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296,085贴子:19,992,129

【普及】古人用什么洗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呃,芷芙本来只是想搜索一个天然洗发植物的,结果在网上一搜,真真叫我吐血:
不少询问“古人用什么洗头”的贴子后面,很多的人随意地写着:“古人才不讲究洗呢”、“他们一般不洗吧?”、“就用清水冲冲啦”、“古人根本不懂刷牙的!”……
……口古月!不要用自己的白痴来粉刷整个世界![拍砖]
其实,最初芷芙的认识也仅限于“古人洗头就皂角,洗澡就猪苓胰子,刷牙就青盐”这种程度。但我相信:在广阔的民间一定还有更加丰富的各种方法,只是没有广传开来让现代人知道而已!
于是兴起收集,最初只是想找一点点洗头的材料,在自己的空间日记中一点点记下找到的古代洗漱用品,加上自己的考据,渐渐发现……神呐,越收集越多啊……
于是!开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2-09 20:28回复
    直播么,前排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09 20:37
    回复
      煮酒坐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09 20:4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2-09 20:4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2-09 21:07
          回复
            还不错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2-09 22:58
            回复
              关于刷牙
              秦汉时期:
                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2):23-24,1981)。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3):1-9,1981)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两宋时期:
                《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3-12-09 23:05
              收起回复
                继续补充关于刷牙
                  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此外,有关学者认为,我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时间。不过,墩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擦牙。可见,那时的牙刷使用还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经变画,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把赠送杨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呢。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名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刷牙,这一重要的卫生保健习惯,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晚唐到北宋末年,清洁口腔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用牙刷刷牙的风气逐渐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齿药也随之发展得多种多样。在宋代,刷牙作为一项卫生保健措施,在社会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一节,在“挑担卖……”之后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项,临安城中的货郎沿街叫卖日用杂货,牙刷是其货担上的常供货品之一。可见,作为南宋首都的杭州城中,市民普遍有刷牙的习惯,因此才需要货郎们把牙刷送到千家万户。
                  《梦粱录》“铺席”一节罗列临安的著名店铺,则有“凌家刷牙铺”和“傅官人刷牙铺”———当时已经有生产、经营牙刷的专门铺子。文中还说明,“盖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即与外郡不同,所以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至于故楮羽毛,皆有铺席发客,其他铺可知矣。”杭州作为当时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城中店铺主要从事面向各地的批发业务,“凌家刷牙铺”和“傅官人刷牙铺”显然也不会例外。由此不难明白,在当时,不仅首都人民爱刷牙,其他各地也或多或少地实践着这一文明措施,于是才会有批发牙刷的名牌店铺应运而生。
                  从理论层面来说,成书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的官修医书《圣济总录》“口齿门”专列《揩齿》一节(卷121),并指出:“揩理盥漱,叩琢导引,务要津液荣流,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龂槽固密,诸疾不生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不仅保护牙齿,而且有益健康,这样的卫生观念在12世纪初的中国已然确立。更值得注意的是,《揩齿》一节中竟然列出了多达27种揩齿药方,各方的配料往往很不相同———今天的牙膏虽然品牌众多,但是具体内容上大概也没有如此丰富的变化。相应的,不同方子的揩齿药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不过,每个方子都强调“每日早晚揩齿”、“每日如常揩齿”,可见,在宋代,天天刷牙、早晚刷两次牙,已经成了常识。其中,槐枝散方、皂荚散方用到青盐,事实上,在西方牙膏传入之前,掺配各种中药的青盐,一直是古代中国人最常用的揩齿药,如《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就写,宝玉“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完毕”。明初所编《普济方》中,“牙齿门?揩齿”一节收有“陈希夷刷牙药”方,其中提到“每用刷牙子蘸药少许,刷上下牙齿,次用温水漱之”,可见牙药的用法也与今日使用牙膏之法相同。
                  元人郭珏有《郭衡惠牙刷得雪字》一诗,描述道:“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古代牙刷,有着与今天牙刷相同的形制。有意思的是,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账中,记有皇室进献的“揩齿巾”,看来,直到晚唐,即使上层社会中也还没有使用牙刷,而是利用“揩齿巾”清洁牙齿。再向前追溯,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方》“齿病”一节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在初唐甚至更早的时代,已经产生了每天早晨“揩齿”的卫生风习,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配的揩齿药,只是以盐和温水来清洁口腔,至于其时具体如何“揩齿”,则不得而知。推测起来,到晚唐时代,“揩齿药”应该已经出现,这时候,是用揩齿巾蘸药来刷牙。


