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1,629贴子:470,532

对这种搅浑水嘴炮帝该咋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0-20 20:04回复
    哪种


    IP属地:江苏2楼2016-10-20 20:05
    回复
      新来的某位宋史帝说了,以下两个宋史传记的记事能互为印证。
      ·
      宋史秦桧传:
      【十一年,兀术再举,取寿春,入庐州,诸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战拓皋,又破之。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韩世忠闻之,止濠州不进;刘锜闻之,弃寿春而归】
      ·
      宋史刘锜传:
      【锜驻和州,得旨,乃引兵渡江归太平州。时并命三帅,不相节制。诸军进退多出于张俊,而锜以顺昌之捷骤贵,诸将多嫉之。俊与沂中为腹心,而与锜有隙,故柘皋之赏,锜军独不与。居数日,议班师,而濠州告急。俊与沂中、锜趋黄连埠援之,距濠六十里,而南城已陷。沂中欲进战,锜谓俊曰:“本救濠,今濠已失,不如退师据险,徐为后图。”诸将曰:“善。”三帅鼎足而营,或言敌兵已去,锜又谓曰:“敌得城而遽退,必有谋也,宜严备之。”俊不从,命沂中与德将神勇步骑六万人,直趋濠州,果遇伏败还。迟明,锜军至藕塘,则沂中军已入滁州,俊军已入宣化。锜军方食,俊至,曰:“敌兵已近,奈何?”锜曰:“杨宣抚兵安在?”俊曰:“已失利还矣。”锜语俊:“无恐,锜请以步卒御敌,宣抚试观之。”锜麾下皆曰:“两大帅军已渡,我军何苦独战?”锜曰:“顺昌孤城,旁无赤子之助,吾提兵不满二万,犹足取胜;况今得地利,又有锐兵邪?”遂设三覆以待之。俄而俊至,曰:“谍者妄也,乃戚方殿后之军尔。”锜与俊益不相下。一夕,俊军士纵火劫锜军,锜擒十六人,枭首槊上,余皆逸。锜见俊,俊怒谓锜曰:“我为宣抚,尔乃判官,何得斩吾军?”锜曰:“不知宣抚军,但斩劫砦贼尔。”俊曰:“有卒归,言未尝劫砦。”呼一人出对。锜正色曰:“锜为国家将帅,有罪,宣抚当言于朝,岂得与卒伍对事?”长揖上马去。已,皆班师】
      ·
      宋史刘锜传证明了秦桧传所记秦桧在绍兴十一年柘皋之战后即令杨沂中、张俊班师的事确凿无误。
      真是这样????
      诸位怎么看的~都来吱两声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10-20 20:05
      收起回复
        先不论这二传所记史事哪个真、哪个假。就光凭一般普通读者的阅读理解,这两个传记间也是存在矛盾的。一眼就能看出的矛盾所在有:
        ·
        1,按秦桧传,杨沂中、张俊两军当时与刘锜军并不在一处。刘锜是听闻杨沂中、张俊两军撤退的消息后,才放弃寿春而撤退的,不然根本不用分开说(中间还插入了个韩世忠)。但是按刘锜传,杨沂中、张俊、刘锜三军在一起。刘锜一直与张俊、杨沂中议事,还有张俊部队抢劫刘锜部队的事发生。三军的撤退也是一同进行的,刘锜在撤退途中还做了三军的后卫。
        ·
        2,按秦桧传,明显是在描述宋军的功败垂成,完全不提濠州惨败。好像没有秦桧下令班师,各路宋军都将继续挺进,横扫金兵。而按刘锜传,详细叙述了宋军失败的经过,并无提到秦桧令杨沂中、张俊提前班师,相反,是他们俩自己去硬出头,吃了败仗逃回来的。
        ·
        以上是两处无须历史知识背景就能察觉的矛盾。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10-20 20:06
        收起回复
          其实能让这两传联系起来的,唯有刘锜传里开头这句:
          ·
          【锜驻和州,得旨,乃引兵渡江归太平州】
          ·
          好像和秦桧传的下令班师情节很合拍。你看!这不就是说的先收到了秦桧的班师令嘛。
          但是啊........这只要拿张地图一看,就不对啊!
