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67贴子:2,972,441

从“大智若愚”来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是如何被糟践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写的文章里总是会出现“大X若Y”,本以为通过几篇文章已经说明白了,结果还是惹来了争议,而且焦点集中在“大智若愚”上,看来是我以己度人了,如此就有必要把它彻底讲清楚。
“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出自苏轼写给欧阳修的《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出自《道德经》,因为《道德经》里有不少与之类似的话,比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盈若冲、大成若缺等等。“大智若愚”只不过是采用了老子的这种思想架构衍生而来,另外衍生出的还有“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目前的解释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表面看起来像是愚笨的”,人们对这个解释已经习以为常,并用它给装傻充愣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这真是它的原意吗?比如我们常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按照现在的用法就是“这样我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直接就变成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有好事者更将其演化成了“叔可忍,婶不可忍”,但这却不是这句话的原意。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原意是“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主客之变完全歪曲了这句话的意思,以主观臆断去理解古人,造成了很多类似的错误。既然“大智若愚”衍生自老子的思想体系,那么欲得到这句话的正解,就不能脱离开老子的思想。
如果以“大智若愚”的解释逻辑来看《道德经》里其它的“大X若Y”,“大直若屈”就要解释成“真正直的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大巧若拙”要解释成“真正的巧看起来好像是拙笨的”,而“大辩若讷”的解释就成了“真正善辩的人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木讷的”。试想一场辩论会,结束以后选的最佳辩手居然是说话最少的木讷之人,恐怕说不通吧。
当然肯定会有人出来反驳,说不应该直译,应该用它们的引申含义,“大辩若讷”的意思是“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这种无视本意而凭主观妄加引申的做法,恰恰就是传统文化被篡改和歪曲的元凶。比如《周易》里经常出现的“贞吉”、“贞厉”、“贞凶”等,绝大多数书里解释“贞吉”时是“守持正固以获吉祥”,而解释“贞凶”时则成了“守正防凶”,一个是正向获得,一个是负向防卫,这个“贞”字可以随着后面的字不同而有截然相反的意思,岂不是滑稽,为什么不能是“守持正固以获凶”或“守正防吉”?之所以如此,皆因后世儒生不懂《周易》的象数而凭主观需要强拉硬拽、合则用不合则弃造成的。后世就是以主观引申的“大X若Y”之意来攻击老子是个阴谋家,说老子的思想就是一个字:“装”。
那么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呢?按照《道德经》的标准,老子的思想主要分为两大块,其一是“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属于精神世界;其二是“德”,即物质世界的运行法则。“道”是形而上的,“德”是形而下的,二者之间是“有无”关系。对于物质世界,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立统一”的阴阳辩证关系上。
世上之所以有高,是因为有低的存在,之所以有善,是因为恶的存在……,如果想要没有低,除非没有高,如果想要消灭恶,除非善也不存在,所以老子有“不尚贤”之说。比如人们上班挣钱然后用于生活开销,一切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有一天突然立了一个“善”的标准,就是把收入的一半捐出去,此时不捐的人就成了“恶”的,现在看看那些明星和大企业,每有灾难谁还敢不捐款。地藏王菩萨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只是一个幻想,地狱永远不会空,除非天堂或极乐世界也空了,当然我们还是要对这种精神致以敬意。
假如有100个人,其中有一个人自私自利爱占便宜,其他人都讨厌他,最后大家把他赶走了,但是过不了多久,剩下的99个人里还会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只要有善恶的标准在,善恶之人就一定存在,而且恶人的存在并不是由“恶”的标准决定的,而是由“善”的标准决定的,反之亦然。比如我们看到有纹身的人往往和黑社会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在美国则没人会这么认为,这种差异就是因为对善的认知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道家崇尚的境界是无大无小、无上无下、无善无恶……,看到这是不是觉得眼熟,很像佛教里的东西,所以说佛教去掉宗教外衣,其核心与道家思想是一致的。于道家而言这个无善无恶的境界就是“道”,寻道的方式是逆向收敛,从“有”入“无”。而物质世界的运行与“道”之精神世界正好相反,是从“无”到“有”,一旦入“有”,那就是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善有恶,既然对立面是相生的,那么如果想要获得“大”,就可以通过制造“小”来实现,想要得到“高”,就可以通过“低”来实现……我将其总结为“欲达到正向的结果,须用反向的积累来实现”,比如我们想要跳得高就要先下蹲,想要把拳向前打出去需要先缩回来,想要船向前则需要往后划水等等,因此老子有“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之说。

