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23,100贴子:1,662,828
  • 21回复贴,共1

社会革命还是一场闹剧---谈谈燕王哙禅让这件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前316年,和往常一样,战国群雄之间的战火还在时不时燃起。战争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事件,可是,它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人们司空见惯,麻木不仁,提不起多大兴趣。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反而是另外一个不胫而走的小道消息。
人性就是这样,喜新厌旧,各国人奔走相告:“你听说一件新鲜事没有?开天辟地第一回,有一个国家的国王把自己王位拱手送给手下一个大臣。”
这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国王叫做燕王哙,原来默默无闻的他突然间名闻天下,因为两个原因,禅让事件造成了轰动性效应。
第一,这件事过于离奇,听到的人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只能目瞪口呆。
第二,它来自于燕国。战国七雄当中,燕国的性格最内向,最安静,它活的就像一个隐士,恨不得其他国家都把它给忘掉。建国超过700年,它从来都悄无声息,从来没有制造过任何吸引世人眼球的新闻。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700多年了,它第一次上了报纸国际版面的头条,这本身就很新奇。
古代人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天圆地方,位于头顶的天空是由至高神“上天”统治的,位于脚底的地面,上天授权给了他的儿子周天子统治。从概念讲,只要是地面上出产的东西都是周天子的财产。
不过,周天子只是一个人,他精力有限,处理不了全天下这么多事务,怎么办呢?他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国,让诸侯来帮他管理。这些诸侯大部分是王室的分支家族,还有一些是功臣和前朝的后裔。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衰退,诸侯在本国土地上逐渐拥有了实质性最高权力,可以完全自主的支配这块土地上的财产。
当时还没有国家属于民族的现代化观念,在当时人看来,所谓国家,就是归属于某个统治家族的财产;所谓官员,就是这个家族请来帮他们经营财产的管家。
燕国统治家族用几百年时间积累起来的全部财产,燕王哙不求回报,白白送给一个叫做子之的管家,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燕王哙脑袋秀逗了吧?
这件事的开头给人的感觉是一场闹剧,它的过程和结局也像是一场闹剧。燕国太子不甘心失去太子身份,为了继续享用家族财产,他和一群贵族联手起来反对子之,子之则和一群官员组成联盟进行对抗,两边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最后发展成一场惨烈的内战。齐国看到了有便宜可占,它乘虚而入,只用50天时间就把燕国给灭掉了。
那么,这次事件真的这么单纯,仅仅只是由于燕王哙脑袋里面有一根弦偶然断掉了,引发出一场大型闹剧吗?
也许,它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IP属地:四川1楼2020-09-06 13:02回复
    秦孝公禅位商鞅商鞅不敢从命,魏惠王禅位惠施惠施不敢从命。燕王哙可能也想学他们一样博个名声,没想到子之同意了。而子之在燕国应该也是一个权臣,有了燕王哙这么一出,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06 14:41
    收起回复
      如果沒有齊國趁亂打劫,會不會就提早有個燕版田氏代齊?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9-06 15:18
      收起回复
        召公偃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9-06 21:16
        收起回复
          是个好话题