          既然“渡江归太平州(在下图右下角长江南岸)”了,怎么再能跑去淮河边的濠州(下图左上方)打了一仗?这不是前言不搭后语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10-20 20:26
          收起回复
            出现这种荒唐记载,当然不是无缘由的。
            元人修宋史,多以宋人原史为蓝本。宋史秦桧传的史料来源为何,无以查考。但宋史刘锜传的原本却是可查的,它就是南宋史官章颖所撰《宋南渡十将传-刘锜传》。对比前后两篇刘锜传后可知,宋史刘锜传就是章颖所撰刘锜传的缩略版本。
            下为三图即为《宋南渡十将传-刘锜传》的相关部分(原传有40多页,限于篇幅就不截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0-20 20:43
            回复
              对比前后两篇刘锜传后发现,元修宋史刘锜传的语句排列顺序与宋人原本刘锜传有别。在《宋南渡十将传-刘锜传》中,刘锜受诏渡江南归这段内容,是在濠州惨败,张俊、杨沂中逃归之后,而且讲得更清楚:
              ·
              【诸军既至滁州,锜与俊、沂中分路之和州。俊、沂中自宣化渡江,军至建康。锜驻和州不渡,以闻而聴命焉,得诏许,乃渡,遂还太平州】
              ·
              在这份原史记载中,刘锜是在整个战役结束之后,以后卫的身份停驻长江边的和州,然后申奏宋廷,最后得到批示,准其渡江,撤到长江以南的太平州。
              再查比《宋南渡十将传-刘锜传》成书更早的《三朝北盟会编》所记:
              ·
              【会诸军班师,而军兵与民夫所负之米悉弃於路侧,奔而归,曰:归到家,不过赔米六斗而已。管押官县丞竟不曾渡江。诸军既至滁州,锜与俊、沂中分路之和州,俊、沂中自宣化渡江,军於建康。锜驻和州不渡,申取朝廷指挥,凡十一日,得指挥,渡江,遂归太平州】
              ·
              这段内容当与《宋南渡十将传-刘锜传》是同源的,不过记载更细致,写明了刘锜最后自己上书申请及候旨撤军的时间。
              也就是说,原始材料中根本不是如元人山寨版里那样,在柘皋之战后宋军就接到班师的命令。一切歧义和不合理,只不过是元修宋史在山寨中造成的错误。故晚出的宋史刘锜传的此段内容已毫无引证的价值。
              那么,现在直接拿宋人的原史去与元修宋史秦桧传作比较,那就全然是互相矛盾的。宋史秦桧传说的是秦下令班师,从而阻断了宋军的大好攻势。而宋人原始的刘锜传却是说宋军大败之后,刘锜自己向朝廷申请,最后讨得了个班师诏。这两者间的差别自不可以道里计........
              话说到这份上了,再胡搅蛮缠扯两个传记互相能印证的人,这都是神马宋史嘴炮帝你说???
