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吧 关注:217,764贴子:6,418,957

班门弄斧,浅谈戴宗绰号的几层含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主楼,贴个之前发在知乎的原文链接:
网页链接
奔跑吧,戴院长!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23 11:18回复
    鄙人一直觉得,戴宗的绰号“神行太保”是36天罡中很有**的一个。小时候看的央水电视剧,里面展现的神行术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仙气满满。
    戴宗的绰号中,“神行”指的就是他的神行法,不必多说;“太保”对应他的身份,这“太保”二字还真有点说道。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23 11:23
    回复
      从出场到谢幕,戴宗拥有过几种不同的身份,鄙人发现,这些身份都可以与“太保”的含义契合。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23 11:26
      回复
        “太保”一词应当起源于起源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太保是一种官职,是三公之一,肩负着监护、辅佐国君或储君的职责,类似于天子或者王储的“男保姆”,有学者认为该官职或来源于氏族时期监护贵族嫡长子的长老。
        南北朝、隋唐以至宋代以后,太保逐步演变为一种荣誉虚职,用以加封、追赠功臣或元老。
        当然,“太保”作为官职讲的这层含义,跟戴宗的身份没什么关系。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4-23 11:30
        回复
          在明代的小说中,“太保”一词用于对仆役人等的称呼,以示尊重。例如明代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中,金奴称呼轿夫为“太保”:
          金奴见吴山睡着,走下楼到外边,说与轿夫道:“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这层含义似乎与戴宗的身份有所关联。小说中戴宗的职位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也就是江州的牢头,属于比较基层的吏员。当时这些吏员往往受地方大员的雇佣,那么在江州知府蔡九的眼中,戴宗既是他的下属,当然也可以充当“仆役”的角色。宋江浔阳楼醉酒题反诗被黄文炳告发后,戴宗由于身怀神行奇术,所以担任了信使的任务,被蔡九知府派往东京送信。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23 11:33
          回复
            在元杂剧及明代小说中,“太保”还是对绿林好汉的称谓。元代水浒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秀才刘庆甫就将宋江呼为“太保”:
            “太保,小生济州人氏,姓刘,双名庆甫,浑家李幼奴。因往泰安神州烧香以回,来到草桥店饮酒,遇着个权豪势要的蔡衙内,将我浑家强夺的十八层水南寨去了。小生一径的上山来告太保。”
            明代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也称呼剪径的强盗为“太保”:
            “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
            “太保”的这一层含义与戴宗身份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戴宗后来成为了梁山上的一名头领,那自然就是绿林好汉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4-23 11:35
            回复
              宋元时期也常称巫师、庙祝为“太保”。俞琰《书斋夜话》卷一引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语:
              今之巫者言神附其体,盖犹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
              《宋史·孙子秀传》中也有一条记载印证朱熹的说法:
              有妖人称“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奋然请往,焚其庐,碎其像,沉其人於太湖 。
              巫师以及庙祝,也与戴宗的身份、人设有所照应。戴宗的神行术既然是道术,自然也可以看作一种“巫术”,所以“神行太保”亦可理解为“会使用神行术的巫师”;小说中,戴宗与晁盖、吴用等人一起敲定解救宋江的方案后,就扮作泰安州岳庙的“太保”——也就是庙宇中的神职人员——去请圣手书生萧让与玉臂匠金大坚上山。正因这次扮演岳庙太保的经历,又让戴宗与泰山、岳庙结下了不解之缘。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4-23 11:36
              回复
                关于“泰安州岳庙”:
                (以下内容涉及回目,参考现行百二十回繁本。鄙人对版本学不甚了解,如有错误请大神们指正
                “泰安州”这一地名不见于宋代的行政区划。水浒故事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北宋宣和年间,此时泰山脚下的这座城池名为奉符县,其旧城址在岱岳镇,归兖州袭庆府管辖。
                “泰安”之名始见于金代。靖康之难后,金国在其控制的北宋故地扶植伪齐政权,伪齐阜昌二年(1131),奉符县被升置为泰安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又升为泰安州。
                所以,泰安州为金代行政区划,对应北宋奉符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