          IP属地:上海8楼2020-09-08 09:32
          收起回复
            历史就是怎么诡异,真正的禅让沒好给果,被迫的还行。这是燕有记录的史上一次真正的禅让,另外张邦昌也是真心实意把皇位还给赵构的,只做了三十三天儿皇帝,当然赵构也是金的儿皇帝;瞿让禅位给李密,这三个人结局都不好。其他只是形式上的,如西汉一新朝,汉献帝一曹丕,北周一北宋,皇室还是可以做个富家翁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9-08 15:56
            收起回复
              先赞再看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9-09 19:59
              收起回复
                三。燕国和“非攻”
                翻开《史记*燕召公世家》,把春秋时期的燕国历史全部读一遍,你会发现,如果略过其中有关国内事务的记载,剩下它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国际事务的记载只有两次。一次是燕国遭到游牧民族山戎的进攻,齐国的管仲派兵帮助它打退了山戎。一次是燕惠公时期燕国发生内乱,齐国和晋国联合出兵进行了干涉,总共就这区区两件事。
                这些记载透露出什么信息呢?春秋时期,燕国没有参加诸侯混战,一次都没有。它坚定不移的实行闭关自守对外政策,尽量减少其他国家对它的注意,成功地避免了卷入诸侯混战这个杀伐无度的血腥屠宰场。
                乱世当中,对一个实力不怎么强大的国家来说,我们听不到它的消息就是好消息。燕国传统的闭关自守国策效果非常好,它犹如一个隐士国家,毫不起眼,悄无声息;燕国人犹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几百年时间里始终享有安宁和平的日子。虽然名声不显,燕国却是当时值得其他国家人羡慕的一个国家。
                进入战国时代后,燕国开始零零星星遭到进攻,据我所知有两次,分别是前383年和前354年,进攻它的国家都是齐国。燕国的反应是进行以牙还牙的报复,但是报复完之后呢?它又回去做它的隐士和宅男了。
                燕国的反应容易理解,毕竟传统国策太成功,延续时间太长,它有很大的惯性,燕国舍不得放弃。
                前314年,燕国被齐国灭掉,几年后,依靠其他国家的帮助它才侥幸得以复国,痛定思痛之际,新继位的燕昭王决定改弦易辙,放弃此前400多年的传统国策,开始主动地,积极地介入天下各国之间的混战,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向齐国复仇。
                直到燕王哙时期,燕国一直都在实行传统国策,闭关自守的意思就是只守不攻,燕国本来就是“非攻”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墨家的“非攻”主张和燕国产生了共鸣。
                战国时代总的趋势是,战争的规模,烈度,波及范围变得越来越大,看上去就比春秋时代危险许多,燕王哙也在忧心,这样发展下去,燕国的安逸日子还能过多久?
                燕国过去的历史让他觉得“非攻”是行得通的,所以他决定试一试,如果墨家在燕国的试验成效突出,它可以给天下各国做出示范。在燕国的感召下,大家都实行墨家的非攻,天下不就太平了吗?这大概就是燕王哙的思路。
                墨家几个主要想法都符合燕国的具体环境,对燕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燕国出现一个燕王哙,顺理成章。
                燕国的习惯是一向不希望其他国家注意到它,墨家声名显赫,在结果出来之前,燕王哙也不希望墨家牵连燕国被其他国家注意到,所以他悄然行动,把这事能瞒多久就瞒多久,直到禅让子之让这事再也瞒不住为止。(秦国和燕国离得远远的,即便如此,秦惠文王仍然很早就准确判断出燕国的真实内情,这再度证明他的头脑有多么清晰。)


                IP属地:四川12楼2020-09-10 21:15
                回复
                  五。来自中山国的回响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出中山国重要遗址,遗址坐落在平山县社灵山和西灵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圆壶合称“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里面,中山王鼎有铭文469字,中山王方壶有铭文448字,中山王圆壶有铭文182字,这些铭文记载了中山国参加攻燕战争的事迹,主要赞颂中山国相邦司马赒对燕国取得的战功,并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子之,叮嘱嗣王警惕此类事件在中山国发生。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中山王鼎的铭文数量排名第二,中山王方壶排名第三,仅次于西周毛公鼎(499字),而且这些铭文不是只要刻上去就行的敷衍了事,它们都是非常精美的书法艺术品。
                  以当时的技术,在青铜器上认真铭刻这么多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山三器还只是仪式所用全部青铜器中的三个,可见中山国为了举行庆祝仪式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一个小国而言,绝对称得上劳民伤财。
                  令人疑惑的是,中山国在大肆庆祝什么呢?它兴奋个什么劲?战争开始的时候,它取得了不小战果,按照它自吹自擂的说法,“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可是,后来它又被赶出来,这些战果全部丢失,它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中山国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达到如此可笑程度?
                  事情得回溯到另一个国家魏国身上,魏国曾经有一个魏文侯特别喜欢儒学,建立了传播儒学思想的西河学派,在魏文侯时期,中山国一度被魏国灭亡,儒学因而传入了中山。
                  中山国很顽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它又成功复国。复国后,它驱逐了魏国军队,却把儒学给保留下来。紧接着魏文侯上台的魏武侯不喜欢儒学,他赶走所有受过儒学教育的官员,毁弃了西河学派。中山没有照做,它继续发扬光大儒学,并且还以此为傲。
                  中山三器里的铭文都是用儒学腔调写的,它提示我们,中山庆祝的是:墨家在燕国的失败。
                  复国之后的燕国总结了经验教训,它认为墨家在实践中有些问题,有点危险,不适合再做燕国的指导思想,燕国从此放弃了墨家思想。
                  天下显学,非儒即墨,当时对儒学构成最大威胁的思想学派就是墨家。两大显学之间的激烈冲突不仅发生在学术辩论场和稷下学宫里,也发生在战场上。齐宣王询问的时候,孟子可是同意了齐国进攻燕国的。
                  墨家失去它的重镇燕国,遭到一次沉重打击,在儒墨冲突中,中山帮了儒家的一个大忙,给儒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为此振奋不已,深感自豪,这是一次值得大肆庆祝的胜利。


                  IP属地:四川14楼2020-09-10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