              @吃够了罐头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10-21 08:56
              收起回复
                  好的,继看接下来的事。秦桧虽然只给了张俊和杨沂中命令,但张俊和杨沂中对于朝廷要求退兵一事,也告知了刘锜。三人虽然一为宣抚使,一为判官,一为副使,但相互之间并无统属关系(前面卷366早就提到,虽然”诸军进退多出于张俊“,但是,“时并命三帅,不相节制”嘛),所以,这里才用了“议”这个字,就是跟刘锜商议呢在,通过商议的手段,来让刘锜知道。商议了什么呢?"吾欲与杨太尉耀兵淮上,安抚濠梁之民,取宣化归金陵,杨太尉则渡瓜洲还临安"(大致意思:我想和杨太尉到淮上去亮亮我军军威,安抚一下濠梁的百姓,然后从宣化回金陵,成太尉就从瓜州渡江加临安)——柘皋之后感受到了金人与绍兴十年之前相比严重下降的战力,张俊可谓信心暴膨哈,对金人轻视到了极点,要”耀兵淮上“。而且通过这句张俊的话,可以得知,张俊也仅是告知了刘锜自己和杨沂中接下来的行止决定~~我们接到了退兵的命令,接下来我们要去”耀兵淮上“了(耀兵?光彩的事儿哈,把光彩的事儿留给自己,以及跟自己亲厚的杨沂中),然后就得回了,刘太尉你也赶紧回去吧。张俊好像对刘锜有点不太感冒?当然,前面列举的卷366刘锜传的记载早就告诉我们原因了嘛:”锜以顺昌之捷骤贵,诸将多嫉之。俊与沂中为腹心,而与锜有隙“。正因为这样,后来以至于”柘皋之赏,锜军独不与“。
                  再接下来,已经各自开拔,却听到”谍报金攻濠甚急“,于是张俊又邀请刘锜在黄连埠相会以后,重新赶赴濠州。在一起行至距离濠州六十里的地方,却听到濠州被金人攻陷。于是此时,张俊又和刘锜和杨沂中商量了。刘锜先问杨沂中,你打算怎么办?杨沂中柘皋之后也跟张俊一样,也是信心暴膨对金军轻视到了极点哈,现在的金军落毛儿的凤凰,就是盘儿菜呀,明晃晃的战功呀这。他直接跟张俊、刘锜说:打他娘的,相公(张俊)您和太尉(刘锜)在后面就行,我在前面!刘锜回答:本来是奉命来救濠州的,现在濠州即然已经丢失,既续前行,我军没有什么依凭,而且出来这么久了,将士军也已经归心似箭,获胜的希望已经廖廖,这是取险之道。不如稍退一下,先据守险隘,等到金人回去以后,再打算接下来该怎么办。
                  众将都认为这样才算可行,于是张、刘、杨三帅的部队鼎足立营。接下来派人打探金人动向以后,探报回复:金人已经退兵了——金人竟然退了?于是,张俊觉得撞大运了,捡便宜的机会来也,直接派人接收进驻敌人攻下后又放弃的濠州,也是收复嘛,可谓大功一件也
                  于是张俊对刘锜说,你就别去了。谁去呢?”命存中与德偕至濠“,让自己的部将、都统制王德,和与自己亲厚的杨沂中去。结果,杨沂中跟王德到了濠州,却被金人伏击(绍兴十一年,在经过绍兴十年的元气大伤以后,”复签两河之兵“才拼凑起军队来的金人主力大军,在柘皋连王德和杨沂中都硬杠不过了。为了怎么着也要打赢一仗,也是蛮费了心思哈,开始伏击了都),”烟起城中,金人伏骑万余分两翼出“。于是在杨存中心慌意乱的一个”那回“的命令之下,被张俊派出抢功的王德和杨沂中所部一哄而散,乱哄哄地往南就跑,金人跟着”追杀甚众“。
                  ——这就是濠梁之败的过程。濠梁之败,无复纪律、崩溃南奔被“金人追杀甚众”的部队,只有两支:都统制王德所率的张俊部分兵力、杨沂中所率的殿前司。张俊本人和刘锜的部队均未涉及。濠梁之败,按《宋史》卷369张俊传,也可称之为”濠梁之劫“,原文:”濠、寿之役,俊与锜有隙,独以杨沂中为腹心,故有濠梁之劫“(大致意思:濠州、寿州之战,张俊因为与刘锜有嫌隙,独独把杨沂中当作了心腹,因此才有”濠梁之劫“——说得非常明白。到于这个”俊与锜有隙“,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参照前面卷366的那个从“一夕”开始的有关张俊部下扮“劫砦贼”的补充记载~各部内容相互对照可以知道,这是在卷367所载“鼎足而营”之时发生的事)。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存中乃自宣化渡江归行在“(杨沂中就从宣化渡江回到了行在)——抢功不成,所部又受了重大损失,杨沂中就直接从此前在柘皋之后、跟张俊商量好的地点宣化渡江,返回了行在。
