为任何叙事视角都具备误导读者并使小说成为叙诡的可能;第二,第三人称内聚焦跟第一人称虽然视角上相似,但表达效果和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根据控制变量法,因为变量太多,所以无法推导出“三内”只比第一人称多一个“隐藏小说是叙诡的事实”的功能;第三,“三内”在东野的小说中非常常见,如果单凭一个叙事视角便能推导出小说是叙诡,那么东野将成为丰产的叙诡小说家,然而至今并没有这种说法。


                IP属地:广西8楼2021-11-20 02:53
                回复
                  他们推导《秘密》是叙诡时很明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把需要证明的结论当成了用来证明结论的条件,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在用结论证明结论,等于没有证明任何东西。具体来说,他们要证明《秘密》是叙诡,那么“小说是叙诡”就是结论,论据是“小说用了三内,而不是第一人称,因为第一人称容易让读者猜到小说是叙诡”,这里他们已经认准了小说是叙诡,所以作者为了不暴露才不用第一人称而用三内。发现没有,本需要通过论据证明的结论到了论据的时候却已经莫名其妙地先被证明了。所以他们从来就没有证明过《秘密》是叙诡,而是把叙诡作为一个假设的前提对文本进行解读,然后又反过来把假设的前提当成了事实。这套逻辑贯穿了他们解读文本的始终。


                  IP属地:广西9楼2021-11-20 02:53
                  回复
                    “《秘密》获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纯灵异小说怎么能得推理奖,所以必定是叙诡。”《秘密》得了推理奖,所以是推理小说,这个推导没问题,但后面“纯灵异小说不可能得推理奖,所以必定是叙诡”就有问题了,因为这种推断的前提是“《秘密》如果不是叙诡,就不能是推理小说”,那么《秘密》是否只有跟叙诡挂钩,才能是推理小说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先被讨论的,然而他们并没有,这里仍是基于“《秘密》是且只能是叙诡”的条件来“证明”它是叙诡。


                    IP属地:广西10楼2021-11-20 02:53
                    回复
                      那么我来说说《秘密》在不与叙诡挂钩的情况下,为何仍是推理小说。与一般的推理小说相比,《秘密》是很特殊的,因为它并不是从一起案件开始,在探索中牵出整个故事的,而是分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作为主角的平介夫妇在案件发生后的神奇经历,另一条是平介自己去探索案件背后的真相,但由于前一条写得太细腻太揪心了,所以多数读者可能忽略了同样重要的第二条。是的,《秘密》是有案件的,这个案件就是大巴司机因疲劳驾驶导致车祸发生,造成多人丧命。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设定,因为推理小说的命案要么是诡计多端的谋杀,要么是意外杀人之后掩盖真相,等等,大多是猎奇性描写,而车祸致人丧命因为太过“普遍”可能入不了某些推理迷的法眼。然而,对于车祸中死者的家属而言,车祸司机疲劳驾驶与杀人犯是无异的,那么这样一个杀人犯是如何走上罪恶之路的呢?主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对车祸真相的探索。到这里为止,《秘密》已经有了社会派推理的味道了。


                      IP属地:广西11楼2021-11-20 02:54
                      收起回复
                        下面我们简单捋一捋这条线索:平介首先猜测司机是为了给家里挣钱才不停工作最后疲劳驾驶的,然而后面发现他的家里并没有多出更多的钱;于是猜测是不是外面有了女人和私生子,结果发现原来司机以前结过婚,有个儿子,后来却抛弃了他们,现在赚钱给前妻和儿子是为了赎罪;接着发现这个儿子其实并不是司机的亲生孩子,是他前妻跟其他男人乱搞生下的,司机因为不能接受这点而出走,但最后又醒悟过来,即使不是亲生的,但自己对儿子的爱却是真实的,也就有了后面努力工作挣钱致使疲劳驾驶;平介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终于决定放弃与直子的纠缠,让自己爱的人自己选择人生,两条线索就此关联到了一起。没有花里胡哨的的作案手法,侧重探索案件背后的真相,展现某种社会背景,揭示其中的人性,《秘密》完全符合社会派推理的这些追求。


                        IP属地:广西12楼2021-11-20 02:54
                        回复
                          在具体的文本分析层面,他们的观点也是缺乏逻辑的。首先是所谓“日记”的问题,他们认为女儿是看了母亲的日记才知道父母间的事的。但是,全文从来就没有提到过直子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日记”是他们假设出来的。于是他们说,后面提到写日记,是在暗示之前也写日记。这个逻辑简直离谱,哪有因为后面做了某事,所以前面也做过某事这种逻辑的?平介自wei时想着女老师,暗示平介之前自wei也yy人家?大巴司机出车祸暗示他以前也出过车祸?而且细究起来,后面写的日记其实是交换日记而不是普通的日记,交换日记是以交换观看为前提而写的,普通日记是非常私人的,两者就不是一个东西,因为沾了“日记”两个字就成暗示了?胡扯!他们同类的论述我就不再提了,因为都犯了同一个逻辑错误。


                          IP属地:广西13楼2021-11-20 02:54
                          回复
                            “平介因为工作忙,所以对妻女不了解,不知道女儿已经学会了做饭等各种家务活。”这个逻辑乍看起来是对的,其实不然。因为小说中对平介工作忙的叙述非常详尽,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忙”。小说中,平介是在车祸发生的年份才开始忙起来的,车祸发生在日本春假,三月中旬,也就是说平介才忙了3个半月,3个半月里藻奈美要把做了十几年的家庭主妇的手艺都学会,是太看得起小学生还是太看不起日本家庭主妇了?而且,平介的忙也不是3个半月不着家的忙,小说里说得很清楚了,上夜班的时候能赶上跟妻女吃早饭,并且平介十分享受吃妻子做的早餐以及早饭时跟女儿聊天,也就是说,平介虽然回家时间少了,但是跟妻女接触的时间仍是有的,说对妻女毫不了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那么为什么要写平介工作忙,小说后面也明明白白说清楚了,平介因为工作忙没能陪家人游玩,所以允许女儿跟妻子回娘家玩,也就有了后面的故事。小说明明白白写清楚的东西,他们视而不见,抓着一个“工作忙”就开始各种联想,这不叫过度解读,这叫无脑解读。


                            IP属地:广西14楼2021-11-20 02:54
                            收起回复
                              “藻奈美对直子吃腻荞麦面表示惊讶,因为藻奈美不是直子,所以不知道这事。”这是他们最离谱的一个观点。我们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我倒是一直想让藻奈美吃来着,可是直子这家伙总说荞麦面已经吃腻了,能不能吃点儿别的,因此藻奈美也跟着一直没吃成。”这是平介二人来到这里后,三郎第一次提到直子的名字。对此,谁都设有言语。但是,平介还是注意到,直子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惊讶。


                              IP属地:广西15楼2021-11-20 0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