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居尘奉道吧 关注:40贴子:1,283
  • 3回复贴,共1

芦川之地的隐居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8-01 13:59回复
     自从北宋元佑八年(1093)两浙路提刑罗适将原设在广陈的盐仓移至芦川之后,仅经过三百年左右的辛勤经营,土壤得到改良,新仓一地就变得物产丰稔,生活富裕,家居安宁,民风淳朴,吸引了众多人士移到新仓隐居。这些隐士(隐居不仕之士)大多深居浅出,颇具才情又深藏不露,但他们深深地影响并丰富了芦川文化的发展。


    2楼2013-08-01 13:59
    回复
        宋太宗的第十三世孙赵友一(名友闻,字心古)为人低调,惦念宋室,排斥元政,所以字“心古”。后来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索性从广陈东移、隐居到民风淳朴、生活恬静的新仓,开了外地人隐居新仓、落户生活的先例。他学古养高,多识好义,在新仓很有声望。郡邑举荐提拔,他坚辞不就。明代洪武四年(1371)为表彰他生前乐施善举,旌称“友一”。


      3楼2013-08-01 13:59
      回复
         月桥浜里有一座月桥,月桥底下是清澈的河水,绿绿的,静静的,似乎永远不起榖纹,因而在有月亮的夜晚,是观赏“静影沉璧”的最佳处所。“东门才子”钱厚贻(字鸿宾,别署红冰、顽石),才华横溢,就在月桥浜里的芦川义塾(民国元年改名为“月桥小学”)里任教。他常与镇上几个秀才对着河堤上几株身姿婀娜、叶色妩媚的垂柳诗兴勃发。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几位文人结为诗社,名为“月桥吟社”。社员有奚其芬、张叔雍、朱维椿、周至刚、龚侣黄等。各人诗作颇多,时有佳作,在东乡名噪一时。


        4楼2013-08-01 14: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