                  张俊和刘锜呢?就需要回过头来再看卷366的记载了:
                  ……俊不从,命沂中与德将神勇步骑六万人,直趋濠州,果遇伏败还。
                  迟明,锜军至藕塘,则沂中军已入滁州,俊军已入宣化。锜军方食,俊至,曰:"敌兵已近,奈何?"锜曰:"杨宣抚兵安在?"俊曰:"已失利还矣。"锜语俊:"无恐,锜请以步卒御敌,宣抚试观之。"锜麾下皆曰:"两大帅军已渡,我军何苦独战?"锜曰:"顺昌孤城,旁无赤子之助,吾提兵不满二万,犹足取胜;况今得地利,又有锐兵邪?"遂设三覆以待之。俄而俊至,曰:"谍者妄也,乃戚方殿后之军尔。"锜与俊益不相下。
                  ——如前所述,杨沂中、王德在张俊的安排下去濠州抢功,在被伏击时,因杨沂中心慌意乱之下一个错误命令部队一哄而散,以致被金人尾随”追杀甚众“。接着,在后方的大营,刘锜的部队正在吃饭的时候,张俊过来跟刘锜说了,敌人就要接近这里了,我们该怎么办?刘锜直接问:杨宣抚(杨沂中时任淮西宣抚副使)的部队在哪里?张俊回答:已经失利直接返回行在了。刘锜直接说:那也没事儿,我请求用自己的步军跟金人干,宣抚您就瞧好吧!接下来,刘锜部下的将士们却说:两位大帅的部队已经渡江回去(在张俊的一系列小心思和小动作之下,濠州杨沂中、王德抢功失利之后,不光刘锜本人对杨沂中动向一无所知,刘锜所部的将士们更是对张、杨的动向各有猜测哈),我军又何必在这里独自苦战?刘锜回答:顺昌一座孤城,又没有援兵相助,我带着不满两万的部队都能取胜;何况现在我们不但有地利之便,还有(比那时)更精锐的军士呢?于是刘锜摆下了三覆弩阵,以待敌之来。然而不久,金人没来,张俊却再次赶来了:错了,是探子看错了,前面说的正在接近我们的人,只是戚方殿后的部队。于是在张俊百般瞎话后再次劳而无功的刘锜,跟张俊,再也没法说到一块儿去了。
                  因此,刘锜撤离了原来的营地,在杨沂中溃败的部队逃到滁州的同时,刘锜军也退至藕塘。张俊则是直接按照原来接到秦桧命令后跟杨沂中和刘锜说的那样,去了宣化——前面已述,在柘皋之捷以后接到秦桧的命令,张俊跟刘、杨”议“的就是自己和杨沂中会先赶到宣化,再由宣化渡江。也就是说,这段卷366的记载,虽然没说张俊赶到宣化以后又干了什么,但卷367说了,张俊要”取宣化归金陵“。所以到了宣化以后,接下来张俊也是和溃败以后的杨沂中由宣化渡江一样,由宣化直接过江(回金陵)了。
                  刘锜到了藕塘以后,接着又干了什么呢?”锜驻和州,得旨,乃引兵渡江归太平州“(刘锜驻屯在和州,得到了旨意,才带着部队渡江回到了太平州)——自藕塘而后,刘锜最终在和州停留下来。停留下来干什么呢?等候朝廷接下来对自己的命令。秦桧上次退兵的命令,只给了张俊和杨沂中(所以在杨沂中在濠州之败以后,杨沂中直接先至滁州,再由宣化逃归行在,张俊则是按原计划,也先到了宣化,再渡江回了金陵)于是刘锜就以未接到朝廷的命令为由没有渡江,直到朝廷又下了明确的命令,刘锜才最终渡江回了太平州,防区之内的寿春(刘锜的部将雷仲,就曾驻于寿春)也不得不放弃了。
                  ——这才是绍兴十一年,《宋史》对柘皋以后较为完整的记载。不学无术、乱放嘴炮,还动不动断章取义、贼喊捉贼的某位不长进的东西,你滴明白?
