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妈妈吧 关注:358贴子:1,090
  • 9回复贴,共1

今日分享:宝宝发烧常见的8个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Crow 作品)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特别揪心的新闻:
福建有个外婆去看望月子里的女儿和外孙,发现外孙的嘴唇和牙床较白。她听信了“给孩子放血才好抚养”的奇葩土方子,宝宝父母则出于“怕老人不高兴”,也同意给孩子扎针。可怜的宝宝被扎了30多个针眼后出现了生命危险,直到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五天才有所好转。
当妈的看了真是心惊肉跳,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靠谱的老观念。为了宝宝的健康和安全,咱们必须给这些高发“雷区”扫扫雷——
误区一:发烧捂出汗就好

真相: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没有发育成熟,“捂汗”会使体温骤升,出现高热惊厥
正确做法
让宝宝穿盖更轻薄,便于散发身体热量
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温水浴等只能加速散热,并没有退烧效果
禁止用酒精擦澡来退烧
体温超过了39.0℃且孩子不舒服时可以用退烧药,目前可用的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布洛芬(美林)
以下症状要立即就医: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烧,精神萎靡不振,持续高烧不退,有脱水现象等
误区二:烫伤涂牙膏、酱油

真相:膏状物体会把热量聚集在皮肤上,不利于伤口的愈合;胡乱涂抹还会让医生难以判断烫伤的严重程度
正确做法
立即将伤口放到凉水(不是冰水)下冲20-30分钟,再用干净的纱布轻轻盖住伤口
不要将冰块放在伤口处,也不要摩擦烫伤部位,这些方法会加重伤口严重性
如果烫伤程度较为严重:出现水疱,或者皮肤发白、发焦;面积较大,露出更深的皮肤组织;烫到脸部、手、脚、关节或生殖器等部位;伤口经处理后,发红、疼痛、肿胀的情况持续好几个小,甚至流出分泌物,散发异味等需要立刻送医
误区三:流鼻血保持仰头姿势

真相:这样会让宝宝吞咽血液并可能引起窒息
正确做法
保持宝宝身体直立,头微微前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鼻子下半部柔软的地方),保持10分钟
如果止不住血,继续重复上述按压动作
如果再次按压依然没有止住,立即将宝宝送到附近医院的急诊室
误区四:从高处摔落立刻抱起孩子

真相:在受伤不明情况下,盲目移动可能会导致伤势加剧
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先观察宝宝的反应和状态
宝宝有意识并能自己起身,在接下来的24-48小时里进行严密观察,看是否会出现呕吐、持续头痛、斜视、失去平衡感、格外嗜睡、呼吸不正常等症状,出现上述情况立刻就医
如果宝宝意识丧失,立即拨打120,并且不要挪动他,万一呼吸停止,马上给孩子做心肺复苏术。
误区五:鱼刺卡喉用米饭塞下去

真相:吞入大口未咀嚼的米饭、番薯,可能会将鱼刺弄得更深;另外,这些较大的食物也会压迫气管,导致咳嗽、呼吸困难、喘鸣甚至窒息。
正确做法
最安全的方式是立即就医,让医生使用特殊设备取出鱼刺。
误区六:溺水后倒挂孩子

真相:将溺水的宝宝倒立控水只会延误抢救时机
正确做法
让宝宝仰卧,迅速检查能不能自主呼吸
如果发现宝宝没有了呼吸,要立刻做心肺复苏术(CPR),正确顺序为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具体方法可以点击《1岁女童溺死水桶,事发时家中3个大人!这样急救是错误的》查到,内附操作视频哦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让他们帮忙打120。如果没有,那就等做完2分钟的心肺复苏术后再打电话,CPR一直要做到宝宝恢复呼吸、意识或救援人员出现
任何经历过溺水的宝宝都应接受全面的检查,就算他当时看起来状况很好也一样
误区七:被动物轻微咬伤时自主处理不去医院

真相:猫、狗等动物在无缘无故攻击人的情况下可能携带狂犬病毒,不管伤口多小,一定要咨询医生
正确做法
立刻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时间在15分钟左右
无论伤口大小如何,带宝宝去医院,详细描述被咬伤过程以及咬人动物的特征。让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疫苗或进行其他处理
误区八:忽视生活中的触电隐患

