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吧 关注:171贴子:797
  • 6回复贴,共1

1950年老国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巨大收藏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50年老国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巨大收藏价值
这里说的老国徽,指的是1950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期间制作,规格为直径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工艺为“木模浇铸法”的铜质或铝质悬挂式国徽。该批老国徽,当年铸造的总数量不足两千座,至今幸存者估计仅是个位数。
一、老国徽的诞生历程
1950年9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委派科长丁洁如前往上海接洽,办理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制作事宜。由于时间紧,加上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制约,原“拟第一批先制大号(1米)八个,中号的(八十公分)六十个,小号的(六十公分)八十个,”的计划搁浅。后经中央同意,1950年9月28日,上海赶在建国一周年庆典前完成直径100厘米大号铜质国徽8座。 8座直径100厘米大号铜质国徽,分别送交北京市、上海市和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政府(军政委员会),定于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日开始悬挂。
国庆过后,中央人民政府要求所有应悬挂国徽的机构,必须在1951年元旦日开始悬挂国徽。1950年10月2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的《余心清关于大规模制作国徽分发给省、市、县各级政府机关悬挂问题的报告》称:全国除各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已制发外,尚需制作直径80公分中号国徽52座,直径60公分小号国徽约2150座,共约2202座。由于需制作的国徽数量庞大,上海肯定不能如期完成。为确保各地在元旦日同时悬挂,拟分区制造,由各大行政区就地铸制颁发。
1951年1月1日,全国应悬挂国徽的机构,大部分开始悬挂国徽,只有个别边远县延后。
二、老国徽的重大历史意义
上述1950年9月28日前铸造的8座直径100厘米铜质国徽,和1950年12月31日前铸造的约2000座直径80厘米(或60厘米)铝质(或铜质)国徽,它们是新中国的首批(次)金属国徽,统称为1950年老国徽。(下简称老国徽)老国徽悬挂多年后,或因各级行政机构撤撤并并,或因雨淋日晒褪色残旧,或因办公场所乔迁新址,已经陆陆续续退役缴回制发机关统一处理,估计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幸存者相信寥若晨星。
新中国首批(次)老国徽,经过近七十年的沉淀,虽然没有了原来的富丽堂皇,但却释放出古朴的气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特别是8座在国庆一周年庆典中亮相的直径100厘米铜质老国徽,它们的诞生时间最早,凝聚着设计者和铸造者的心血,见证了国家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历史底蕴更加深厚。不但是国徽图案和象征的首批承载体,更是新中国国徽诞生的重要历史实物。
因此,老国徽不但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兼具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注定是国宝级红色历史文物。若然还有直径100厘米铜质国徽流传下来,那简直堪称国之重宝。
三、老国徽的六大特征
搜集、收藏老国徽,该如何辨别真假?根据本人的经验,大致可以从下面六大特征入手。
一是工艺。国庆一周年后,中央政府总结上海经验,认为大规模制作的国徽,仍“用木刻浮雕翻砂浇铸”, 所以,老国徽是翻砂浇铸而成,而后期制作的国徽多为钢模轧制而成,两相对比前者十分厚重,后者明显轻薄。
二是材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要求,国徽制作“为求坚固耐用,凡是长期在建筑物上悬挂的以不用木质的为宜,可用铜或铝制作,铜与铝相较又铝质的为好,因铝较铜轻,需要的材料少,用费低。”所以,老国徽材质以铸铝为主,铸铜为辅。
三是漆料。老国徽的红色漆料不是现在的化工漆,它的底漆为矿物漆——朱砂漆,上面覆盖透明漆膜。最大特点是当透明漆膜脱落而底漆尚未脱落时,如果用白布擦拭底漆会染上朱砂红且难以清洗。
四是重量。根据上海当年制作第一批金属国徽时的估单,直径100厘米老国徽铜质的重约230磅(约104.33公斤),铝质的重约70磅(约31.75公斤)。直径80厘米老国徽铜质的重约150磅(约68.04公斤),铝质的重约40磅(约18.14公斤)。直径60厘米老国徽铜质的重约70磅(约31.75公斤),铝质的重约22磅(约9.98公斤)。
五是规格。老国徽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通用尺度制作,直径只有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三个规格。国徽制作是严肃的政治任务,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初,不允许也不会有一丝一毫差错。所以,国徽收藏要特别注意尺寸规格是否合符国家标准,以免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后尘,误将非标六十三厘米国徽当历史文物进馆典藏。
六是背面构造设计。暂时保密!(避免不良分子制作赝品进入市场)
四、老国徽的巨大收藏价值
凡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历史文物,必然伴生巨大的收藏价值,老国徽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以全国范围计算,所有省、市、县各级政府悬挂的国徽数达两千二百余座。”要求各大行政区“函到之后,即请指定负责人员研究制作,期能于一九五○年年底以前制出分发到各级政府机关,于一九五一年元旦同时悬挂……”但由于时间过于迫促,各大行政区基本无法全数完成,只能先在各大城市及交通沿线各县悬挂,其余候补。
有鉴于此,1950年底前制作的国徽数远远达不到预期的两千二百余座,流传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每一座有幸保存下来的老国徽都弥足珍贵。
若从材质区分,铜质的优于铝质。由于建国初期,铜材十分紧缺,而且中央指示:“铜与铝相较又铝质的为好,可以节约费用”,所以当年铸造的国徽大部分为铝质,铜质十分稀少,是精品中的精品。另外,铜质国徽除了其自身价值和厚重以外,铜材抗氧化、耐腐蚀、稳定性等物理性能也都远高于铝材,更适合长期收藏。
若从颜色区分,由于受《国徽图案说明》和《国徽图案制作说明》两个文件的影响,前期制作的国徽,曾产生 “黄红二色”和“金红二色”两种颜色的国徽。虽然“黄红二色”国徽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毕竟曾经存在。物以稀为贵,可以认定,错版(错色)的“黄红二色”国徽、特别是铜质的更具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老国徽无论从历史性、重要性、稀缺性来说,与其它红色藏品不可同日而语,其价值无可估量。据载,一枚文革时期毛主席像章价值逾百万;据载,一对天安门城楼悬挂的退役宫灯价值过千万,那么,一座1950年前铸造的老国徽价值何止亿万。
姜先浩2019年5月写于北京


1楼2019-06-11 20:41回复
    嗯嗯!国之宝贝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9-06-17 21:04
    回复
      共和国首批国徽实属国之重宝!期待能看到真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25 00:45
      收起回复
        我有一个五角星的国威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20-09-09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