                24楼2013-12-09 23:06
                收起回复

                  野闻
                  古人饭后,只漱口,不刷牙,讲究些的,也不过像《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那样,在漱口之前,先用青盐把牙擦一下。青盐是一种块状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也是氯化钠,但是杂质很多,不能吃,通常用来研药,或者盖房子的时候当砖使。擦牙的青盐雕成棱柱形,红黄褐色都有,模样挺像石刻印章。估计贾宝玉就是拿这“印章”往牙上一按,来回刮几下,然后喝水,咕嘟嘟,咕嘟嘟,把水吐出来。一块青盐擦一次肯定用不完,擦完了放回去,下回吃完饭再擦,天长日久,那块青盐越来越小,而上面沾的饭屑却越来越多。想想就恶心。
                    也有人不用青盐,用竹片子刮,先刮牙齿,再刮舌头,就跟今天的兽医帮奶牛清理口腔似的。明清两代用青盐的少,用竹片子的多,如果您生活在那时候,午饭过后在小巷里行走,总能瞧见一些成人站在家门口,伸出长长的舌头,边刮边呕。想想还是恶心。
                    抛开恶心不谈,清洁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或许青盐和竹片子能防治龋齿和口腔溃疡,但是清新口气的效果并不明显。据说清朝的男人去青楼嫖妓,吃完花酒都要再叫一盘糖炒栗子,究其原因,无非是想除除口臭,好跟神女同赴巫山。嘉庆时另有竹枝词:“寒火三更灯半灭,门前高唤灌香糖。”“灌香糖”指的还是糖炒栗子,这玩意儿甜香四溢,吃一枚美半天,小夫妻夜半过生活,用它清新一下口气再接吻,情趣陡然上升。
                    再往前说,唐朝人也不刷牙,甚至也不用青盐和竹片子,时间长了,饭菜的碎屑积在口腔里,被细菌慢慢分解,散发出阵阵臭味。如果碰巧再有点儿胃酸、胃胀、胃溃疡什么的,那口臭就更明显了。老百姓过生活,口臭至多降低情趣,领导们在公共场合却得注意形象。据孔平仲《孔氏谈苑录》记载,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去见皇帝,嘴里都要含上一枚丁香果,丁香果挥发出丁香油,丁香油能除口臭。这帮官员之所以除掉口臭再去见皇帝,当然不是为了跟皇帝接吻,而是怕自己熏到了皇帝,给皇帝留下坏印象,从而影响仕途。
                    能除口臭的食品有很多种,除了丁香和糖炒栗子,还有橘子、橙子等水果以及花椒、茴香等调料。其中调料除臭在明清两代颇为流行。例如明代开封人宴请宾客,饭前必有茶,饭后常有汤。茶无非是开水泡茶叶,汤一般用花椒、茴香、砂糖和甘草配料,放水锅里煮,煮开后,客人们一人一碗。茶用来开胃,汤呢?自然是用来除口臭。不过也有民俗学家持不同意见,认为饭前茶、饭后汤只有象征意义,茶用来迎客,叫“迎宾茶”;汤用来送客,叫“滚蛋汤”。我不反对这样的解释。
                    清朝人是否用花椒和茴香熬汤,我不得而知。不过我知道清朝的北京人爱吃零食,特别是嘉庆年间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里装满胡椒籽儿,会客之前,那手先伸进荷包里,捏出一粒胡椒来,撂嘴里嗑。见人说话,一嘴的胡椒味儿,把口臭盖过去了。胡椒很辣,吃多了上火,除此之外,其功能倒跟我们的口香糖颇为类似。


                  26楼2013-12-09 23:10
                  收起回复
                    长知识,果断顶贴


                    28楼2013-12-09 23:14
                    回复
                      一、材料
                      1)草木灰
                      没错在前面讲“洗头”的文中也有它,真是方便有用的好东西,功效就不再复述。宋代《鸡肋编》中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
                      前面讲“洗头”的文中同样提到的东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据说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这个在当年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3)皂荚
                      同样,广为百姓喜爱的天然洗涤用料。最晚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皂荚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皂荚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亦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
                      4)肥珠子
                      肥珠子,即无患子。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3-12-09 23:41
                      收起回复
                        长姿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3-12-09 23:45
                        回复
                          点赞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47楼2013-12-09 23:49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48楼2013-12-09 2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