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密接触吧 关注:2,046贴子:21,062
  • 2回复贴,共1

痞子蔡 《阿尼玛》内地出简体版啦!!!终于等到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终于等到啦 哈哈 看了豆瓣繁体版的书评 口碑不错呢 还是那个味道 哈哈


1楼2014-03-20 13:21回复
    《致内地读者的一封信》
    蔡智恒
    似乎好久没说话了,但又有很多话想说。
    不是很容易整理出头绪,我尽量整理。
    如果文字太杂乱,请别见怪。
    以前我每完成一部作品,大约会有两个礼拜的蜜月期。
    那期间内,我会觉得怎么写得那么好,万一以后写不出来了怎么办?
    然后开始担心,担心我长这么帅、人又潇洒、个性善良低调、做事认真负责、遵守交通规则、孝顺父母……现在又写出这么好的小说,会不会短命?
    但过了蜜月期后,再检视自己的作品,便发觉我还是可以长命百岁。
    《阿尼玛》的蜜月期比较长,起码将近一个月。
    虽然我的行文风格大致没变,但叙事口吻比较像十多年前的我。
    或许在《阿尼玛》的写作期间,我常会想起那时候的我吧。
    对我而言,大约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创作力最旺盛。
    可惜那期间正好是“忙着从博士班毕业”“拿到学位准备求职” “刚正式成为研究员”这三个阶段,我无暇创作。
    所以我一直压抑住想写东西的念头。
    而那期间曾经想写过的东西,到现在几乎都不记得了。
    我是这样的,不会随身带笔记本或是录音笔记下想法或想到的文字。
    如果突然有想写的东西(或许就是所谓的灵感),我只能记在脑中。
    一旦时间久了,大概都会忘光。
    还好计算机中有个档案叫“无.doc”,刚好在用计算机又刚好有想法时,我会顺手记上几句。
    目前为止,“无.doc”里还有东西等待完成,长的、中的、短的都有。
    有时我会觉得可惜,因为没记录下来的更多。
    记录在“无.doc”的文字不多,而且琐碎。
    这么说好了,《阿尼玛》这篇十几万字,但在“无.doc”里相关的文字只有几百个字。
    其他的故事大约也是如此。有的甚至只留了一句话。
    简单说,记录这些文字只是想提醒我,曾经想写什么东西。
    1998年出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后,不断有人劝我以写作为正职。
    但我始终没有身为作家的自觉,也没有作家的心态,现在也是。
    当然如果你认为出了书就算作家,我不会反驳你。
    我只是说,我没有作家的自觉和心态而已。
    而且我一直有别的工作,那种工作跟写作一点关系也没。
    我很感谢一路陪我走过来的人,是多是少我不知道,但我很感恩也很感动。尤其当我回头时看见有人默默跟随。
    请原谅我无法说出“多谢你们的支持,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辜负你们的期待,我爱你们,要继续支持我喔”这类的话。
    因为写作者通常是站在舞台上最不容易被灯光照射到的角落,所以我无法像站在闪亮的舞台中央,对台下观众深深一鞠躬的歌者。
    我只是很感恩你对我文字的喜爱,但这只能放在心中。
    既然没有作家的心态和自觉,那么我的习惯也与一般人没太大差异。
    我认识一些写作者,总是笔记本电脑不离身,或是随身带笔记本。
    他们随时都在为写作准备,并尽可能记下脑中快速闪过的文字。
    他们在乎哪里适合写作,也在乎写作题材,更在乎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但我不一样。
    因为我可能跟你没什么两样。
    我生平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出版社送我的,那是1999年的事了。
    那时笔记本电脑超贵,那台又是IBM,大约要十万块台币。
    我跟他们说:折合成现金吧。但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
    其实我真的觉得干脆给我钱,即使只是一万块台币也好。
    那台笔记本电脑大约用了八年,我却只用来玩游戏。
    我从来没用那台电脑上网,也从来没用它写过一个字。
    一个字都没有。
    十几年来的生活模式总是这样的,平时忙得很,不管是教书、作研究或带研究生,甚至是兼了学校的行政职。
    勉强挤出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写东西。
    刚动笔时,通常已经隔了一年左右没写过字,因此总是卡卡的,一个礼拜写不出几百字。
    但我的生活模式又不允许我养成固定写作的习惯,所以十多年来我的写作量其实不大。
    也随时会觉得不写了也无所谓。
    刚动笔写《阿尼玛》时也是如此,卡卡的,挤不出几个字。
    又因为不仅得教书还兼了行政,烦心事务多,心情很难稳定,写作就更不顺了。
    写作不顺时就会开始想,我到底为什么要写?
