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68贴子:266,631

转:土木堡之变的重大疑点(网上看的腹黑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在网上看到的,转过来希望得到一些吧友解答。


IP属地:上海1楼2014-12-24 03:40回复
    1.明朝永乐时期,置天津及通州左卫仓,且设北京三十七卫仓。益令天下府县多设仓储,预备仓之在四乡者移置城内。而且从北京到宣府一路,就有七个大型粮仓,分别是,新开口堡仓、张家口堡仓、西阳河堡仓、万全右卫仓、万全左卫仓、渡口堡仓、李信屯堡仓,储备着明朝的“作战军粮”,这七个大型粮仓皆是由兵部直接调度,但是在北伐期间,七个粮仓居然没有一颗粮食增援“缺粮”的北征军,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土木堡惨案后,代理兵部尚书于谦仅用六天时间,便将七个粮仓里所有粮食尽数运至京城,效率反差之大耐人寻味
    2.明军六师从大同往怀来走的一路上,蒙古人尾随追击,为什么这一路驻扎的明军,比如大同的郭登、宣府的杨洪,都没有出来阻挡,而是眼睁睁看着蒙古军队追着皇帝打,不救皇帝,是什么罪,他们不清楚?最奇怪的是,郭登、杨洪等人事后不但没事,反而加官进爵了?这是怎么回事?


    IP属地:上海2楼2014-12-24 03:41
    收起回复
      个人的一些推测
      土木堡之变明显没那么简单,因为土木堡的点已经在长城以内很远了,而且距离军事重镇宣府很近,但是明军既没有得到瓦剌骑兵主力靠近的信息,也没有得到宣府方面的援助,明军受困土木堡的关键时刻,正镇兵于宣府的总兵杨洪却下令封城闭门,拖延了十五日后才出兵收拾残局。明宣府重兵未损,时间、距离均充裕,为何不出动夹击瓦剌军呢?
      宣府兵力在明代前期为各边之冠,正统时宣府驻兵至少有三万人,战马一万余匹,火器充裕(神枪479,神铳2161,神枪4223等等),若再编集镇城附近驻军和东路溃兵,足以组成一支包括骑兵和火枪兵的强大部队。而杨洪手握重兵,却眼看敌军追击自己的皇帝而不救,这是什么行为?杨洪出兵救驾,成,就是千古功臣,皇帝和文武百官都会感激他,回报丰厚;败,他也尽了自己的职责,也会成为千古忠臣,朝廷会照顾他的家眷;而他却选择不救,杨洪难道不知道不进行救援,得罪的不仅仅是明英宗和王振,还有随军出征的武将勋贵和部分高级文官?他们合起来是大明最强大的政治势力,一旦他们平安逃回京城,追究杨洪的责任,杨洪将死无葬身之地!即使皇帝和文武百官都死了,按理,新皇帝和京城的官员们同样会追究杨洪的不救之罪,杨洪同样会身败名裂!救驾,杨洪无论成败都会得利巨大,不救驾,无论皇帝是否逃回,他都将身败名裂,甚至会株连九族,但杨洪却选择不救驾,如此违背常理的行为,是为什么?而2-3万瓦剌军敢置明宣府精锐重兵于背后不顾,这又是为什么?
      为什么2-3万瓦剌军敢置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的杨洪精锐重兵于背后不顾?
      且包围皇帝亲军数天后,才发动总攻?个人推测,很显然,杨洪的宣府军和也先的瓦剌军达成了某种默契,所以也先的2-3万瓦剌军才敢置明宣府精锐重兵于背后不顾,对明军先包围数天,之后才发动总攻(这并非不可能,杨洪和瓦剌首领常有书信往来,《明史》卷一七三《杨洪传》载:“(杨)洪独以敢战至上将,诸部亦惮之,称为‘杨王’。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太师也先皆尝致书于洪,并遗之马。洪闻于朝,敕令受之而报以礼。嗣后数有赠遗,帝方依任洪而不责也。”)。杨洪不惧怕得罪大明最强大的政治势力,不进行救援,他倚仗的是什么?有恃才能无恐,杨洪之所以敢不救驾,必有强大的倚仗!最符合逻辑的推测是:杨洪早就算到皇帝、王振及文武官员们根本回不了京城!所以杨洪等人才敢于不救驾。而如果新皇帝要追究他的不救之罪,不仅有朝廷重要官员出面保他,而且还会加官进爵。后来果然是这样,新皇帝想要追究杨洪的不救之罪,果然有朝廷重要官员出面保他,并给杨洪加官进爵。我查到我最不愿意查到的一个人,这个人竟然是:于谦!


