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296,089贴子:19,992,175

【楚郁】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行孝为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孝都是极其重视的,早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就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说的孝,不仅仅是赡养的意思,所谓“孝顺”,“孝敬”,孝本质上来说要敬要顺从。
二十四孝说的就是二十四个孝顺父母的故事,在古代是用于宣传儒家思想和孝道的读物, 后元代郭居敬收集整理古代24个孝顺父母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用训童蒙,宣传孝道。
@暮雨江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2-02 00:47回复
    前排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2-02 00:47
    收起回复
      二十四孝有不同的版本,我这只说一种。
      在此声明禁水。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02 00:55
      收起回复
        〔孝感动天〕
        人物:虞舜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翻译: 虞舜,即舜,五帝之一,是瞽瞍的儿子。生性十分孝顺,他的父亲很顽固;他的母亲很刁蛮,无理取闹;他的弟弟象性情傲慢。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他的孝顺连鸟兽都为之感动,帝尧听说了舜的孝行,派九个侍者去侍候,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做妻子,于是把天下让给舜来治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2-02 01:37
        收起回复
          表示21世纪的新二十四孝已经出台了~~~~~不过旧的也不错,不过有些不是很喜欢,以德报怨,那么,德又该报什么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2-02 08:02
          收起回复
            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
            身受父母兄弟的不公平对待,甚至是被杀害,依旧能不计前嫌地行孝,其胸怀之广,平常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2-02 08:09
            收起回复
              〔亲尝汤药〕
              人物:汉文帝
              原文: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翻译: 西汉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的三儿子,一开始被封为代王。他的生母薄太后,刘恒对她很孝顺从不怠慢。薄太后常常生病,一病三年,汉文帝夜间不睡觉,衣服不解带,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的不让薄太后喝,孝顺仁义闻名天下,流传后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2-02 08:38
              回复
                【楚郁】是有何解?小女子有一闺蜜,姓郁,名楚倩。郁楚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2-02 09:06
                收起回复
                  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十分的孝顺。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不怠慢。
                  他的母亲薄太后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天子之孝,其实不易,身在帝位事务繁杂,文景之治是史上有名的治世,汉文帝不仅把天下治理得国泰民安,在行孝道上也堪称后世楷模。想不少人整日忙这忙那,有多少时间陪着自己的父母,在他们身边行孝,不过再忙也没有那阅上百奏章,掌天下大事的皇帝忙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2-02 23:23
                  回复
                    西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实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三子”。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汉文帝奉养母亲毫不懈怠。母亲曾经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服侍母亲。母亲喝的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就不进献给她。文帝的仁孝传闻于天下。今天来看,虽然这些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大阿谀之处,但是他的孝行却确实被人们一代代认可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2-02 23:47
                    回复
                      〔 啮指痛心 〕
                      人物:曾参(字 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后世儒家称“宗圣” )
                      原文: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翻译: 曾参,字子舆,侍候母亲十分孝顺。曾参在山里打柴,家里有客人到了,他的母亲不知怎么才好,于是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痛,背了柴回到家里,跪下问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我咬手指来让你知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2-03 00:26
                      回复
                        故事:以孝顺闻名的曾子,年少时家境不好,他经常入山去打柴。有一次,他在山里打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曾子的母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便咬自己的手指头。曾子在山里突然觉得心疼,背了柴匆匆回到家中,跪问母亲怎么回事。他母亲告诉他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只好咬手指来以此通知他。
                        十指连心,母子连心。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曾子才能与他的母亲有此心灵感应。自我认为这样的感知力是有些夸张了,不过曾子确实是个孝子,他的孝道思想对后世也颇有影响。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他把孝分为,大孝,中孝,小孝三种,把孝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看得十分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2-03 01:02
                        回复
                          = ̄ω ̄=留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12-03 06:07
                          收起回复
                            〔百里负米〕
                            人物: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春秋时期鲁国人)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翻译: 仲由,字子路。家里贫寒,常常采野菜来做饭吃,从百里之外背米来给双亲吃。父母死后,仲由南下到楚国, 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感叹说“即使想吃野菜,想为父母背米,也不可能了。”孔子说“子路对待父母,可以说是活着的时候尽力,死了之后思念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12-03 07:49
                            回复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人仲由,字子路,是个很孝顺的人。早年家里贫寒,仲由吃野菜来度日,他孝顺父母,为了让他们吃到米饭,需要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买米然后背回家去。如此一年四季,仲由都坚持到百里之外去买米背回家孝敬父母,不论酷暑严寒始终如一。后来仲由的双亲去世,他南下去了楚国,当上了大官,俸禄丰厚, 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欢喜,时常伤感,怀念从前的生活,可是再回不到当初吃野菜为父母背米的日子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3-12-03 1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