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毒理学吧 关注:4,368贴子:19,931

法医毒理学重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整理:赵丹


1楼2016-11-24 03:09回复

    第一章 绪论
    1. 毒物:在日常接触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
    导致机体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或)形态结构损害的化学物质。


    2楼2016-11-24 03:09
    回复

      2. 中毒: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或形态结构遭受损害而出现的疾
      病状态。
      3. 我国毒物中毒特点:农药中毒最多见,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机磷农药,其次为一氧化碳,再以后
      依次为催眠镇静安定药、杀鼠剂、氰化物,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美国致死毒物依次为止痛
      药,抗抑郁药,催眠镇静安定药,毒品,心血管药物,酒精,煤气。


      3楼2016-11-24 03:15
      收起回复

        4. 靶器官或靶组织:毒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
        5. 效应器官: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
        6.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毒作用的受体、部位、靶
        器官等不同,且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也不互相干扰,从而表现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7. 相加作用:两种毒物联合作用时的毒作用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1+1=2


        4楼2016-11-24 03:20
        回复

          8. 协调作用:当同时接触两种有类似毒性效应的毒物时,其毒作用超过两者分别作用之和。1+1>2
          9. 增毒作用:一种化学物质本身并无某种毒性效应,但当其与另一种化学物质同时给与时,可是
          另一种化学物质毒性增强1+0>1
          10. 拮抗作用:两种毒物作用于机体时,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的毒性,使其毒性减弱,或者是
          两种毒物彼此干扰使对方的毒性作用减弱,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应低于各个毒物单独毒性效应的
          总和。


          5楼2016-11-24 03:26
          回复

            11. 习惯性:又称耐受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渐渐减弱,可以习惯或者成
            瘾,并能够耐受常人的中毒剂量,甚至超过致死剂量的毒物。
            12. 中毒量或中毒浓度:凡能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的毒物最小剂量或者最低浓度。
            13. 致死量或者致死浓度:凡能使机体中毒死亡的毒物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14. 中毒的案情调查(需扩展)【重点】
            (一)一般情况
            (二)中毒发生经过
            (三)中毒者既往健康情况
            (四)中毒者近期思想情绪
            (五)群体性食物中毒 ,须注意化学性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
            (六)农村中毒案件
            (七)医源性药物中毒
            (八)环境污染和工业事故


            6楼2016-11-24 03:31
            回复

              第二章 腐蚀性毒物中毒
              1、 硫酸中毒的毒理作用:硫酸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腐蚀性,氧化性和吸水性,可使蛋白质发生凝
              固性坏死。口服硫酸者口周有流注状腐蚀痕,口腔,咽喉及食管粘膜成凝固性坏死。应采呕吐
              物、胃内容物,衣服沾染处及被腐蚀组织作为检材。
              2、 硝酸中毒的特征变化是蛋白黄色反应。
              3、 苯酚中毒的特征是尿变成棕褐色,与空气接触即刻变成黑褐色,成为"尿酚"。酚尿可以用溴水
              试剂或者三氯化铁试剂进行检测。
              4、 浓氨水中毒的毒理作用:碱性物质在接触部位迅速吸收水分并穿透细胞膜与胞浆蛋白质结合,
              并形成胶冻样可溶于水的碱性蛋白化合物,使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触之有油腻感。
              口服中毒死者口腔、咽及食管表面覆盖有灰黄色假膜。


              7楼2016-11-24 03:36
              收起回复

                第三章 金属毒物中毒
                1. 砷的理化特性:砷为银灰色类金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三氧化二砷(As2O3)为白色粉末、
                无特殊气味,微溶于水。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大。
                2. 中毒原因:投毒多见。毒理作用:与酶蛋白结合,导致生物氧化、细胞分裂等过程发生紊乱,
                麻痹中枢、血管。
                3. 中毒症状:急性麻痹型(症状是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呼吸困难而浅
                表,呈昏迷或半昏迷状态,偶有抽搐)、
                急性胃肠型(服毒后迅速发生呕吐、腹泻,有时腹泻频繁,伴有腹部痉挛性疼痛,呕吐物成米
                汤样)、
                亚急性型(临床表现以肝肾损害为突出表现,急性或者亚急性肝坏死症状,有的可表现蛋白尿、
                血尿、少尿或者无尿。)
                慢性型。(典型症状:呕吐、呈米汤样,腹泻,皮肤角质层增厚,雨点样色素沉着、周围神经炎
                等)


