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16贴子:602,850

【国学】NC论语演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蜂农闯进神秘的国学殿堂,读出别出一格《周易》、《老子》、《论语》,敬请批评!


1楼2017-03-16 10:51回复
    《论语·学而》演义
    【引语】
    本篇共16则。其中心主题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分七章。
    第一章 1·1
    第二章 1·2、3。
    第三章 1·4、5、6。
    第四章 1·7、8。
    第五章 1·9、10、11。
    第六章 1·12、13、14。
    第七章 1·15、16 。


    2楼2017-03-16 20:25
    回复
      【1·1】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说:说、悦通假,此处为悦,愉悦。
      愠:恼怒,愤怒。
      【演义】
      孔子说:“弟子们!今天我们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个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个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谓“说”,即悦,喜悦、愉快、愉悦。既学也习就会很愉悦。现代词汇“学习”指跟着他人接触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达到了解、熟习、掌握的目的。远古的学和习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学,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写,跟着书本提升自己的思想,跟着经典著作开拓自己的眼界。所谓习,把老师教的、把课本上讲的、把经典著作介绍的知识通过实习、练习、熟习、熟练转化为自己的技术、技能、本领和资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我们一边学一边习,则知识可以转化为能量,则知识可以转化为力量,则知识可以转化为我们的财富。则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则我们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则我们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与日俱增。
      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着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己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自己的名声也由近而远由小而大。不远万里的朋友也闻名而至,说明自己的作为已经影响了天、影响了地、影响了广大的人民。能够得到人们的欣赏肯定和敬仰,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有作为的人是君子,朝有作为而努力奋斗的人也是君子。因为有作为人们知道了你、人们敬仰你、人们崇拜你,因为自己还不够完善、还不够完整、还不够完美而兢兢业业,人们也会崇拜,也会敬仰,也会爱戴。不因自己的名声不够大而恼,不因自己的影响力不够广而怒,不因自己的凝聚力不够强而恨,而是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根本,而是以“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根本,则是君子。
      下面请弟子们提问!


      3楼2017-03-16 20:36
      收起回复
        【悟】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的一生都自觉地和不自觉地贯通于学习之中。
        “潜龙”时期(幼年时期),我们学习吃饭,我们学习说话,我们学习走路,我们学习认识周围的一切。
        “见龙”时期(青少年时期),我们学习文化,我们学习知识,我们学习基本的生活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在课堂上学习,在自然里学习。


        4楼2017-03-16 20:39
        回复
          “乾乾”时期(青年时期),我们学习珍惜时光,我们学习热爱生命,我们学习日出而作,我们学习日落而息。
          “或跃”时期(成年时期),我们学习上求,我们学习下索,我们学习做好儿女,我们学习做好父母,我们学习做好妻子,我们学习做好丈夫。
          “飞龙”时期(壮年时期),我们学习发光,照耀家庭;我们学习发热,温暖父老乡亲;我们学习“飞龙”,“在天”而心系天下。


          5楼2017-03-16 20:40
          收起回复
            一 有 子 说
            【1·2】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也有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鲜矣:很少的。 未也有之:从来就没有。巧言
            令色:指花言巧语纸上谈兵。鲜矣仁:只是虚情假意,与
            仁靠不上边。
            【演义】
            有子第一个站起来说:“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无外乎学仁、义、礼、智、信,习仁、义、礼、智、信。首先,我请教仁的问题。据我观察,既孝敬父母也尊敬兄长的人基本上没有反叛之心,连反叛之心都没有,就谈不上犯上作乱。君子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忘记生养自己的父母,不忘记兄弟手足之情,有孝心,有爱心,这就是仁吗?”
            孔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如果只是停留在言语上还不能叫仁,既让父母听得高兴,也让父母看得高兴,也让父母安享晚年才叫仁。花言巧语纸上谈兵的孝悌,离仁还远着呢。
            【悟】
            学和习只待久停留在口头上不行。
            学习是幸福的保证,学习是快乐的基础,脚踏实地的渐学渐行我们步步高升,有一丝的“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偷懒耍滑),则遭受生活的惩罚。


            6楼2017-03-17 10:43
            收起回复
              敬请批评的”批“包括批评,包括批注,包括批改,包括批评指正等。”评“包括评价,包括评说,包括评议,包括评定等等!!!


