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吧 关注:171贴子:797
  • 0回复贴,共1

国 徽 知 识 大 全(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导读语:本专辑一网打尽有关国徽的所有问题,划分“国徽图案专区”、“国徽浮雕专区”、“国徽法专区”,分门别类以一问一答方式加以述评。您想知道的在此都有答案。

国 徽 知 识 大 全(一)
国徽,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是国之徽、民之魂。
但新中国成立逾70年,国徽图案颁布逾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颁布逾28年,仍然有很多人对国徽问题知之甚少。有为数不少的读者在各类媒体发问:新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悬挂国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有没有悬挂国徽?国徽什么时间诞生?国徽图案代表什么?国徽是什么颜色?国徽何时开始立法 ?……
本专辑一网打尽有关国徽的所有问题,划分“国徽图案专区”、“国徽浮雕专区”、“国徽法专区”,分门别类以一问一答方式加以述评。您想知道的在此都有答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专区
1问:国徽何时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答:1949年6月16日。
1949年6月16日下午八时,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召开,周恩来主持。会议决定分设六个小组讨论问题,其中的第六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第六小组组成人员:组长马叙伦(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副组长叶剑英(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沈雁冰(即茅盾,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刘王立明代)、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等13人,秘书由彭光涵担任。
2问:国徽图案通过什么方式产生?
答:通过征集方式。
1949年7月4日下午三时,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第六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会议室举行第一次小组会议,会议推举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起草《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征集启事》。
1949年7月9日,《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征集启事(草案)》经周恩来审改、批示后,新政协秘书处呈送筹备会常委征求意见。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通过《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征集启事》。
3问:征集启事对国徽图案设计的要求?
答:启事对国徽图案设计提出三点要求。
征集启事对国徽图案设计的要求是:“(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重富丽。”并声明,应征国徽图案须附详细文字说明。
4问:国徽征集启事刊登时间和截稿时间?
答:刊登时间1949年7月16日,截稿时间1949年8月20日。
1949年7月14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新闻处关于刊登〈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征集启事〉给各报社的通知》文件要求,“以最显著地位,自即日起连续刊登五天,五天以后每间日刊登一次,直刊至八月十五日为止。”7月16日开始,征集启事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
收稿截止日期是1949年8月20日。
5问:国徽图案选定过程?
答:征集启事刊登后,截至应征收稿日期1949年8月20日止,共收到国徽设计稿112件,图案900幅。
1949年8月24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饭店六楼大厅举行。会议讨论国徽应征图稿的结果是:“收到作品太少,且也无可采用者,已另请专家拟制,俟收到图案之后再行提请决定。”
1949年9月25日晚上八点,毛主席、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与会人员共17人。会议上,大家对征集的国徽图稿都不满意。毛主席感到马上拿出国徽方案不现实,他说:“国旗决定,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等将来交给政府决定。”在意见仍然不能统一时,毛泽东最后定调:“原小组还继续存在,再去设计。”
开国大典后,根据9月25日座谈会毛泽东意见和讨论结果,结合全国政协“根据国徽图案参考资料,邀请专家另行拟制。”的决定,马叙伦、沈雁冰领导原第六小组成员组成国徽组和国徽图案审查小组。国徽组根据周恩来“应多吸收一些专家来共同设计国徽”的指示,邀请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国徽设计,展开竞赛。
1949年10月23日,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和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相继成立。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著名美术家张仃各带领一个设计组,分别进行国徽研究和图案设计。
1950年6月21日,梁思成、张仃及周令钊等根据常委会意见,综合各种图案的优点,共同讨论、修改,由梁思成执笔,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庄严富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国徽审查组报告》称:“将最后的一个图案,先经雁冰邀请本届全体会议国徽审查组各组员共同审查,认为合格,予以通过。…… 提请大会公决。”
6问:国徽图案通过时间?
答:1950年6月23日。
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通过国徽的决议文全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意马叙伦委员代表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并绝大多数通过国徽审查组所拟定的国徽图案,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7问:国徽图案核准时间?
答:1950年6月28日。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8问:国徽图案公布时间?
答:1950年9月20日。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命令全文:中央人民政府命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业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特公布之。此令”主席毛泽东
9问:国徽图案内容是什么?
答: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记录及国徽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
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10问:国徽图案象征什么?
答:“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五星取自国旗中的五星,四颗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状环拱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天安门坐落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既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和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象征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新中国的诞生。国徽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麦稻穗,象征我们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通过齿轮中心的大红丝结,象征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巩固。
