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复贴,共1

【转】一个被曲解的人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贾穗先生文缩写
贾政一直被多数人认定为反面人物,尤其是文革中的定性“腐朽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及俞平伯先生的“假正经”更是把人们的成见推向了顶峰。然贾政果真如此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锁住人们思路的“假正经”,如果不突破这个框,就永远无法了解曹公如何看待贾政了。红楼人名谐音是相当精彩的,但是除了“原应叹息”外,主要人物的形象已十分丰满,是不需谐音的。如:贾母、敬、赦、珍、珠、宝玉、熙凤、湘云等,再者,如果要谐音,何须还要加字、减字,为了准确性,难道曹公就想不到同义“正经”的字词来?只怕我们太小瞧曹公了。
我们再看看书中贾政的描写:
第1点:贾政还未出场,曹公就借林如海之口“为人谦恭厚道”“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第2点:贾政的居官情况:书中很少正面描写,但从元妃省亲时贾政“含泪”所启的“惟朝前夕惕,忠于厥职”,以及他点放学差回京时“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从侧面不难看出贾政是十分谨慎并忠于自己职守的,这也符合其性格逻辑。因此,尽管其天资不高,能力平平,但却不失为一个正直、勤恳的官员。在与贾雨村对比之后,我们又何妨赞一下贾政了
第3点:贾政并非刻板、迂腐。他与母亲、儿女也有家庭之乐。贾政虽然怒宝玉不学,但也赞许其“歪才”
第4:贾政并非与宝玉不沟通,28回:“我心里的事.....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是妹妹了”
第5:在秦可卿的丧事上,贾珍“恣意奢华”弄了一副万年不坏、一直没人赶出价的“樯木”。众人都只称异赞奇,独有贾政“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这足以反映贾政清醒的心态
第6:迎春的婚事:贾赦活生生把女儿送进了狼口;贾母对婚事虽“心中却不十分称意”但“何必出头多事”只一句“知道了”就置之不问了;独有贾政“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政为何“深恶”孙家,贾家也是“现袭一等奖军”“三品威烈将军”也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只有解释成“深恶”孙家的追慕势利才通。此中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公对“中山狼”的憎恶鄙视之情,为什么独在贾政身上体现出来,且用了“深恶”这种浓烈色彩的字眼,并让他“劝谏过两次”。只怕曹公对贾政的人品所的态度绝不是“假正经”了
综上述,贾政在曹公的《红楼梦》应该不是一个反面人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20 23: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