                8楼2016-11-24 03:42
                收起回复

                  【法医学鉴定要点】根据与砷的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如呕吐、腹泻、米汤样大便、腹痛或
                  皮肤角质增生、周围神经炎等)和毒物分析结果不难得出砷中毒的鉴定结论,但中毒初期,尤
                  其是中毒原因或者案情不明者,可能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者细菌性痢疾。慢性砷中毒者毒物检
                  出量可很小,不能因此而排除砷中毒,必须结合生前症状和体征。由于无机砷化合物有防腐作
                  用,且不易分解破坏,故从已埋葬甚至高度腐败、骨化的尸体中取材仍有必要和价值,但必须
                  采取尸体周围的土壤和棺木同时作砷的含量的测定以作对照。慢性砷中毒可也可以采取毛发、
                  指(趾)甲、皮肤和骨骼化验。


                  9楼2016-11-24 03:47
                  回复

                    第四章 脑脊髓功能障碍性毒物中毒
                    乙醇中毒
                    1. 毒理作用乙醇的主要毒理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①首先抑制皮质功能,使大脑的高级整合
                    能力受影响,出现身体稳定性、协调性、反应性、运动功能、知觉功能降低及自我控制能力的
                    消失,呈一时性兴奋。当乙醇作用进一步加强时皮质下中枢、小脑及脊髓运动受累,出现记忆
                    力、分辨力、洞察力、视觉、注意力及言语等功能明显失常。重度中毒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
                    呼吸中枢抑制。呼吸中枢麻痹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②乙醇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皮
                    肤温热发红,机体主观以为体温增加,实际体热易由皮肤散发,加之乙醇麻痹体温调节中枢,
                    在寒冷条件下,体温迅速下降,易于冻死。③乙醇同某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协同作用。


                    10楼2016-11-24 03:52
                    回复

                      2. 乙醇中毒剂量因饮酒习惯等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中毒量为75-80g,致死量250-500g,中毒血
                      浓度为100mg/dl,致死血浓度在400-500mg/dl
                      3. 检材采取:以周围静脉(股静脉)血最佳,内脏器官以脑最佳,其次是肺、肝、肾,体液以尿
                      液最佳,乳汁、唾液次之。


                      11楼2016-11-24 03:58
                      回复

                        4. 【法医学鉴定要点】
                        活体鉴定:①判定其酩酊度,可从以下四方面检查:现场收集酒瓶、酒具(确定酒的种类及乙醇含
                        量,可为确定饮用量提供线索);外表检查(观察言语、面色、步行能力、眼神及呼吸等临床表现);
                        简单心身试验(自立1分钟,沿直线行走;闭眼以两手示指交替指鼻);化验检查(主要测定血、尿
                        或呼气中的乙醇含量。)②判定是否酒后驾驶或醉酒驾驶:允许驾驶的血液乙醇浓度<20mg/dl,酒后
                        驾驶BAC[20mg/dl-80mg/dl)醉酒驾驶BAC》80mg/dl.


                        12楼2016-11-24 04:03
                        回复

                          尸体鉴定:判断是否乙醇中毒死亡。生前明显的饮酒史、典型的乙醇中毒症状,和醉酒过程、或在
                          解剖时问及乙醇的气味仅提示饮酒,重要的是血尿及其他器官中乙醇的定性、定量检测。若血中乙
                          醇浓度达400-500mg/dl,可单独构成死因。但在法医学鉴定时常需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在判
                          断死因时还应考虑与疾病、外伤、窒息、机体状态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饮酒量和血乙醇浓度的推测
                          生前饮酒与死后产生乙醇的鉴别:乙醇非氧化代谢产物、尿中(5HTOL/%HIAA)升高、血中乙醇/
                          正丙醇浓度比值》20、尿中检测出乙醇等均可提示生前饮酒。


                          13楼2016-11-24 04:08
                          回复

                            吩噻嗪类药物中毒
                            (一)氯丙嗪中毒
                            1、 毒理作用:氯丙嗪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部位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大脑边
                            缘系统及下丘脑。对自主神经的抑制作用也较显著,具有抗肾上腺素、抗纤颤、抗过敏、降温、
                            抗痉挛、镇吐等作用。对肾上腺素能a受体有阻断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氯丙嗪与吗啡、
                            苯巴比妥或者其他抑制剂都有协同作用。


                            14楼2016-11-24 04:13
                            回复

                              2、 吩噻嗪猝死综合症死亡机制可为低血压危象(体位性)、心室纤颤或循环衰竭、痉挛所致的窒息
                              和非、肺动脉栓塞等。
                              3、 检材提取:尿为最好的检材,血液和肝为测定致死浓度所必须的检材,脑肾也可以。
                              4、 【法医学鉴定要点】注意有无精神病服药史,有短暂兴奋,继而震颤、昏迷、呼吸浅表、瞳孔
                              缩小、血压、体温下降等表现,经毒物化验判定氯丙嗪中毒不难。长期大剂量应用氯丙嗪可能
                              发生吩噻嗪猝死综合症,应注意有无心血管疾病或癫痫病史,另外注意有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


                              15楼2016-11-24 0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