      IP属地:上海3楼2014-12-24 03:41
      回复
        起初我对二十万余明军败于2-3万瓦剌军感到非常奇怪,明朝堪称精锐的三大营和蒙古雇佣军战斗力为什么会那么弱?挡不住几万瓦剌军的进攻?这个问题,其实史料早已给出答案,那就是军队长期“缺粮”,试想人长期饿着肚子,明军不少士兵甚至冻饿而死,史载“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这样的军队还怎么打仗?战斗力锐减是当然的事情,胜负其实早已注定!
        而明军为什么会缺粮?前面说过,明朝从北京到宣府一路,有七个大型粮仓,储备着明朝的“作战军粮”,这七个大型粮仓皆是由兵部直接调度,但是在北伐期间,七个粮仓居然没有一颗粮食增援“缺粮”的北征军。明英宗和王振难道不知道有这七座粮仓?好,退一步讲,即使他们不知道,文武百官总该有人知道吧,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提议把粮仓的粮食运给“缺粮”的北征军?军队“缺粮”要吃饭,把身边的粮食运过来吃,这么简单的常识居然被皇帝和文武百官集体“忘记”?很显然,不是皇帝和文武百官集体“忘记”,而是编写史书的人故意“忘记”,以掩盖某些不可告人的真相!
        明朝大军出征,不可能不重视粮草,当时可能多次敦促兵部将粮草运来,但兵部却迟迟没有动静,近在咫尺的粮草一粒也没有运过来。大军由于粮草不足,战争已经无法打下去了,被迫回师,之所以不走紫荆关,而要走居庸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离粮仓近,出征多日,已经饥肠辘辘的大军必须尽快解决粮草问题。明军六师去而复回,战斗力锐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草供给不足。而当时兵部尚书邝野随军出战,后方负责后勤的是兵部侍郎:于谦!


        IP属地:上海4楼2014-12-24 03:41
        回复
          于谦,又是于谦!这个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关键的地方。于谦为什么没有把救命的粮草送到前线大军?他在干吗?难道于谦指挥不动手下官员?如果是那样,这些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兵部败类为什么没有被后来手握大权的于谦问罪?真相显然不是这样,事后兵部没有一个人因拖延运粮被问罪!而于谦完全可以指挥粮草搬运,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仅仅用了六天就把七个粮仓里所有粮食尽数运至京城。于谦可以指挥粮草的搬运,却没有把粮草运给前线的大军,甚至连提议和讨论都没有,于谦到底在干吗?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可怕的推论了,于谦,是于谦故意不把粮草运往皇帝亲征大军,不,光于谦一个人还做不到,于谦显然得到了留守文官们的支持,否则弹劾的奏章就可以把于谦淹死。留守文官们之所以敢这么做,显然不怕皇帝回来找他们算账,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让皇帝回来!
          现在梳理一下,瓦剌进犯---皇帝亲征---后方粮草被人故意节流---明军缺粮,战斗力锐减,不得已回师---没有得到东线失守的消息(瓦剌军在东线破关的情报在京城的机关里来来回回跑了几天才发往前线皇帝那里。等皇帝知道东线破关的消息,已经晚了)---明军归路被断,兵困土木堡---杨洪等人拥兵不救---明军大败,武将集团覆灭、皇帝被俘。


