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吧 关注:10,170贴子:459,057

回复:芝加哥行记 • 杂拌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五站,1927年的灵长类馆,又能暖和一阵了。


黑白花狨



黑叶猴


芦苇伶猴一坨


IP属地:江苏16楼2017-01-19 13:55
回复


    北白颊长臂猿

    冠狐猴。隔壁黑白疣猴圣诞节生了小宝宝,可惜当妈的抱得太紧,没拍出像样的照片来。



    冠狐猴,灵长类馆结束~


    IP属地:江苏17楼2017-01-19 14:10
    回复

      第六站,非洲猿类中心(Center for African Apes),展出黑猩猩和大猩猩。林肯公园动物园养大猩猩相当出名,是最早按自然社群结构饲养大猩猩的机构之一,因为大猩猩繁殖的突出成绩还得过AZA的奖。

      冬天空荡荡的外展区。外展区一共三个,一个壕沟隔离,两个笼网式,各自都有名堂。这个壕沟隔离的展区名叫“大猩猩竹林”(Gorilla Bamboo Forest,话说这里头哪儿有竹子了……),另两个展区分别为“绞杀藤森林”(Strangler Fig Forest)和“干河床谷地”(Dry Riverbed Valley)。

      室内展区示例。尽管加了假树等“模拟自然”的元素,这个馆的整体感觉还是实用为主。

      內馆科普设施,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的头像和掌印,经感应可以从顶部的音响播出对应的叫声。正中那个是给小游客拍照用的。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日常时间表,游客可以用中间那排可滚动的六边形柱体创造自己的时间表作对比。


      大猩猩,家族群没拍,这两头都是bachelor group的。

      黑猩猩用取食器


      IP属地:江苏18楼2017-01-19 14:23
      收起回复


        第七站,没有羚羊的“羚羊斑马区”(Antelope and Zebra Area),只看到了细纹斑马和羚牛,匆匆摁了两张斑马。


        IP属地:江苏19楼2017-01-19 15:14
        收起回复
          顶堂主,支持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1-20 08:05
          收起回复

            第八站,天鹅池。林肯公园动物园1868年起家那会儿,仅有的动物就是纽约中央公园送的一对天鹅(巧的很,中央公园动物园也是天鹅起家的),时至今日园内还养着一对黑嘴天鹅,也算历史的传承。

            池子大半上了冻,总疑心这群鸭子也是给冻在水面上的……


            IP属地:江苏21楼2017-01-20 10:50
            回复
              第九站,小兽-两爬馆,生态区拦着不让进,拍几张两爬闪人。

              所罗门叶蛙


              横斑避役

              阿鲁巴岛响尾蛇


              IP属地:江苏22楼2017-01-20 11:38
              收起回复
                堂主的帖子,我百看不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1-20 12:05
                收起回复

                  最后一站,儿童动物园,星点水龟。

                  东部箱龟

                  滑鳞绿树蛇(Opheodrys vernalis),无毒的小型北美游蛇。
                  出园前拍一张红狼,又一种头回见的动物。林肯公园动物园到此结束,明天开始发菲尔德博物馆(这么发帖真轻松啊)。


                  IP属地:江苏24楼2017-01-20 16:03
                  收起回复
                    菲尔德博物馆是此行最后一天去的,逛了四个多小时(最后那半个多小时还是临时决定打车去机场挤出来的),放弃了所有人类学展厅,全部时间拿来看古生物和动物标本。跟林肯公园动物园一样,菲尔德的照片也尽量不重复,除了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藏品可能会多发几张。

                    不管怎么说“苏”还是得单发一楼

                    总感觉这角度看像只大个儿的鸡……


                    伤痕累累的“苏”:受损的右侧肩胛骨,三根断裂过的肋骨和有撕脱骨折痕迹的右臂。

                    有感染痕迹的左腓骨,明显粗了一圈。

                    在二楼展出的“苏”的真正头骨。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受了挤压,装架上的复制头骨是根据原头骨校正过的。

