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吧 关注:171贴子:797
  • 1回复贴,共1

关于国徽内容在法律法规文本必须一致的提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民间的提案

关于国徽内容在法律法规文本
必须一致的提案
案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下简称《图案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下简称《制作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下简称《国徽法》)等四部法律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内容认定和国徽图案制作的法律依据,但四部法律法规在国徽内容认定上却未能维系一致,出现相互抵牾情况。
《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制作说明》第一条:“两把麦稻组成正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杆的交叉点上。齿轮的中心交结着红绶。红绶向左右绾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 第五条:“图案的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
《宪法》第四章第一百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国徽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从上述法律条文可以清楚看到,国徽图案内容的四组纹饰,在具体阐述上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图案说明》和《制作说明》称之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宪法》和《国徽法》称之为“五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国徽内容在法律法规文本出现函矢相攻状况,除了给受众带来困惑外,更重要的是导致国家的尊严和国徽的庄严受到质疑,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会受到挑战。
案据:
《图案说明》、《制作说明》、《宪法》、《国徽法》都是国徽图案内容认定和国徽浮雕制作依据的国之大法,但在国徽内容上,一说“麦稻穗”,一说“谷穗”。那么,国徽图案内容究竟是“麦稻穗”还是“谷穗”?是《图案说明》和《制作说明》认定的国徽内容正确?还是《宪法》和《国徽法》规定的国徽内容正确?难道“谷穗”、“麦穗”、“稻穗”,它们是同一种东西?非也!据考证,“谷穗”、“麦穗”、“稻穗”三者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绝不可以混为一谈。
经考证:谷是谷,稻是稻,麦是麦。谷子(古称稷、粟)抽穗成熟后称“谷穗”;水稻抽穗成熟后称“稻穗”;小麦抽穗成熟后称“麦穗”。因此,“谷穗”、“稻穗”、“麦穗”是三种不同植株各自长出的果实,且子实体大小、形状以及食用方式差异极大,绝不能相提并论。
经查证:195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国徽审查组报告》(下简称《国徽审查报告》)第三条:“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亦寓地广物博的意义,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前有《国徽审查报告》说明:国徽内容“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后有《图案说明》和《制作说明》“国徽的内容为……麦稻穗”,而现行的国徽浮雕里外环又有特征明显的麦穗和稻穗纹饰,这些,无一例外都在证明国徽图案内容是“麦稻穗”。因此,《宪法》和《国徽法》用“谷穗”来认定国徽图案内容既不确切,也与现行国徽浮雕纹饰不相符,更与《图案说明》和《制作说明》相抵触,说轻了是措词含混,说重了是五谷不分。
因此,《宪法》和《国徽法》中的国徽内容“谷穗”必须修正为“麦稻穗”,以确保国徽内容在法律规范之间的和谐统一,维护国徽的庄严,维护国法的严肃。
方案:
法律法规对国徽图案纹饰认定必须一致,措辞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含糊其辞。何况建国七十年来,国徽浮雕外环纹饰并没有依据《宪法》将“麦稻穗”改为“谷穗”。因此,国徽内容《图案说明》和《制作说明》称之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是正确的,《宪法》和《国徽法》称之为“五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是错误的。《宪法》和《国徽法》中的国徽内容“谷穗”必须修正为“麦稻穗”。
建议: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人大法制工作委员对《宪法》、《国徽法》中关于国徽内容“谷穗”提法重新甄别,在确认“麦稻穗”属于正确提法后,形成《修正草案》)经委员长会议审议,提请下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宪法》、《国徽法》内容条款中的“谷穗”修正为“麦稻穗”进行审议。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敦促相关部门对法律文本予以修正。修正后的《宪法》第四章第一百四十二条和《国徽法》第二条内容更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红旗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麦稻穗和齿轮。”(国徽圆环内是国旗,国旗是“五星红旗”,原“五星”表述不够完整,修正时增加“红旗”两字则更加完美。)
三、修正前已经发行,但各地新华书店或书商尚未销售的《宪法》和《国徽法》文本停售及收回。修正后立即印制新的《宪法》和《国徽法》文本,分发各地书店和书商经销。
四、践行《国徽法》第十五条规定精神,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国徽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国人民认知国徽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唤起亿万民众对国徽的爱戴和敬仰。激发全国人民爱党、爱国情怀。
修正《宪法》和《国徽法》与《图案说明》、《制作说明》相互抵牾的内容,保持法律规范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徽的权威和庄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民间提案人:姜先浩
2021年1月26日
以上提案是否妥当,请予审议。


1楼2021-01-27 05:32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09-25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