          IP属地:上海5楼2014-12-24 03:41
          回复
            但是本文前面已经提到是因为后勤没跟上粮食,英宗才决定退军的。而且像这样的庞大人数的大军出征,怎么可能自己就带足了粮食,英宗领导可不是游牧民族的军队(可以靠喝马奶过日子),有点常识都知道农耕民族大部队出征最多带上7天干粮。所谓缺水——瓦剌军控制了堡南的唯一水源,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十五日,也先遣使议和,行佯退之计,麻痹明军。明军断水二日,兵马饥渴难熬。英宗和王振急欲摆脱困境,遂遣使往瓦剌军营议和。王振下令全军移营觅水,人马争路,相互践踏,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指挥精骑从四面入阵云云。但这都是明军已经被围困在孤城的情况下发生缺水,这与本文之观点没有矛盾;前面强调的是——英宗从前线退军的原因是因为后勤部给运粮草根本没运到。缺粮是随军文官记录下来的,断无可能造假。
            于谦,又是于谦!这个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关键的地方。于谦为什么没有把救命的粮草送到前线大军?他在干吗?有人会说——作为当时作为兵部侍郎的于谦凭什么要为户部该管的后勤问题负责?比方,财政部要出了问题,财政部的部长和分管的副总理要承担责任。你追究国防部副部长的责任干嘛?这种说法有很多错误,首先——当时兵部尚书邝野随军出战,后方负责后勤的是兵部侍郎——于谦!其次——难道战争期间,军队的后勤是由财政部负责组织人力安排运输的,而不是国防部下的总后勤处组织运输的??请问历史上哪个国家是这样打战的!?于谦就是那兵部下负责出征军队后勤转运的,不是他负责,难道要户部尚书来负责?另外户部只分管在拨款单上签字,具体组织安排分配战区物资肯定是兵部。而上面的也提到了,于谦被战时任免为宣大战区的后勤总官,明朝早期体制下,兵部就是负责军队的总后勤的(没有哪个司,整个兵部),而五军都督府是负责具体作战。
            我们再来看看这次大败的结果——


            IP属地:上海7楼2014-12-24 03:42
            收起回复
              通过土木堡之变,留守文官们一举做掉了监视他们的三道封印(强势皇帝皇权、强势太监内廷、武将勋贵集团),迅速抢占了他们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带。皇帝直辖的京营禁军(三大营)被文官们“改制”,景泰时,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制,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三大营十几万人中选精锐十万。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监军一人。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京营规制至此一变。从此,皇帝的军权被剥夺,武将勋贵被边缘化,军权彻底落到了文官集团的手中,皇帝再也不能直辖军队了。十团营首任提督就是兵部尚书于谦兼任(首任监军是谁我没有查到,知道的朋友请告诉下)。之后文官集团再在制度上做手脚,创立巡抚领兵制度,巡抚领兵制度从根本上断绝了武将靠自身军功发展成起足够势力的可能,以坚决防止武将集团东山再起!而巡抚领兵制度就是景泰年间由于谦确立的。
              其后文官集团的行为就越来越嚣张了,疯狂抢占大明的资源(明末他们以将1亿亩左右的军屯官田瓜分干净,直接导致明庭无钱发放军费);沿海则大肆走私,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全部流入他们私人的腰包(文官们主导的海禁使得大明一文钱关税都没有收到);民间(豪强劣绅)偷税漏税(必如弘治朝一个县一年七百文的商税,发展到崇祯朝江南个位数的茶税),甚至私钱泛滥都得到他们的纵容,而大明打击偷税漏税、私钱,整顿秩序的行为则遭到了文官集团强力抵制。
              结果,朝廷和老百姓越来越穷,朝廷官员和他们幕后的利益集团却越来越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百姓穷,丧失了自救的能力,朝廷穷,丧失了治理国家的能力,这一切的起因,在土木堡之变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我们再返回来看看明朝历史上疏远文官的皇帝们——