                  再次重复一遍,在以其他资料质疑《宋史》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记载的时候,整部《宋史》与此相关、各有侧重的各部分记载,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你不能把其中任何一部分单独抠出来看。因为,作为一部断代史,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凡对《宋史》有所了解的人,任何试图随意割裂各部记载之间联系、然后任意发挥随意曲解的行为,不是心术不正,就是不学无术。Sorry哈,说的只是某个连本人上次的回复,都能习惯性地来上个断章取义、任意曲解发挥的不知长进的玩意儿呢在
                  先到这里。这段文字还是手打居多,一气码下来的,找时间再慢慢完善。不过基本的意思,应该还是大体说明白了,主要内容,就是理顺了《宋史》对于绍兴十一年,柘皋之后是怎么记载的。对其中混杂的少量因为某位东西的挑衅回复的字句,有兴趣赏光阅读的吧友,您在读到时直接跳过就行了。见笑哈


                IP属地:山东11楼2016-10-21 13:35
                收起回复
                  差点忘了.....罐头大师你那屌炸天的语文水平~
                  ·
                  ·
                  【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韩世忠闻之,止濠州不进;刘锜闻之,弃寿春而归】
                  关于这条,大师的解释是:刘锜虽屯兵和州,却无比艰难地毅然决定放弃了北方450里外的寿春.......😄.....
                  ·
                  ·
                  【戊申,张俊遣杨沂中、王德入濠州,遇金伏兵,败还。己酉,韩世忠至濠州,不利而退】
                  而这条,大师的解释是:韩世忠“不利而退”并不是败退,而只是因为自觉气势上有点不利,就跑路了。总之就是不败......😄......
                  ·
                  ·
                  真的,我真太服你了!大师哪个学校毕业的?哪路神仙把你调教得这么出类拔萃啊?啊?啊对了,说起马甲的事来,我倒好像有点灵光一闪。想起以前碰到过一个宋吹,和你的路数很像。比如下面这句,敢问大师作何解?
                  ·
                  【前岁匈奴犯境,傅潛閉壘自固,康保裔被擒】
                  那位曾解释道:“被擒”并不是战败,因为宋人没写出“败”字,那就是不败~
                  ·
                  大师您是不是要引为知己啊~还是说,您就是这位的马甲?又跑这来和我寻开心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10-21 15:06
                  收起回复
                    其他都随你高兴啦~😄你说啥就啥。
                    我只想再了解一下,你同意那位高手对“被擒”一词的天才翻译解读吗?
                    我觉得你的水平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令人不敢仰视的存在~没准真是合体也说不定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10-21 15:30
                    收起回复
                      ——其中这里有关刘锜撤军的一小段,前后阅读后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明显系排版错误所致,阅读中自行归位即可,某位不学无术的东西就不要再和原来的贴子里那样随意发挥曲解扯淡了哈。我们先看刘锜撤军的这句话:
                        “锜驻和州,得旨,乃引兵渡江归太平州。”可以翻译为:刘锜驻屯于和州,得到旨意后,才率部渡江回到了太平州。
                      @
                      @
                      @
                      罐大师原谅我等凡人愚钝,要费很大功夫才能领会您的奇思妙想~
                      大师既说了是“排版错误”,那肯定没错的了~不过是不是也该同时把传抄中抄漏掉的内容部分给补上?原始文件可是以下这样子的呢~
                      ·
                      【诸军既至滁州,锜与俊、沂中分路之和州。俊、沂中自宣化渡江,军至建康。锜驻和州不渡,以闻而聴命焉,得诏许,乃渡,遂还太平州】
                      ·
                      【诸军既至滁州,锜与俊、沂中分路之和州,俊、沂中自宣化渡江,军於建康。锜驻和州不渡,申取朝廷指挥,凡十一日,得指挥,渡江,遂归太平州】
                      ·
                      还是说,大师认为刘锜在战役结束后主动请命班师,获诏许。这与被宋廷直接迫令班师是一样的吗???
                      期待大师再以神一般之论证解我等愚民之惑~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10-21 18:09
                      收起回复
                        刘锜退兵的同时,也放弃了寿春——自和州渡江,与放弃寿春,矛盾吗?
                        自和州渡江,是说明了刘锜最后的渡江地点;放弃寿春,则是说明刘锜自和州渡江以后的后果之一,就是防区之内的寿春(刘锜的部将雷仲就曾驻于寿春。
                        @
                        @
                        @
                        罐头大师这又再次为我等开启了新思路啊~我真内牛满面啊
                        不过.....