    我一直强调我是个幸运的人,而幸运的人没有抱怨的权利。
    所以我不能抱怨些什么。
    不过有时候我会觉得累,那是一种心态上的疲累。
    所幸这段尴尬期并不长,我渐渐可以让脑中的想法化为流畅的文字。
    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也莫名其妙想起一些曾经忘记过的东西。
    因此《阿尼玛》对我的最大意义,已经不在于写得好或不好,而是它让我想起以前那种很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也让我想起多年前出现在脑海但从未被记录下来的东西。
    1998年我29岁,因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我的人生突然大转弯。
    这十多年来,我努力握住方向盘,不让自己的人生走偏。
    虽然被视为畅销作家,但我一直守住我的本分,待在专业领域里。
    即使不断被劝说该朝名利双收的“作家”这方向走,我还是选择属于我自己的位置,安静地待着。
    有时回想起来,会觉得在这变动剧烈的世界里,保持一种不变,是件令人感动的事。
    所以,我很感动。
    我很感激你的一路陪伴或是默默注视。
    多谢你的错爱,我很惭愧,但由衷感激。
    我会努力,也会尽量,不管是写作或是装死。
    但我往后人生的最大安慰,仍是看到学生们在午后阳光下所展露的灿烂笑容。
    那是我的方向,也是归宿。
    而我和你将是在路途中擦身,然后相视而笑的伙伴。
    就说到这儿。夜很深了,容后再叙。
    请原谅我,虽然尽力了,但我或许没有把写作能力发挥到最好。
    也请给我一些时间,我会更努力写好下一部作品。
    感恩。


    2楼2014-03-20 13:23
    回复
      《致内地读者的一封信》
      蔡智恒
      似乎好久没说话了,但又有很多话想说。
      不是很容易整理出头绪,我尽量整理。
      如果文字太杂乱,请别见怪。
      以前我每完成一部作品,大约会有两个礼拜的蜜月期。
      那期间内,我会觉得怎么写得那么好,万一以后写不出来了怎么办?
      然后开始担心,担心我长这么帅、人又潇洒、个性善良低调、做事认真负责、遵守交通规则、孝顺父母……现在又写出这么好的小说,会不会短命?
      但过了蜜月期后,再检视自己的作品,便发觉我还是可以长命百岁。
      《阿尼玛》的蜜月期比较长,起码将近一个月。
      虽然我的行文风格大致没变,但叙事口吻比较像十多年前的我。
      或许在《阿尼玛》的写作期间,我常会想起那时候的我吧。
      对我而言,大约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创作力最旺盛。
      可惜那期间正好是“忙着从博士班毕业”“拿到学位准备求职” “刚正式成为研究员”这三个阶段,我无暇创作。
      所以我一直压抑住想写东西的念头。
      而那期间曾经想写过的东西,到现在几乎都不记得了。
      我是这样的,不会随身带笔记本或是录音笔记下想法或想到的文字。
      如果突然有想写的东西(或许就是所谓的灵感),我只能记在脑中。
      一旦时间久了,大概都会忘光。
      还好计算机中有个档案叫“无.doc”,刚好在用计算机又刚好有想法时,我会顺手记上几句。
      目前为止,“无.doc”里还有东西等待完成,长的、中的、短的都有。
      有时我会觉得可惜,因为没记录下来的更多。
      记录在“无.doc”的文字不多,而且琐碎。
      这么说好了,《阿尼玛》这篇十几万字,但在“无.doc”里相关的文字只有几百个字。
      其他的故事大约也是如此。有的甚至只留了一句话。
      简单说,记录这些文字只是想提醒我,曾经想写什么东西。
      1998年出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后,不断有人劝我以写作为正职。
      但我始终没有身为作家的自觉,也没有作家的心态,现在也是。
      当然如果你认为出了书就算作家,我不会反驳你。
      我只是说,我没有作家的自觉和心态而已。
      而且我一直有别的工作,那种工作跟写作一点关系也没。
      我很感谢一路陪我走过来的人,是多是少我不知道,但我很感恩也很感动。尤其当我回头时看见有人默默跟随。