              8楼2017-03-17 10:52
              回复
                孔子并不代表国学。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17 21:19
                收起回复
                  二 曾 子 说
                  【1·4】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1·6】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第一个吾:古今字,与悟通假,此处为悟,觉悟。
                  第二个吾:指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有觉悟的人一日三次
                  检讨自己。 传:传承。 道:此处为统治管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指国力强盛的国家。 使民以时:指让人民休养
                  生息,指让人民先富起来。 则以学文的则:原则、规则、
                  规律、规矩。
                  【演义】
                  曾子站起来说:“我提一下忠、信、习的问题。一个有觉悟的人每天都三次检讨自己的得失,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的人可以说为人忠厚吗?可以说对朋友诚信吗?可以说传承了华夏文明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不是讲自己的得失,而是讲人民的得失,讲国家的得失。君子心中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国,有自己的人民,胸怀天、地、人才能叫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叫爱。以国家的得失为自己的得失,以人民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以家庭的安定为自己的安定,这才叫习正道。有道的君王决不把自己的得失凌驾于国家的得失和人民的得失之上。”
                  孔子又说:“在家里讲孝道,在家门之外讲悌道。所谓悌道,言而有信,尊敬尊长,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用自己的仁慈之心,用自己的仁爱之心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要行千里路,就要有充足的体力、体能、物质、精神的储备;要文明的发展进步,就要有严格的规矩、规则、原则、法则保驾护航。”
                  【悟】
                  学习不守规矩不行。
                  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我们一生学“孝”,则传承有序;我们一生学“悌”,则手足情深;我们一生学“谨而言”,则和谐共存;我们一生学“泛爱众”(博爱),则天地宽广。


                  11楼2017-03-18 18:31
                  收起回复
                    三 子 夏 说
                    【1·7】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注释】贤贤:贤良之士。 易色:指处事的风格和方法
                    不断变化。 重则的则与学则的则:指规则、规律、规矩。
                    固主:指确定学习目标或建立主人翁的学习精神。 过:过
                    错、错误。 无惮改:指想改正错误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演义】
                    子夏也提问道:“贤良的人处事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忠于君王和国家舍生取义;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我虽然有所认识,但学习还不深刻,我想请问,随机应变的处事风格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吗?
                    孔子说:“不管何时何地,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规则。按事物的运行规律办,按事物的运行规则办,按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办,这都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君子不遵守自然规律、不珍重自然规则、不重视规矩规章,则没有成就,则没有威信威望。君子学习规律规则不确定方向、不树立主人翁精神、不以我为主,则无忠无信。君子不结交朋友,君子不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君子不学习道德品质比自己高尚的朋友,则即使犯下了弥天大错,也不会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更谈不上改正错误”。
                    【悟】
                    学习不拜名师、贤良、规则不行。
                    规则是幸福快乐保证,规则是人类发展的必须。学习规则、建设规则、巩固规则、遵守规则,则不犯错误,则即使有错误也能得到帮助,也能得到谅解。


                    13楼2017-03-19 22:35
                    回复
                      四 曾 子 又 说
                      【1·9】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原文】
                      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解于父
                      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慎终:指很看重事物的结果。 追远:指目标远大。
                      至于是邦:指到达异国他乡。 求之与:指自己收集整理的。
                      抑与之与:指他人提供的。 父在:在父母身边。 父没:指
                      父母远在他乡。
                      【演义】
                      曾子再次站起来问道:“君子既追求开门大吉,也追求功德圆满;君子既追求今天阳光,也追求明天灿烂,也自始至终兢兢业业,这样,民风就能纯正吗?人民就能纯朴吗?
                      子禽插问于子贡:“老夫子每到一地总是能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总是能知晓当地的风土人情,总是能掌握当地的国计民生。这些信息是人们主动提供的?还是夫子自己收集的?”子贡说:“老夫子所到之处总是温和的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总是关心人民的疾苦,总是恭恭敬敬的不耻下问,总是礼贤下士。老夫子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多于他人。
                      孔子说:“处事不是天生就会的,要家风纯正,要获得正能量,就要从小做起,就要从小事做起。父母哺育我们成长,在父母的身边就要学习父母的为人,就要学习父母的处事,就要学习父母平衡个人、家庭、事业、社会之术。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也要学习父母的开拓,学习父母的创造,学习父母屹立于巨人之林。三年学会父母的本领,再在父母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以孝为先,则自然获得纯正的回报。
                      【悟】
                      学习不脚踏实地不行。
                      学习要人带,学习要人领。跟谁学?跟谁习?现代流行的“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印证了孔子“父母在,观其志;父母没,观其行”的观点的正确。父母无私的哺育我们,父母也会无私的教导我们。父母在我们身边,我们跟父母学习担当,学习奉献,学习牺牲。父母没有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父母的勇敢精神,我们学习父母的开拓精神。把父母的精华集中到我们的身上,再经过三年练习、熟习、巩固,则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16楼2017-03-20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