                    保存状况完美的“苏”的胸肋,也在二楼展出。


                    IP属地:江苏25楼2017-01-21 12:05
                    回复



                      “搏斗的非洲象”,“现代标本制作之父”卡尔·阿基利作品,个人觉得这两头象的气场一点儿不比“苏”差。


                      大厅全景

                      “苏”之前在大厅镇场子的高胸腕龙(Brachiosaurus altithorax)装架,“苏”来了之后就下放奥黑尔国际机场了(目前博物馆外头还有一具铜铸腕龙骨架)。腕龙的属正模标本就在菲尔德收藏(FMNH P 25107),1900年于科罗拉多出土,是一个不完整的骨架。这个装架就是根据正模标本复制的,残缺部分参考非洲出土的布氏腕龙(Brachiosaurus brancai,现在叫Giraffatitan brancai)补齐。然而近些年布氏腕龙从腕龙属独立了出去,腕龙属只剩模式种高胸腕龙一个有效种。目前菲尔德的恐龙厅展出了腕龙正模标本的肱骨和两节背椎(这个也是刚刚才知道的……)。照片是去年南加州之行在芝加哥转机时拍的。其实单论气势这位镇场子比“苏”合适。


                      IP属地:江苏26楼2017-01-21 12:46
                      收起回复
                        看完“苏”直奔二楼参观菲尔德的古生物展厅“进化星球”(Evolving Planet)。这儿的展示线索跟史密森尼老化石厅差不多,也是按地质年代陈列。展出标本数量和质量都不及纽约,较之史密森尼也略逊一筹,不过仍有不少重量级藏品。

                        口鲨(Orodus),石炭纪的早期鲨鱼。化石保留了大面积皮肤印痕。形成化石的只是该个体的前半截,按比例推算这条鲨鱼生前体长超过8米。

                        西莫利鲨(Symmorium),另一种石炭纪鲨鱼,目前只发现了雌性,有人怀疑就是胸脊鲨(Stethacanthus)的雌性个体。

                        “塔利怪物”(Tullimonstrum),伊利诺伊州的州化石,1958年由业余古生物爱好者弗朗西斯·塔利(Francis Tully)在伊利诺伊州晚石炭世的马赞溪(Mazon Creek)化石床发现。由于长相实在太怪诞,直到去年研究人员才最终确定这货原来是种早期脊椎动物(记得当时还上了不少科普新闻的头条)。时至今日所有的塔利怪物化石都产自马赞溪化石床。


                        IP属地:江苏27楼2017-01-21 14:37
                        收起回复



                          Diasparactus,石炭纪北美的迷齿类,最早的四足植食动物之一。它更著名的表亲阔齿龙(Diadectes)在AMNH有展出。



                          西蒙螈(Seymouria),二叠纪的似爬行类,化石在德克萨斯和德国都发现过。


                          IP属地:江苏28楼2017-01-21 22:28
                          回复



                            Acheloma,二叠纪北美的离片椎目。


                            巨头螈(Cacops),二叠纪北美的离片椎目。


                            IP属地:江苏29楼2017-01-21 23:55
                            回复

                              大鼻龙(Captorhinus)

                              铗龙(Labidosaurus),跟上面的大鼻龙都是大鼻龙科的成员。大鼻龙科生活在二叠纪,是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特征是略呈心形的头部和钩状的前上颌骨。

                              中龙(Mesosaurus),产自二叠纪的南美和非洲。中龙拥有鳍状的长尾和带蹼的脚掌,是最早回归水栖生活的爬行动物之一。

                              缓龙(Bradysaurus),二叠纪南非的锯齿龙类。

                              卡色龙(Casea),早二叠纪的盘龙目,AMNH那个帖子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表亲杯鼻龙(Cotylorhynchus)。卡色龙类普遍拥有较小的头部,大而外突的鼻孔和水桶状的身体,是一类原始的植食动物。

                              蜥代龙(Varanops),正模标本(FMNH UC 644),生活在二叠纪的北美。蜥代龙身体纤细,头骨狭窄,牙齿锐利,形象接近现代巨蜥,但实际上是肉食性的盘龙目。


                              IP属地:江苏30楼2017-01-22 06: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