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吧 关注:1,886贴子:70,042

你读的书这么多,混得一定很差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du


1楼2018-09-16 20:23回复
    粗の自媒体化第二弹


    2楼2018-09-16 20:24
    回复
      如果你看到总是热衷于强调自己看过多少多少书的人,那你就必须提高警惕——题记


      3楼2018-09-16 20:25
      回复
        曾几何时,知乎上出现了一则标题为“一年读完 1000 本书会收获到什么?”的问题。
        在题主的描述中,有一个新东方的老师一年读了1000本书。

        原本,按照知乎“精英论坛”一贯的风格,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会是小资知识分子秀优越的大好时机——利用阅读速度和博览群书狠狠地装一波 X ;甚至还会引来微信自媒体营销号兜售成功学,还有所谓的速读培训机构大做广告。最终变成一场群魔乱舞。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同方才预料得那样发展,相反,一向以装 X 泛滥著称知乎众和自媒体们竟一反常态地开始了对题主地冷嘲热讽。


        显然,就连一向以炫耀取乐的 B 乎众似乎也隐隐发现了什么


        4楼2018-09-16 20:27
        回复
          要说读书,在网络上叱咤风云,但在现实中却无人问津的宇宙学术中心冷兵器吧,恐怕是一个绝佳的案例。
          冷兵器吧的几个大神在论证观点的时候,各种用红线标着重点的文献可谓信手捏来,出口成章。
          他们的引用面之广,阅读量之大,都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的研究者都很难做到。
          这里不妨就以冷兵器吧的意见领袖,李戈轩——网名天魂地鬼为例,这是天魂地鬼号称是“围剿中医粉时人手一套的东西”。





          即便不讨论中医,就说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要把相应难度和数量的论著和论文阅读消化完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再考虑龟仙人的研究方向不仅仅局限在中医,而是在无数领域议论纵横的事实,那他的阅读量就更加庞大,可以说已经到达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5楼2018-09-16 20:27
          回复
            然而事情却远不止于此,较之难以想象的阅读量,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大神科普文章的写作水平。

            图为李戈轩大作,斗兽经典之中西古代炉型对比。
            图中3处的一户2kg每年相当于1处5kg每年的五分之一。这种算法是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是在难以想象,作者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的,要么2kg/5kg=1/5,要么是2kg/10斤=1/5,身为凡人的吾辈,脑容量有限,只能想到这两种算法了。


            6楼2018-09-16 20:28
            回复
              如果说上面这个例子还有可能是作者的无心之过,那下面这个就值得玩味了。

              图为李戈轩大神在《破解游牧铁骑无敌神话》一文中的段落。此文是被收入宇宙学术中心冷兵器吧精品贴导航中的“经典”。
              简而言之,作者想利用《中国人口史》中匈奴人口至多50-60W的记载,结合《金史》中300户人家抽取一个百夫长,那么按照一户5人计算,15个人中出一个兵——这是游牧动员的极限,这样的记载。反推匈奴能够动员的,有战斗力的兵力不过3-4W。进而说明,既然游牧在兵力上如此不堪,游牧铁骑无敌论自然是所谓的谣言。
              然而可笑的是,这位作者在引用关键论据时,似乎忽视了作者推断依据(并且似乎是作者在刻意地忽略)。

              因为根据葛剑雄老师的《中国人口史》,估算匈奴总人口的前提恰恰是匈奴十余万的作战兵力。
              那如果想要使用五六十万这一数据,从逻辑上讲,就必须承认匈奴作战兵力远不止3-4W,而是汉朝将领所说的“十几万”这一推断前提。


              7楼2018-09-16 20:29
              回复
                不过……讽刺的是,谈到读书,一些真正有才学的人,他们不论是对书的态度,还是读书数量都与动不动“读书万卷”的冷吧大神们,大相径庭。
                在中国,至圣先师孔夫子读易至韦编三绝,照这样的读书速度,一本书读来读去,单单把李戈轩“围剿中医粉”人手一套的东西读完,恐怕是花上八辈子都不够。
                如果说孔老夫子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古代,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的读书速度,依旧是被冷兵器吧博物学家给“吊打”的。

                扎克伯格的读书速度是每两周一本,也就是每年20余本

                比尔盖茨稍快一些,每周一本

                而在2017年,他的书单上甚至只有5本书。
                并且这里必须注意的是,盖茨和扎克伯格他们所阅读的书籍并不全部是政经历史方面的严肃作品,其中还包括《三体》、《刨根问题》这样不入冷吧大神法眼的通俗读物。
                如果再考虑中国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和自媒体满嘴跑火车的一贯作风,盖茨和扎克伯格的阅读量恐怕还会更少。
                或许,孔子、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他们都远不如冷吧大神来的博学,他们也远不如网络博物学家来得成功


