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教吧 关注:217贴子:536
  • 3回复贴,共1

求道的看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元宫坤道院:一部道教简史 (转)
作者 张振国
  上海的道观,门前鲜有广场。上海城隍庙门前有一条狭窄的小街,钦赐仰殿门前是一条小路,龙王庙门前是一潭小池,关帝庙门前是一方不大的园林,成为上海道观无法抹去的遗憾。只有浦东三元宫坤道院山门前有一块属于道观的广场,四周有冬不凋谢的花木生机盎然,逢春的花草笑逐颜开,附近的高科西路把道观的灵气送向四面八方。
  三元宫本名为周太爷庙,是为纪念清朝治水有功、以身殉职的官员周中鈜而建,后来被远道信众讹称太阳庙。相传雍正二年(1724年),海水秋溢,漂溺无数,10余万百姓需要赈济。为避灾害,周太爷请筑海堤。雍正五年,疏浚吴凇江,十一月动工,至雍正六年四月,梅雨冲决堤坝,周太爷再次募捐筑堤,又被冲决。他亲自乘船视察水情,风急水淄,翻船身亡。此时堤坝却合拢了。雍正皇帝闻奏,追赠为太仆卿。今天的周太爷庙,已改成为上海唯一的坤道场所,并重新命名为“三元宫”。
  走进三元宫,就像打开一部道教简史,一道门、一个砖雕、一座塑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三元宫的第一道门就是按照周易的提示,开在巽方,即东南方,象征着生命之风、生长之风由东南而起。门柱上刻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书写的对联“发簪一根拿得起才放得下,道关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将道院的性质告诉给一切有缘人。步至山门,在正门上面显眼的地方有块不被游客注意的砖雕,述说黄帝问道的故事。山门是南非紫檀木的,重两吨,建筑商说,这扇门的价值不仅仅在材料,更主要是通过名贵材料的选择,突出道教的神圣意义。
  进得山门,是一条宽敞的“人”字道直通三官大殿,意寓“欲求仙道先走好人道”。走在“人”字道上只能想自己是个普通人,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人道才能有助于修成仙道。三官大殿的门槛是南非紫檀木的,不用包铜,高33公分,象征着道教的三十三天仙境,跨过门槛就是由方内进入方外,是仙境了。在大殿里一睹三官大帝容颜,敬神礼神,各各随缘。
  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为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灵。《历代神仙通鉴》上说三官是元始天尊从口里吐出来的3个儿子,本来是三元真气,敕封为三官大帝。元始天尊让他们降于人间,官天下而无私,这就是尧、舜、禹3位传说人物。南北朝时又将三官与三元结合,说正月十五这一天上元宫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要到人间来视察,校定罪福;七月十五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要到人间校戒罪福;十月十五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在这一天要到人间校戒罪福。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宏景《真灵伟业图》记载:“有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为主。”于是三元宫成了道教最高神的居住处。周太爷供奉在三官大帝一侧。
  在三官大帝坐台的下方沿口上绘有《长春真人西游记图》。作品简洁明快,展示了公元1220年正月至1222年三月,全真道士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请,克服交通之难、处境之险、气候之劣,肩负重任前往西域雪山,向成吉思汗传播治国治身之道的大致经过,表现出邱处机“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的伟大抱负和全真道的历史风采。
  三元宫的景中之景在大殿的东侧,是仿照相关照片,用石头堆砌而成的。生命石上绿色的青苔象征着道教生生不息。从近到远,首先看到的是全真道发祥地山东昆嵛山,相传麻姑在此修炼成仙。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游至此,凿洞而居,以烟霞洞为中心开展传道活动,创建全真道。他在烟霞洞教诲全真七子,商讨教理,为社会安定献计献策。接下来是陕西周至楼观台授经台,老子目睹周王室衰败,决定去周归隐,前往流沙。他骑青牛过函谷关时,被结草为楼、擅长观星望气的关令尹喜热情挽留。老子为他留下了传颂至今的《道德经》。最后的景点取材于甘肃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3个景中景连缀了5000多年的道教文化史,一招一式都是看点,都有文化含量,称其为道教简史实不为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2 16:35回复
    感谢,已观礼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31 01:43
    回复
      招收条件啥的嘞?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2-27 02:26
      回复
        看到你好多次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1-22 0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