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18贴子:602,850

【国学】用今天的语言讲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上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IP属地:河南1楼2015-12-17 13:38回复
    心与身和谐统一,以至于身心舒畅,意识中没有窒碍(毫无滞涩这是极致——应该有相对的绝对)。不为外界(五蕴、色尘)所迷,不纠结、痴缠于外界的种种物象、语言等等(五蕴、色尘)。


    IP属地:陕西2楼2015-12-17 13:53
    收起回复
      这与道家的“不可至诘”是一个道理的。而能够达到这种地步的,必然外化于行,成为儒家所谓的圣者,以至于成为千古圣贤,万古流芳,实至名归。而所谓取之于上,得乎其中。一个人,老来能够达到圣贤的九成,就应该是傲视千古了吧。


      IP属地:陕西3楼2015-12-17 13:56
      收起回复
        这个经文,可能叫做“多心经”。“多”是“定”的意思。是观音菩萨的定心修持心法。
        经文名字,意思是:以大智慧通达彼岸,入定的心法。
        “观自在”意思是关注自己的身体存在,这是沟通身体与“真如本体”的通道。另一翻译为“观世音”,意为:观察这个世界的声音。观世音就是观自在,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
        菩萨意为“觉有情”。你可以体会一下,翻译体现的,玄奘法师的体会。


        IP属地:河南4楼2015-12-17 13:57
        收起回复
          而所谓的无智无得,所谓智巧与得,皆在于体悟。何谓体悟,身重而得以轻快者,是为体悟(身体,或者是心)。无智无得,无出无入,心若止水,得中而大成。而所谓大成若缺,则是大舍大得。我辈沧海一粟,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留缺以保全。


          IP属地:陕西5楼2015-12-17 14:04
          收起回复
            暂时只能说这么多。。。差得很远啊。。。


            IP属地:陕西6楼2015-12-17 14:14
            回复
              其实想来,自己彻底安心,别人可能反而不能安心。所谓物极必反,谁是谁非,我也不知道啊。。。


              IP属地:陕西7楼2015-12-17 14:23
              回复
                所谓物极必反,而念极呢?我看是必怠!怠慢贤者,罪加一等!


                IP属地:陕西8楼2015-12-17 14:47
                收起回复
                  您说说,那些个和尚是不是这样呢?就等人供养,我也是醉了。。。自己不创在财富,就恬不知耻的去求?真丢家人的脸!


                  IP属地:陕西9楼2015-12-17 14:49
                  收起回复
                    求道者不是吗?道体虚无,怎么求?那就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参合的一块的东西。否则,都是些寄生虫!!!!!


                    IP属地:陕西10楼2015-12-17 14:51
                    收起回复
                      这里的舍利子,楼主怎么理解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2-17 16:07
                      收起回复
                        顶起!顶起!顶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2-17 16:37
                        收起回复
                          ‘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内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到好处’,若这样来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尽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IP属地:山东18楼2015-12-17 17:07
                          收起回复
                            ‘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行,这叫做‘入流’,就是初果罗汉。辟支佛发心修法,发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随著功夫的精进,就到‘中流’,到了海当中了。功夫再精进,就到彼岸了,这是‘波罗蜜’。但是到了彼岸并不算究竟,因为还耽在法船上,只有弃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
                            而我们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须依靠般若,就是用无上妙智慧照破无明,照破我们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为法、无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之上。否则,只不过是入流、中流。罗汉、辟支佛法执还未除,还在法船上,没到彼岸之上,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达世法、出世法,处理一切事物圆融无碍、恰到好处、无有偏倚,我法二执消尽,了却分段、变易二死,这才可以说是到达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罗蜜多’也可以译成‘究竟彻证’,能实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IP属地:山东19楼2015-12-17 17:08
                            收起回复
                              “心”,这个‘心’字是用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是以大乘法为究竟、为中心的。前面讲过小乘法虽出三界,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终因法执未除,未了变易生死,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故非‘波罗蜜多’。唯有大乘法,把法执也消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修得漏尽通,证得无余涅槃,最后以成佛为究竟,即‘波罗蜜多’。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却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言简意赅的《心经》确实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和灵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这里用‘心’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因为心脏是人体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器官,是人体的主宰,又位于人体的中心,故用‘心’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可谓是心中心了,即《心经》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我们密宗里有个心中心法,也正是这个意思。无相可得,直下见性


                              IP属地:山东20楼2015-12-17 17: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