              IP属地:上海8楼2014-12-24 03:42
              收起回复
                以上完结。


                IP属地:上海10楼2014-12-24 03:43
                回复
                  土木堡的确是件很诡异的事,但土木堡事件之后,文官集团的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24 03:50
                  收起回复
                    这七个大型粮仓皆是由兵部直接调度,但是在北伐期间,七个粮仓居然没有一颗粮食增援“缺粮”的北征军,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土木堡惨案后,代理兵部尚书于谦仅用六天时间,便将七个粮仓里所有粮食尽数运至京城,效率反差之大耐人寻味
                    ——————————————————————————————
                    北征军不是缺粮,是缺水!当时的情况是,预备了一个月的炒麦作为粮食,也就是说,预计战争时间是一个月,七月十六出发,八月十四到达土木堡,算算就知道了,满打满算还有2天的粮食。然后土木堡距离北京西直门特别近(应该不到100里路),只要按计划行事,不会缺粮。
                    缺水是因为独石守将,也就是杨洪的宝贝儿子不放一枪一弹就把独石堡给了瓦剌知院阿剌最可恶的是,杨洪的宝贝儿子把独石给扔了,杨洪居然没有说……他可能以为那只是个小城,回头动动手就收复了,但,随着独石的失守,宣府北线,诸如赤城等地,要么失守要么跟风逃跑,宣府北线尽皆失守……更可怕的是,这一切,朱祁镇根本就不知道。他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进入土木堡,然后阿剌趁机切断独石(距离土木堡特别特别近)那边的水源,明军干渴难耐,在土木堡上掘井取水,掘了两丈,无果。这时候也先和阿剌的大军将朱祁镇团团包围在土木堡,喝水喝不上,粮食也不够了,其中之绝望,可想而知。
                    这一切,是于谦指使的吗?他有这么大能耐,能指挥得了杨洪的宝贝儿子?还是他能指挥得了杨洪隐瞒不报?我不敢抹杀杨洪的功绩,但他在隐瞒不报这件事上,洗不白的。


                    IP属地:山东16楼2020-06-17 22:01
                    收起回复
                      因为土木堡的点已经在长城以内很远了
                      ——————————————————————————————
                      什么长城以内?土木堡在长城以内的情况,是嘉靖以后的事了。正统一朝,土木堡那一带没有任何长城作为遮掩,就是个破烂筛子,四处漏风。
                      正镇兵于宣府的总兵杨洪却下令封城闭门,拖延了十五日后才出兵收拾残局。
                      ————————————————————————
                      杨洪那时候要是出兵救驾,才是置大局于不顾!
                      当时的情况是,宣府也就3万兵,也先跟阿剌合起来,不少于13万,还是骑兵。杨洪如果出兵,就是以卵击石。
                      其次,宣府是明朝重镇,如果杨洪把宣府的兵调出去,也先逮住空子把宣府占了,然后从宣府一路打到北京,后果是什么?
                      那个时候,于谦可没时间调集20万大军来抵挡。朱祁钰也还不是皇帝。京城一片空虚。
                      结果会怎样?
                      皇帝重要还是大明重要?杨洪不是傻子。


                      IP属地:山东17楼2020-06-17 22:08
                      收起回复
                        最奇怪的是,郭登、杨洪等人事后不但没事,反而加官进爵了?这是怎么回事?
                        ——————————————————————————-
                        杨洪的事在上楼说了。
                        下面说郭登。
                        八月初三,朱祁镇离开大同城,刚一走也先就把大同打成了孤城,看清楚了,是孤城,孤城,孤城!
                        也就是说,大同不仅仅自身难保,而且,不能跟外在取得任何联系,更加不能给朱祁镇以任何帮助。
                        说完郭登当时的形势,再说郭登这个人。
                        八月初三朱祁镇临走时,让郭登和刘安镇守大同,当时大同已经被也先打得跟什么似的,可用战马不足百匹,可用人员也就(好像是)不足三百,城门终日紧闭,人心惶惶。
                        在这个时候,是郭登在撑着。
                        然后,朱祁镇被俘虏以后,郭登好几次安排勇士救朱祁镇,据史料记载,至少三次。
                        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皇帝,还是为太上皇,郭登已经尽心尽力了。
                        你还要指责他?


                        IP属地:山东18楼2020-06-17 22: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