                8楼2018-09-16 20:33
                回复
                  曾有人调侃,国人的艺术鉴赏水平停留在弹得真快、唱得真高、画得真像。
                  那现在,评判一个人学识渊博与否终于也有了一个窦比标准——“读得真多”。
                  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和消费主义邪教的泛滥,无数的自媒体在一遍一遍地给你灌输XX怎么怎么样,读的书怎么怎么多,学习能力是多么地强;更有无数又蠢又坏的网络暴民靠装大尾巴狼跟进,一次次地用自己涉猎广、读书多,来“压倒”质疑者,侮辱大众的智商。各种各样的似真非真的垃圾信息充斥着网络,而原先的许多常识现在却成为了奢侈品。
                  这也造成了网络博物学家们虽然看了很多书,讲起道理来更是一套接一套,但他们却怎么也弄不明白下面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读书读得多不等于学得多
                  学得多不等于懂得多
                  懂得多更不等于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得多、输出得多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貌似看过很多书,也能在谈到很多知识点时滔滔不绝的夸夸其谈之徒,往往正是潜在的祸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8-09-16 20:36
                  回复
                    中国古代经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再信息传播媒介落后的古代,博学强记确实能很大程度上地反应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可是现在呢?
                    我们的信息来源不再匮乏,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获取信息空前便利。莫说是学富五车,现在只要是个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人,搜出个五百车的信息都是轻而易举。
                    可是对信息的掌握就意味着才能和智慧吗?
                    当然不是,正因为我们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对信息的筛选使用,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付诸实践,乃至通过个人的努力创造更多新的知识,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如果看书只是为了记忆和罗列知识——乃至单纯的炫耀读书的数量,一个固态硬盘就可以做的比所有人都好。


                    10楼2018-09-16 20:36
                    回复
                      读书就好比树叶,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才是树的枝干。
                      而如果知识不付诸于实践并且不成体系——只是单方面的罗列对自己有用的所谓证据。那看的书再多,也只会像一捧捧树叶堆在一起,用不了多久就会腐烂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8-09-16 20:37
                      回复
                        实际上喜欢拿读了多少书炫耀的人在心理上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偏执。
                        偏执是一种复杂的人格,包含猜忌,偏激,固执,内心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冲突,再加上由于安全感缺失,产生的极端自私自利、唯我主义。
                        而偏执型的人往往有以下表现:
                        1、他们的内心绝大多数,从本质上讲,是自卑的,正因为自卑所以希望得到认可,所以容易变得极度虚荣;
                        2、由于长期受到压抑情绪的影响,他们敏感、多疑、且容易钻牛角尖;
                        3、他们喜欢将别人想象成假想敌,热衷撕 X ,喜欢树靶子进行批判,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会独立思考的。
                        究其原因,偏执型的人格往往都是在小时候受到某种刺激,或者在人机交往中屡屡碰壁,从而产生了这样的病态。
                        也正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这样的人会更加不愿意与周围被他想象成假想敌的人交往,但他们内心自卑,又渴望获得认同。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种既想要“遗世而独立”的清高,但又渴望群体认同的矛盾心理。
                        所以这样的人最喜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乐于自我陶醉于臆造出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假象。即便因为他们的另类吸引到了一些追随者,也会因为丝毫的意见不合,碎了玻璃心,屡屡受伤。但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他们一般不会选择改变,反而会变本加厉。