11问:国徽制作的依据?
答:国徽依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1950年9月20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1950年9月20,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国徽使用办法及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共五条,对国徽图案的形状及各部分的位置、颜色、比例、尺寸等作了详细规定,并附有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断面图 。其中第五条对国徽颜色明确规定:“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12问:谁是国徽图案设计者?
答: 中央美术学院张仃等人主体创意,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图纸成稿,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完成立体浮雕模型设计塑造,多方通力合作,才有这政治含义和艺术造型完美结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诞生。
根据1949年9月25日晚国徽、国旗及国歌座谈会上,毛泽东说“国徽可慢一点决定,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负责国徽拟定“原小组继续存在,再去设计。”的结论,周恩来指示应多吸收一些专家来共同设计国徽。负责拟制国徽的第六小组马叙伦等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两个设计组负责国徽的设计工作。
10月23日,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成立,梁思成等人提出《拟制国徽图案说明》。同时,中央美术学院在张仃领导下也成立了国徽设计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两个设计组拟制了两种不同的方案,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设计以民族形式的玉璧为主要内容,张仃等人的设计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
1950年6月11日,国徽拟制组召开会议,对两种国徽图案进行讨论,商议修改的基本路子,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案,并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6月17日,梁思成等将国徽图样及设计说明书报送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徽图案及对图案的说明,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诞生,是新中国领导层、国徽审查小组、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方参与,集思广益、集体创作、集体设计、集体完成的成果。
13问:国徽浮雕模型完成时间和塑造者?
答:国徽浮雕模型完成时间是1950年8月18日,国徽浮雕模型塑造者为高庄。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由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设计塑造任务。高庄接受任务后,提出“以冀我们的国徽的艺术性提高到国际水平,和千万年久远的将来”,图案尚需进一步完善。毛泽东同意了高庄的意见并交由周总理具体处理。高庄经过一个半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国徽模型的设计塑造。
1950年8月18日,沈雁冰主持的《关于国徽使用、国旗悬挂、国歌奏唱办法及审查国徽图案座谈会的记录》会议,认为高庄对国徽图案中的绶带、稻粒以及天安门修改后,“修改稿较原稿严肃、统一、有组织、有规律,在艺术性上更完整。”同意了高庄修正的国徽浮雕模型。至此,国徽设计完美落幕。
14问:国徽是什么颜色?
答:国徽颜色是“金红二色”。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第五条规定:“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1991年3月2日通过,并于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15问:有没有出现过“黄红二色”国徽?
答:有,但“黄红二色”国徽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下简称《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因为国旗“旗面为红色,……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即是说,国旗是“黄红二色”,那么国徽涂色也就离不开“黄红二色”。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下简称《制作说明》)规定:“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金红二色”显然与“黄红二色”不同。《制作说明》所说的“金红二色”中只有“红”同于国旗(旗面)的红,“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并不同于国旗(五星)的“黄”。因此,“金红二色”名正言顺成为正版(标准色)国徽。
“黄红二色”国徽制作依据是《图案说明》,“金红二色” 国徽制作依据是《制作说明》,按照《图案说明》制作的国徽,其颜色必然不同于按照《制作说明》制作的颜色。因此,前期制作的国徽,由于制作单位只凭各自的见解为国徽涂色,就产生了“黄红二色”和“金红二色”两种颜色的国徽。出现两种颜色国徽,只是两份文件公布的时间差和理解的偏差。前期虽偶有色差混乱,后期确已拨乱反正。
所以, 自1950年9月20日起,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制作说明》颁布之日起,制作的国徽不应该出现“黄红二色”。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金红二色”国徽属于正版(标准色),而“黄红二色”国徽归属错版(错色)。
16问:目前国徽是否还存在“金红二色”和“黄红二色”两种类型?
答:不存在。
国徽的颜色是“金红二色”,这是唯一,不是之一。《国徽法》既然规定了国徽的颜色是“金红二色”,就绝不会允许第二种颜色存在。因此,国徽的颜色只能是“金红二色”,国徽存在“金红二色”和“黄红二色”两个类型的言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目前有言论认为:“国徽的颜色主要是“金红二色”与“黄红二色”两个类型。”,还认为:“《国徽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徽按照1950年的《国徽图案》和《制作说明》制作,无法保证国徽颜色的统一。”“可见,国徽颜色要保持一致,《国徽法》须修改完善。”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认识方面出现重大偏差,要么是法律法规知识浅薄。
我国《立法法》一项基本规则是“后法优于前法”,即所有法律法规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时,适用新的规定。那么,《国徽图案说明》公布在前(1950年6月28日),《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公布在后(1950年9月20日),公布在前的只是“图案说明”, 公布在后的才是“制作说明”。所以,《国徽图案说明》是总纲,《国徽图案制作说明》是细则和补充,《国徽图案说明》没有说明涂色,《国徽图案制作说明》明确描述了涂色。所以,国徽的颜色只能是“金红二色”,不存在修改完善《国徽法》的说法。
2020年4月30日
温馨提示:诚挚邀请读者朋友提出新的问题,届时将设置“读者提出的国徽问题专区”,列举每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并予以解答。谢啦!


1楼2021-08-19 05: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