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吧 关注:15,065贴子:77,405
  • 4回复贴,共1

(转)大非川之战整理版 (申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作者不灭的斗气


1楼2010-01-31 11:11回复
    大非川之战经过整理应该是这样 仁贵留待封于大非川,自己带人轻装速进,先打下了乌海,然后继续向前,又至河口,在这里打败了吐蕃,斩杀略尽,获得牛羊等万头,,这里是吐蕃一个粮食存地。然后仁贵退回了乌海,等待后援(这里后援是谁,下面讨论)。此时,待封违命前往乌海,刚到乌海,被吐蕃二十万人击败,辎重粮草丧失殆尽。故而仁贵只有退守大非川,而吐蕃此时已经凑起了四十万大军,和仁贵对决,于是仁贵全军覆没。  
        这里有几个问题,仁贵的军队数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5万,一说是10几万。其中,《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高昌传》说是5万,而《新唐书•吐蕃传》、《新唐书•陈子昂传》中说是十余万。我认为是十余万,因为《新唐书•陈子昂传》中记载的是陈子昂上武后的表,上面说“前日薛仁贵、郭待封以十万众败大非川,一甲不返;李敬玄、刘审礼举十八万众困青海,身执贼廷,关、陇为空。”,武后为咸亨年间此事的亲历者,如果本来只是5万人失败,陈子昂在这里应该不会对着当初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之一空口说白话,所以十余万应该可信。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仁贵是带了十余万人,给待封留下了2万,那么剩下还有8万以上的人。仁贵突击乌海和河口是轻装速进,不可能带8万人一起。所以,我猜测应该是身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仁贵带领了一部分人快速前行,副总管之一的待封带领2万人留在大非川看守粮草,剩下的大队人马跟着另外一位副总管阿史那道真以较仁贵为缓的速度进发乌海。  
    '   
        所以,当仁贵退回乌海的时候,等待的后援可能是指道真的那一拨人马。  
       但是这样仍然有问题:仁贵弄那么多人,不要粮草,到乌海去干什么?  
        王小甫在《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认为,这次军事行动以逻娑(拉萨)为道名,应该是有如果顺利就直捣拉萨的意图,我比较同意这个看法。乌海和河口(今玛多)都在唐蕃古道上,那么猜测仁贵屯兵乌海是否也有打的顺利的话就直逼拉萨的意图?仁贵回兵乌海就是等大队人马上来,然后挺进拉萨     如果这样,也许就可以解释《通鉴》上说的,“仁贵帅所部前行,击吐蕃于河口,大破之,斩获甚众,进屯乌海以俟待封。待封不用仁贵策,将辎重徐进。”这样的话,可能是仁贵以少数人到河口去劫掠了一下吐蕃,然后回乌海,等待和道真与待封一起南进。结果待封走的太慢,被吐蕃二十万人堵住。  
        但是这样的话,这里的疑惑就是,待封已经到了乌海,仁贵为什么不救?《旧唐书•薛仁贵传》中记载高宗对仁贵的话说:“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可见仁贵当时坐拥大军不救。若说仁贵和待封赌气是不可能的,因为仁贵知道粮草的重要性,而一旦失败他作为主帅的下场就是死罪  
        这可能的原因,于赓哲在《疾病与唐蕃》战争中分析说是因为高原反映,所以仁贵有心无力。若真是这样,倒也解释的通:,      大非川在青海湖一代,海拔应该在3000多米,至多不超过3500米,而乌海海拔是4000米左右,河口海拔是4200多米。仁贵等急行军,导致高原反映,甚至从河口撤回也是因为高原反映。所以无力救待封。但是唐军毕竟当时主力尚无大的损失,而且当时又有不败的神话,故而虽然待封大败,但是吐蕃在四十万大军未聚集齐之前也不敢贸然与仁贵主力交兵,因此仁贵得以退回大非川。
    


    2楼2010-01-31 11:12
    收起回复
      白袍薛礼是唐太宗在征高丽时发掘的将才。


      3楼2010-01-31 16:58
      回复
        是高句丽。


        4楼2010-01-31 18: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