                        12楼2018-09-16 20:37
                        回复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消费主义邪教是幕后黑手。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Veblen就对此有过研究,并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
                          他认为,封建时代(中世纪)人的身份是通过血统来体现的,社会自然而然地分化为平民和贵族,而资本主义时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能力、则是通过各种“虚伪符号”——比如只要消费了某种商品,就能获得商品上被构建出来的各种符号,诸如社会地位、自身价值等的幻觉,来实现的。
                          而后以Baudrillard和Featherstone对“虚伪符号”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Featherstone提出了“审美幻想”的概念。按照他的理论,在消费主义时代,商品承担了广泛的文化联系与幻觉的功能,这主要是由铺天盖地、独具匠心的媒体宣传实现的:媒体将浪漫、欲望、成功、美、品味、优越感、稀缺感等等意象,附着于各种商品之上。超负荷的感官、审美投入、消解主题中心的梦幻直觉,让人们沉浸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从而忽视了商品的本质、审美的主体性,以及对自我的掌控。随着受众的思想被媒体操纵,受众失去了独立判断某个事物“好”与“坏”的能力。
                          于是消费主义不仅仅是物欲的释放,而是在现实中构造了种种“梦境”,在这样一种梦境中,脱离本质的幻想成为了主导。审美被重构。受众的思想被按照意愿引导。基于此,进一步地,Guy Debord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消费主义邪教制造的符号,是后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景观”,而这些景观构成了一个仿真世界,实在与以向之间的差距被消解,都化为了极为表象的审美幻觉。
                          每年看XX本书,这种说法虽然不是一个明码标价的商品(诚然,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自媒体和网络装 X 犯制造这些辣鸡信息,背后或多或少地存在利益诉求),但它也符合Featherstone和Guy Debord地相关论述。
                          消费主义邪教及其信徒将优越感、知识、高品位、自律等美好的品质构建于“读书的数量多”之上。“读书的数量多”与“博学”、“高智”等意象的之间的差距就被消解,原本无法等同的事物,被强行构建出了联系。
                          而随着媒体无孔不入地宣传造势,在舆论制造的社会压力下,再没多少人会去深入思考读书数量与智慧的真实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即便有,也只能在网上激起一点小小的浪花,很快就会被更多的黑潮掩盖。读书越多越博学说出的话越可信的斗兽棋思维和焦虑感蔓延开来,受众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迫沦为媒体的奴隶。


                          13楼2018-09-16 20:38
                          回复
                            那有些网络暴民就不服了,说你觉得“我”在秀优越,恰恰说明你没有,你在酸葡萄。
                            对,偏执症最喜欢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觉得别人在酸葡萄。
                            我蛆腻蚂的酸葡萄。
                            说来也是可笑,现在网上说别人酸葡萄的网络暴民,自己往往只有shi。
                            不信你们可以看看。
                            我就说网络暴民:
                            你要真有本事,你们看了这么多书,掌握了这么多知识,你去在期刊上发文,勇攀知识的高峰呐。你要嫌中国的不行,就发外国的。不会外语那就学啊,不要你一年读1000本,也不要你围剿中医这么多,只要读个100本外语书,都读懂了,外语算个毛啊?这都做不到还敢以博学自居?
                            呵呵。
                            话说,现在那些真正牛 X 的人。
                            学术主流的,第一等的挤破头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第二等的待在学校里教书育人。
                            写作主流的,B 格高的严肃文学小圈子里混,稍低的流行文学出书满世界签售。最不济的起点中文网那些,还能勉强称得上主流边缘上的。
                            科技主流的,在玩命想点子,做创新产品。
                            如果网络装 X 犯依旧没有认清现实,既然你们这么喜欢斗兽,这么喜欢在虚无缥缈的只是中寻找存在感,那我就再给你们指点两句:
                            说句残酷点的话,你看的书一分钱都不值,甚至给钱别人都不要。
                            因为罗列知识和自己看了多少书只是最底层、最low的事情罢了。
                            中端的人运用知识,高端的人创造知识,只有最低端的人才会以罗列这种低级又露骨,展示自己知识储备的多寡。
                            看书的多少是符合边际效益递减的,书看得越多,边际收益越低,到最后甚至是负的收益。最后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优秀的人首先懂得分辨,分清矛盾的主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就是无用功,只有懂得分辨,才能把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看书的数量。
                            这也是为什么尼采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聪明?然后自答: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精力。
                            在最开始的时候,譬如再学生时代,博览群书,扩大涉猎面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渐渐地,随着长大,等到一个人成年,一个人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拒绝的能力——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不能要的,这未必要一蹴而就,但需要时刻保持清醒。
                            如果不这么做,那泔水就会进来。
                            如果看3本书就能获得需要的知识,剩下的时间用于思考实践和总结,那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读30本,300本呢?仅仅是为了用一个数字炫耀吗?
                            因为迷信泔水,所以喜欢刻意标新立异,所以偏执虚荣,所以更加寄希望于用泔水博取存在感,恶性循环。
                            所以,网络暴民们,请记住,你们罗列自己看过多少书的本事,那不叫 🐮笔,是艾什碧;正是因为你们没有能力将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变现,所以你们才只能用“罗列”和“旁征博引”这种看似 🐮b则lowB的手段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
                            强烈建议所有网络暴民把这句话罚抄100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8-09-16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