      请原谅我无法说出“多谢你们的支持,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辜负你们的期待,我爱你们,要继续支持我喔”这类的话。
      因为写作者通常是站在舞台上最不容易被灯光照射到的角落,所以我无法像站在闪亮的舞台中央,对台下观众深深一鞠躬的歌者。
      我只是很感恩你对我文字的喜爱,但这只能放在心中。
      既然没有作家的心态和自觉,那么我的习惯也与一般人没太大差异。
      我认识一些写作者,总是笔记本电脑不离身,或是随身带笔记本。
      他们随时都在为写作准备,并尽可能记下脑中快速闪过的文字。
      他们在乎哪里适合写作,也在乎写作题材,更在乎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但我不一样。
      因为我可能跟你没什么两样。
      我生平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出版社送我的,那是1999年的事了。
      那时笔记本电脑超贵,那台又是IBM,大约要十万块台币。
      我跟他们说:折合成现金吧。但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
      其实我真的觉得干脆给我钱,即使只是一万块台币也好。
      那台笔记本电脑大约用了八年,我却只用来玩游戏。
      我从来没用那台电脑上网,也从来没用它写过一个字。
      一个字都没有。
      十几年来的生活模式总是这样的,平时忙得很,不管是教书、作研究或带研究生,甚至是兼了学校的行政职。
      勉强挤出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写东西。
      刚动笔时,通常已经隔了一年左右没写过字,因此总是卡卡的,一个礼拜写不出几百字。
      但我的生活模式又不允许我养成固定写作的习惯,所以十多年来我的写作量其实不大。
      也随时会觉得不写了也无所谓。
      刚动笔写《阿尼玛》时也是如此,卡卡的,挤不出几个字。
      又因为不仅得教书还兼了行政,烦心事务多,心情很难稳定,写作就更不顺了。
      写作不顺时就会开始想,我到底为什么要写?
      我一直强调我是个幸运的人,而幸运的人没有抱怨的权利。
      所以我不能抱怨些什么。
      不过有时候我会觉得累,那是一种心态上的疲累。
      所幸这段尴尬期并不长,我渐渐可以让脑中的想法化为流畅的文字。
      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也莫名其妙想起一些曾经忘记过的东西。
      因此《阿尼玛》对我的最大意义,已经不在于写得好或不好,而是它让我想起以前那种很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也让我想起多年前出现在脑海但从未被记录下来的东西。
      1998年我29岁,因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我的人生突然大转弯。
      这十多年来,我努力握住方向盘,不让自己的人生走偏。
      虽然被视为畅销作家,但我一直守住我的本分,待在专业领域里。
      即使不断被劝说该朝名利双收的“作家”这方向走,我还是选择属于我自己的位置,安静地待着。
      有时回想起来,会觉得在这变动剧烈的世界里,保持一种不变,是件令人感动的事。
      所以,我很感动。
      我很感激你的一路陪伴或是默默注视。
      多谢你的错爱,我很惭愧,但由衷感激。
      我会努力,也会尽量,不管是写作或是装死。
      但我往后人生的最大安慰,仍是看到学生们在午后阳光下所展露的灿烂笑容。
      那是我的方向,也是归宿。
      而我和你将是在路途中擦身,然后相视而笑的伙伴。
      就说到这儿。夜很深了,容后再叙。
      请原谅我,虽然尽力了,但我或许没有把写作能力发挥到最好。
      也请给我一些时间,我会更努力写好下一部作品。
      感恩。


      3楼2014-03-20 1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