                        ·
                        【(1月)乙卯,金人犯寿春府,守臣孙晖、统制雷仲合兵拒之。丁巳,寿春陷,晖、仲弃城去。】
                        ·
                        雷仲同志早在1月就已被金兵踢出寿春了喔!刘锜他是在450里外意淫“放弃”早已陷敌的国土?这新奇思路必要大师来开导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10-21 18:25
                        收起回复
                          为了相互印证,这样就需要再引一部分内容,《宋史》卷367第二部分的杨存中(原名杨沂中,后赐名存中)传:
                            【十一年,……金人大败,退屯紫金山(引用者注:此即为柘皋之捷)。是役也,失将士九百人,金人死者以万计,而濠围犹未解。俊与存中、锜先议班师。会有云濠路已通者,俊谓锜曰:"吾欲与杨太尉耀兵淮上,安抚濠梁之民,取宣化归金陵,杨太尉则渡瓜洲还临安。"明日,命二帅行。谍报金攻濠甚急,仓皇复回,邀锜会于黄连埠,距濠六十里,闻城陷矣】
                            ——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知,柘皋之捷以后,”而濠围犹未解“,接着就是”俊与存中、锜先议班师“。是否有些突兀?如果只看本卷的这段文字的话,当然突兀,而且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宋史》其他部分有载呀~卷473秦桧传:”杨沂中战拓皋,又破之。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
                            两部分内容一交叉,相互补充以后,大致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柘皋之捷以后,”而濠围犹未解“,此时”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所以,接下来才有”俊与存中、锜先议班师“。——这才是完整的记载,某位不学无术的蠢东西,你滴明白?
                          @
                          @
                          @
                          @
                          我哪能及得上罐头大师的一根毫毛嘛~在大师眼中不学无术那是自然地。
                          相信不学也有术的大师一定看过比这段宋史杨存中传内容更原始的记载吧?比如当时淮西军中人所写的《淮西从军记》:
                          ·
                          【至三月初,有民自淮上窜归者,皆言金人渡淮去已远,而濠路又通妆。五日,俊因会饮,谓锜曰:“公步人久战,可自此先回,径取采石归太平,吾与杨太尉至濠州,耀兵淮上,安抚濠梁之民,而吾军取宣化以归金陵,杨太尉渡瓜州以归临安,庶道路宿食樵爨不相妨。”仍命诸漕备十日钱粮,诸漕以水路止於庐州,陆路无夫般运,遂议欲支钱粮军士人一千,使之附带,竟如诸漕之议,又令江东陈漕拨水路纲运入滁州接济二军。是夜,二军调发,迟明,军马尽起,独俊留兵数百未行。六日早,存中移俊帐会食讫,二帅俱行,去数里,探者复报金人攻围濠州甚急。俊茫然失色,复遣一使臣驰邀锜。锜遽命军中亦负十日粮,继二军而行。初九日,去濠州六十里,地名黄连埠,各驻军。比至,则金人已破濠州】
                          ·
                          以大师的法眼,难道就没发现这原史和宋史山寨货的差别?在三帅“议班师”这事之前,原史里比晚出的山寨货多了一句:
                          ·
                          【至三月初,有民自淮上窜归者,皆言金人渡淮去已远】
                          ·
                          这个传言才是“议班师”发生的真正原因。宋军听信传言,认为金军已渡淮回国,战事已结束。接下来要做的只是濠州淮河上走一遭,白捡个收复之功,然后回师。所以根本没有宋廷的什么班师诏出场的戏份。
                          我的这个解释可入得了大师的法眼?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10-21 19:31
                          收起回复
                            秦桧虽然只给了张俊和杨沂中命令,但张俊和杨沂中对于朝廷要求退兵一事,也告知了刘锜。三人虽然一为宣抚使,一为判官,一为副使,但相互之间并无统属关系(前面卷366早就提到,虽然”诸军进退多出于张俊“,但是,“时并命三帅,不相节制”嘛),所以,这里才用了“议”这个字,就是跟刘锜商议呢在,通过商议的手段,来让刘锜知道。商议了什么呢?"吾欲与杨太尉耀兵淮上,安抚濠梁之民,取宣化归金陵,杨太尉则渡瓜洲还临安"(大致意思:我想和杨太尉到淮上去亮亮我军军威,安抚一下濠梁的百姓,然后从宣化回金陵,成太尉就从瓜州渡江加临安)——柘皋之后感受到了金人与绍兴十年之前相比严重下降的战力,张俊可谓信心暴膨哈,对金人轻视到了极点,要”耀兵淮上“。而且通过这句张俊的话,可以得知,张俊也仅是告知了刘锜自己和杨沂中接下来的行止决定~~我们接到了退兵的命令,接下来我们要去”耀兵淮上“了
                            @
                            @
                            @
                            大师思维之天马行空,总能不断给人以惊喜.......