                泰安市地处东岳山麓,“泰安州岳庙”即为祭祀泰山神的东岳庙,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是泰山被神格化后产生的神祇。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4-23 11:44
                回复
                  东岳大帝信仰在民间一度非常盛行。
                  早在水浒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宋江等人前往东岳庙进香的情节。
                  《水浒传》成书中也有林冲与娘子去往东京岳庙进香的情节。当时的东岳庙遍地开花,与后来的关帝庙很像。
                  当然,书中提到最多的还是泰安州岳庙。
                  例如第六十一回卢俊义提到:“我夜来算了一命,道我有百日血光之灾,只除非出去东南上一千里之外躲避。我想东南方有个去处,是泰安州,那里有东岳泰山仁天齐圣帝金殿,管天下人民生死灾厄。”这里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就是泰山神东岳大帝,其金殿即为东岳庙。
                  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写到燕青与李逵来到泰安州岱岳庙:“燕青却随了众人来到岱岳庙里看时,果然是天下第一。但见:庙居岱岳,山镇乾坤,为山岳之至尊,乃万神之领袖……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这里的“仁圣帝”依然是东岳大帝,“岱岳”是泰山的别名,故而“岱岳庙”也就是六十一回提到的“东岳泰山仁天齐圣帝金殿”以及第三十九回提到的“泰安州岳庙”。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4-23 11:54
                  回复
                    小说中,与泰山神以及东岳庙缘分最深的自然是神行太保戴院长。
                    戴宗刚出场不久就假扮了东岳庙的太保,而他最终成为了真正的东岳庙太保,可谓首尾呼应:
                    话说宋江衣锦还乡,拜扫回京。自离郓城县,还至东京,与众弟兄相会,令其各人收拾行装,前往任所。当有神行太保戴宗来探宋江,二人坐间闲话。只见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圣恩,除受衮州都统制。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宋江道:“贤弟何故行此念头?”戴宗道:“兄弟夜梦崔府君勾唤,因此发了这片善心。”宋江道:“贤弟生身既为神行太保,他日必当岳府灵聪。”自此相别之后,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在彼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后来在岳庙里累次显灵,州人庙祝,随塑戴宗神像于庙里,胎骨是他真身。
                    此处宋江一语成谶。戴宗不仅成为了东岳庙的“真太保”,而且死的时候“大笑而终”,可谓安乐死;更兼死后化作泰山神灵,享受人间香火,可谓功德圆满。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4-23 11:58
                    回复
                      楼主发现,历代评论家对《水浒传》中戴宗的评价,大抵以贬斥为主:李贽评价戴宗“真小人”、“绝蠢”;金圣叹认为戴宗“除却神行,一件不足取”;袁无涯评价戴宗“走卒之才”;张恨水也认为戴宗“既庸且陋”。
                      但在楼主看来,戴宗最后能够看破红尘,放下功名利禄,清静无为,终于能够超凡脱俗,成神入圣,我们可以认为其最终完成了从庸俗小人到智慧神明的蜕变——这一点便显得难能可贵。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4-23 12:00
                      回复
                        说到这里,细心的看官或许已经发现,戴宗的名字与泰山的别名“岱宗”谐音,同时其绰号中的“太保”又与泰岳庙的“太保”相合。戴宗的故事也可谓由扮演岳庙太保开始,以成为岱岳神祇告终。
                        这或许是小说家利用名字读音的巧合与读者玩了一次“谐音梗”——岿然不动的泰山与疾走如飞的神行太保在此相映成趣。
                        按:戴宗的名字早在水浒蓝本《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已出现,如果楼主认为的谐音梗确实存在,也应当是先有人物名字,之后再有小说家利用人物名字的谐音铺排情节。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4-23 12:02
                        回复
                          楼主考据得很认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4-23 12:29
                          收起回复
                            昨日在水吧群与众神聊天,又有新的启发,继续更新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4-28 08:15
                            回复
                              原著中的戴宗不仅具有多重身份,且在扮演不同身份时,会展现出几种不同的面孔,所以会给人一种“变脸大师”的感觉。
                              但在鄙楼主看来,这应该是作者将人物绰号、身份及性格联系起来刻画的一种体现。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4-28 08: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