真相:在家中不要麻痹大意,许多危险就隐藏在看起来安全的地方
正确做法
经常检查家中电器是否正常运行、是否会有漏电风险
家中的电源插孔中插上保护套,使用完后不要忘记插回去
如果已经发生触电,立即将宝宝与电源分开(不要徒手操作、要使用不导电的材料辅助)并拨打120。若宝宝失去意识,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急救
遭受到明显电击的宝宝,即使意识清晰,家长也需要带他去看医生
糕妈说
看了这几个育儿大坑,感觉有点心慌慌。其实这些错误方法都可能曾在我们的育儿过程中出现过,有时候是老人、但更多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犯的。
我们常说老人的某些育儿办法是“偏方”、不科学。那是因为受到年代、教育程度等因素以及几十年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或许没有办法特别正确地处理。
但有一种方式比“不科学”更可怕,那就是“误以为自己很科学”。受过新时代教育的我们,需要时时在心中敲响警钟:不要“想当然”、不要只是“觉得”这样是对的。只有学会了足够多科学的育儿知识,并清楚、明确地知道育儿的科学和误区的界限,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保护好这个重要的小小生命。


1楼2017-05-03 14:00回复
    很实用,一个个看了


    2楼2017-07-27 16:54
    回复
      处理宝宝发烧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
        发热捂汗 可以帮助退烧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或是干脆喝碗姜汤盖上大棉被。有的老人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千万别再受寒;有的家长则表示,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李栋方介绍,孩子发高热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确实可能出现头部滚烫、手脚冰凉情况,但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
        “很多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孩子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洗身体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李栋方表示。


      4楼2017-07-28 10:35
      回复
         误区二:
          一发烧就应 立即吃退烧药
          一对年轻父母抱着刚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冲到儿科,焦急地告诉医生孩子发烧了,必须马上吃退烧药!“听说如果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可能会烧坏大脑!”这对父母表示。
          “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新生儿不能使用退烧药。”李栋方介绍,事实上,2个月以上的婴儿才能“考虑”用退烧药,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到38.5℃以上才用,低烧不用使用。”
          他表示,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以前出现过高热惊厥,此次再次发烧,则来势比其他孩子更为凶险,对这类孩子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体温38℃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


        5楼2017-07-28 10:35
        回复
            误区三:
            高烧也不吃退烧药 怕影响医生诊断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了,家长见到医生还说没有给吃退烧药,说怕吃了退烧药,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李栋方表示,最好随时配备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一旦高烧超过38.5℃以上,就应该及时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诊治患儿。现在门诊病人多,轮候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一等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看病、治疗,然后缓解。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


          6楼2017-07-28 10:35
          回复
             误区四:
              输液一定 会退烧快一些
              据儿科医生反映,常有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认为输液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快点回学校上课。
              “其实小儿发热治疗,原则上是不用给予输液的,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李栋方介绍,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输液并不见得使其病程缩短。
              “扎针补液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存在过敏风险,而且治疗时间长,会耽误父母正常工作时间。总之,它不是医生治疗孩子发烧的首选办法,但很多家长热衷当‘内行’,坚持要输液治疗。”李栋方表示,当长时间高热不退、患儿精神不佳、进食差,或者不愿选择口服药物时,除了常规的退热手段外,一般才考虑输液。
              “其实补液不是可以帮助退热,而是为了静脉给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患儿会感觉舒服一些。”李栋方解释。


            7楼2017-07-28 10:36
            回复
                误区五:
                中药敷脚底退热 没毒副作用
                记者了解得知,还有不少笃信中医的父母或长辈,会自选中药给孩子敷脚底,希望性凉的清热退烧药材能够帮助其快速降温,而中药温和,不会伤及孩子身体。
                对此,李栋方表示,是药三分毒,中药与西药一样,如果有疗效,则势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之所以很多市民笼统地认为中药安全、没毒副作用,是因为没有人去详细研究、标明每味中药的毒副作用,而西药的说明书往往描述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虽然看似吓人,却是说明该药得到充分的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李栋方介绍,在选药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过的药,这是儿科用药的原则。“中药在很多慢性疾病、感冒发烧、骨伤等疾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西药房里也有很多中成药。但是对于婴幼儿而言,中药口感不佳,而且分量很难把握,需要按照医嘱来使用。至于敷脚底退热,或为物理降温途径之一,但效果因人而异,不一定人人奏效。


              8楼2017-07-28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