                            ·
                            【有民自淮上窜归者,皆言金人渡淮去已远......去数里,探者复报金人攻围濠州甚急,俊茫然失色】
                            ·
                            大师能从此条史料中分析出:“感受到了金人与绍兴十年之前相比严重下降的战力,张俊可谓信心暴膨哈,对金人轻视到了极点”,真让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有时我真有劈开大师脑瓜看看究竟是怎么长的的冲动
                            ·
                            除了以上这篇原始文献《淮西从军记》,大师想必也透彻研究过宋高宗当时分别给杨沂中、岳飞的手诏吧?
                            ·
                            【兀术复窥濠州,朕已降手诏与韩世忠、张俊,皆于濠州附近克期同日出战。卿等各体此意,不得前却。卿比之他人,更宜为朕出力,相不待朕言也。(3月)十一日。付沂中,押】
                            ·
                            【兀术再窥濠州,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琦皆已提军到淮上。以卿忠智许国,闻之必即日引道。切须径赴庐州,审度事势,以图寿春。庐州水运,而诸路漕臣皆萃于彼,卿军至,粮草不乏,又因以屏蔽江上,军国两济,计无出此。已行下诸漕,为卿一军办粮草,不管阙乏。付此亲札,卿须体悉。(3月)十一日未时,付岳飞,御押】
                            ·
                            【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遄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据探报,乌珠复窥濠州,韩世忠八日乗捷至城下,张俊、杨沂中、刘锜先两日尽统所部前去㑹合。更得卿一军同力,此敌不足平也。中兴勲业在此一举,卿之此行适中机㑹。览奏再三嘉叹不已,遣此奬谕,卿宜悉之。付岳飞,御押】
                            ·
                            【累得卿奏,往来庐舒间,想极劳勩,一行将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比以韩世忠尚在濠州与敌相拒,独力恐难支梧,累奏告急。卿智畧有馀,可为朕筹度,择利提师一出濠夀间,牵制敌势以援世忠。想卿忠义体国,必以宗社大计为念,无分彼此。刘锜一军已専令间道先行,张俊、杨沂中亦遣兵前去,并欲卿知。(3月)十七日,付岳飞,御押】
                            ·
                            对这几道手诏,大师怎么看?无比期待大师能从中品出隐藏的撤军命令,让我等鲁钝庶民再开开眼呗?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10-22 06:25
                            收起回复
                              秦桧上次退兵的命令,只给了张俊和杨沂中(所以在杨沂中在濠州之败以后,杨沂中直接先至滁州,再由宣化逃归行在,张俊则是按原计划,也先到了宣化,再渡江回了金陵)于是刘锜就以未接到朝廷的命令为由没有渡江,直到朝廷又下了明确的命令,刘锜才最终渡江回了太平州
                              @
                              @
                              @
                              原来如此啊!大师最后一语道破天机!
                              这是有两道班师诏啊!!!第一道在濠州战前给张俊、杨沂中,迫令其班师。第二道班师诏是在战役结束后刘锜自己申请得来的,和秦桧传中记的第一道班师诏无关,性质也全然不同。是不是这样?
                              那么,宋史刘锜传、杨沂中传都没有第一道班师诏的踪影,所谓第一道班师诏的说法唯出宋史秦桧传。是不是这样?
                              既然如此,给大家说说,大师您的天眼是怎么看出宋史刘锜传和杨沂中传能佐证宋史秦桧传所记属实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6-10-22 07: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