了解了老子的这套思想,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那些“大X若Y”,X与Y都是对立的,其所反映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以反向的积累实现正向的结果”。这种用法在《道德经》里老子自己就做了回答,《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还有诸如“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等等。
“道”侧重于阴阳的统一,“德”侧重于阴阳的对立,所以老子将这种“有无”关系以及“有”之对立统一归纳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通篇除了逆行收敛以入“道”外,其余皆是通过不同角度描述这种顺行体“德”的阴阳互动,不可能突兀地冒出来目前那些“真正的X好像是Y”的解释,更不可能有那些引申出来的意思。之所以后世会有如此的解释,首先是没有理解老子思想,其次就是把“若”想当然地解释成了“好像”,“若”在这里的正确解释是“而”。这在《道德经》里本身就有,比如第十三章里的“宠辱若惊”,这里的“若”就是“而”的意思,是获宠而惊、获辱而惊,不可能是“获得宠辱好像是惊恐”之意。另外,在《诗经·齐风·猗嗟》里有一句“抑若扬兮,美目扬兮”,这里的“若”也是“而”的意思。
如此“大直若屈”即“大直而屈”,意思是以局部的屈来实现整体的直;“大巧若拙”即“大巧而拙”,意思是通过平时点滴貌似拙笨的积累来实现最终的巧,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熟能生巧,其它的以此类推。
“大智若愚”和“大勇若怯”虽然在《道德经》里没有直接记述,是由老子思想衍生的,但是《道德经》里是有类似描述的。关于“大勇若怯”老子的表述是“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后世以此攻击老子思想是“弱者生存”。《论语•述而》篇里有一段孔子教育子路的话:“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句话是“大勇若怯”最真实的写照,那些攻击老子“弱者生存”的人却从来不攻击孔子这段话,选择性忽视,其心可诛。
“大智若愚”在《道德经》里的表述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里“知”通“智”,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大智若愚”后世不但把“若”解错了,把“愚”也解错了,其并不是“愚笨”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言“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意思是国家清平有道时可以尽情显露才智,国家昏暗无道时要收敛才智、谨言慎行以保全自己。比如一个企业,如果领导开明纳谏,那么就可以知无不言展现自己的才智,如果领导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谨言慎行,不可过分张扬,就如《周易•乾卦》所言之“潜龙勿用”,而不是装傻充愣,否则领导要一个**有何用。
故而,“大智若愚”的正确解释是:大智慧是通过踏实勤奋谨慎谦虚来获得的。
平时教育孩子,曾与孩子讲过万事万物皆是从无到有,然后再从有到无。“无招胜有招”的前提是“有招”的炉火纯青;把书读薄了前提必须是先把它读厚;只有练就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最终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子的“大X若Y”除了是方法论以外,还包含了这种“有无”关系。
通过“大智若愚”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被那些欺世盗名之辈歪曲到何种程度,老祖宗留给了我们如此之高深的智慧,我们自己却不珍惜。把自己民族高深的文化一通糟践,然后去学别人那些粗浅的,反过来还说自己的文化是糟粕,实是可悲。
(首发于微信:思享笔记)


IP属地:天津1楼2020-03-09 20:04回复
    大虎若猫。


    2楼2020-03-10 15:53
    收起回复
      形而上形而下,是不能分割的。看道德经,如果认为是形而上内容,应将这形而上内容模型化。唯体现不割方有所领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3-10 20:13
      回复
        后世对《道德经》和《周易》的误读,把我们智慧的文化体系弄得乱七八糟。


        IP属地:天津6楼2020-03-11 08:36
        收起回复
          少假如了,大智若愚的在现实中一堆写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3-11 11:31
          回复
            老祖宗留下的只是文字语言想法,智慧不是文字语言想法,智慧是人与这个世界交流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表明是智慧还是不智慧,老祖宗留下,无用的废话就是废话,废话不会得到好结果,适用的实话也不会得到坏结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3-11 12:23
            回复
              解经还是先搞清楚文字的概念吧,概念不清不知道扯哪里去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3-11 12:24
              回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大,
                字之曰道。
                所以,道德经里的大,就是指的大道。
                大虎若猫,就是说有道的老虎,象猫一样。


                12楼2020-03-11 16:45
                回复
                  这个“若”,不能用好像、类似的意思来解。若在这里是依附,顺从的意思。


                  IP属地:吉林15楼2020-03-12 12:00
                  收起回复
                    会不会是老子长期被熏陶的中庸潜意识在搞怪呢,他或许只是想表达物极必反这个理念。


                    17楼2020-03-12 23: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