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好,感恩与诸位莲友共同学习善導大師净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好,感恩与诸位莲友共同学习善導大師净土思想:
同时用您的爱心, 转发有缘众生。
◎诸位大善同修,无量寿经云,阿彌陀佛「重愿不虚」:《往生论注》说:「愿不虚设。」阿弥陀佛的愿是不落空的、不虚假的,为什么?因为「彼佛今现,在世成佛」之故,所以知道阿弥陀佛的愿是不虚假、不虚设、不落空的。
◎天亲菩萨《往生论》也说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不虚作住持功德」,这跟「愿不虚假」、「愿力不虚」是一样的意思。「不虚」即是自然,自然有三种,有业力自然、愿力自然、无为自然。在我的《书信集》第七四页,对于这三种自然,有简短的解释。
◎称念必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而且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显示第十八愿不只是愿,而且具有愿力,如果阿弥陀佛没有成佛,愿只是空愿,没有力量。既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表示这个愿有它的力量在,我们随顺这个愿,自然受愿力的牵引,而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乃至十念」就是专称弥陀佛名,那么,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凡是专称弥陀佛名的人,自自然然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无量寿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就能够无疑无虑、专称弥陀佛名;「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能够这样的肯定,就是信心决定的现象。
◎四十八愿眼、肝、神;刚才提到法然上人对这「四十八字愿成释」非常赞叹、感佩,而言:「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可见法然上人是多么重视善导大师这四十八个字,认为应该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意思就是说,要把这四十八个字,背在脑海之中,而依这四十八个字去实践;同时赞叹这四十八个字是四十八愿的眼睛、心肝、精神。这一种形容、赞叹可以说达到极至,等于说我们要了解第十八愿,只要看这一段文就可以了,十八愿的精髓就能够正确、完整、彻底、纯粹地掌握到了,何况这四十八个字是这样的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善导大师释—— 归命必生;善导大师《观经疏》「六字释」(《善导大师全集》五○页)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名号愿行具足;首先要看善导大师《观经疏》,也就是《善导大师全集》四九页的说明,善导大师说: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
◎也就是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愿跟行具足才可以往生,如果只有行、没有愿,行只是孤行,没办法达到目的。就好像我们开车出门,可是没有目的地,当然就在那里流浪。「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如果只有这个愿望,可是没有加以实行,只有一个目标,可是没有踏出门去,当然也不能到达。「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必须是愿跟行互相辅助、同时具足,所做的才能达成、才能往生极乐。因此,善导大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愿行具足」的。
●敬请诸位大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改变,今生同生极乐成佛。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2-31 08: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