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血鬼联盟吧 关注:26贴子:306

【vampireC】资料——吸血鬼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所有vampires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23 15:44回复
    大纲
    Chapter I吸血鬼的起源Origin of Vampire
    1.1 文字考
    1.2 对中世纪吸血迷信的解释
    Chapter II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Vampire in Literature
    2.1 古典歌特作品中的吸血鬼
    2.2 新奥尔良的吸血鬼
    2.3 吸血鬼的同性情结
    Chapter III通俗文化中的吸血鬼Vampire in Pop Culture
    3.1 关于德库拉伯爵的一切
    3.2 吸血鬼电影的后德库拉时代
    3.3 日本的吸血鬼
    Chapter IIII作为符号的吸血鬼Vampire as the Symbolization
    4.1 被告席上的王尔德
    4.2 吸血鬼次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23 15:44
    回复
      Chapter I 吸血鬼的起源Origin of Vampire
      1.1 文字考
      吸血鬼的英文vampire(也作vampyre)通过法语从德语vampir借来,起源于斯拉夫语系:在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是vampir(保加利亚也作vapir或vəpir),捷克和斯洛伐克是upir,波兰用upior,俄语用upyr,乌克兰是upir——这个斯拉夫字很可能跟它同源的俄语词“netopyr”(蝙蝠)同样来自“飞”(pir或per,土耳其语)这个词根。一个备受争论的观点认为它来自土耳其语“女巫”(ubyr或uber),代表了巫师般的超自然力。(Wiki百科)在1872年发表的《俄罗斯民谣》里,一篇关于吸血鬼的文章指出,这个字由词根pi(意为“喝”,斯拉夫语“pij”),与前缀u(等于va或av)组合后演变而来。(蒙塔古•萨默斯,吸血鬼传奇)在这本1928年出版的吸血鬼权威著作中,萨默斯继续考证,另一个被希腊人表示“活尸”的词“vrykolakas”可能来自斯拉夫语“volkodlak”(也可写作vukodlak或vulkodlak),这是一个复合词,前半部分为“狼”,在几乎所有斯拉夫语言中这个词都代表狼人——而在塞尔维亚语里它的含义是“吸血鬼”。但是在十六世纪的巴尔干半岛诸国和喀尔巴阡山,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示僵尸和狼人,所有斯拉夫民族都相信,活着的时候是狼人,死后就变成吸血鬼——狼人和吸血鬼关系非常紧密。(拉尔斯顿,俄罗斯民谣)之后普希金在组诗《西斯拉夫人之歌》里把它归入俄罗斯词汇,他的解释是:“vurdalak,vudkodlak,upyr都是从坟墓里出来吸食活人鲜血的死人。”(克罗德•勒库德,吸血鬼的历史)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1-23 15:45
      回复
        最早出现在文献里的吸血鬼(Upir)是1047年写给诺夫哥罗德亲王(Novgorodian)的一封信,文中提到了“邪恶的吸血鬼”(upir likhyi)这个词。(Wiki百科)之后吸血鬼迷信到了1730年才开始在匈牙利盛行,继而遍及整个欧洲。1725年出现了一个匈牙利农民死后化身吸血鬼的案件,在此案的德语官方报告里使用了“vanpir”这个字。之后1732年3月出版的、由法国荷兰合办的杂志《拾穗者》(Le Glaneur)详尽陈述了1926年另一个匈牙利农民死后化身吸血鬼的故事,这里所使用的“吸血鬼”已经是后世流行的“vampyre”一词了(法语)。同时的《伦敦日报》也用了这个字(英语)。(发现之旅:吸血鬼)之后1745年发表的一篇游记《从威尼斯到汉堡:三个英国绅士的旅行》(The Travels of three English gentlemen from Venice to Hamburg,写于1734)列举了斯拉夫国家的多举吸血鬼事例,从此“vampyre”走进入了英语词汇表。(克罗德•勒库德,吸血鬼的历史)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23 15:45
        回复
          关于吸血鬼没有反射影象的解释,说法一,吸血鬼是由不同的粒子组成的(不属于这个空间)。说法二,吸血鬼没有灵魂。我比较支持后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作,都阐述了灵魂与影子的相似性(肉体/灵魂对应身体/影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第一种说法也没有错。镜子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有很多哲学理论因此而来。当我们面对一面镜子,我们在镜中看到的是否真实的自己?影子里的倒影有可能体现了我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另一种个性,是我们“善”的对立面,也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至于吸血鬼可以化身烟雾的迷信大概谣传于人们对这种恐怖进一步不负责任的渲染。而化身动物则起源于人们对蝙蝠、猫、狼等动物的图腾迷信(比如巫师会变成猫)。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除了教会的误导,大部分的人们得不到任何资讯,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们会把不可解释的现象全部联系到一起,并口耳相传,无形中加大人们对此现象的恐慌。这些荒唐的设定到了现代基本已不再沿用,而逐渐被安妮•赖斯笔下那些雌雄莫辨的优雅贵族们占据了主导。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怀旧的人们认为“传统”已被毁坏殆尽,而吸血鬼这种永生不死的生物却是唯一保有“古风”的物种。人们在吸血鬼身上看到了历史、梦想与至高无上的美。这些“二十世纪”的吸血鬼们沿袭了十九世纪的浪漫风格,并修正了传统故事里那些不可解释的成分,成为作家、画家、导演、舞者与音乐大师的宠儿,在人们的想象里衍生出带着各种时代特征与象征意义的、愈发美妙的传说。


          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3-01-23 15:46
          回复
            吸血鬼考 Chapter II 文学篇Vampire in Literature
            2.1 古典歌特作品中的吸血鬼
            Key Authors: John Polidori,Joseph Sheridan Le Fanu,Bram Stoker
            歌特(Gothic)一词原本指的是中世纪的一种建筑与艺术形式,18世纪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出现,在文学上则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1764年英国作家贺瑞斯•沃坡尔(Horace Walpole)的《奥特兰托的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第一次被冠以歌特小说(Gothic Novel)的名义出版。歌特小说属于浪漫文学(Romanticism)的一支,依靠刻意营造的恐怖气氛诱导和愉悦读者——它的出现首次把歌特二字与恐怖黑暗联系起来,是现代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的前身。
            《奥特兰托的城堡》发表之后,歌特小说在欧洲兴起,法国出现了“黑色小说”(Roman Noir),德国出现了“战栗小说”(Schauerroman)。德国作品加强了歌特小说中恐怖和暴力的因素,为之后英国作家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歌特名作《僧人》(The Monk,1796)打下基础。同时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的某些作品也被划入歌特范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对鬼故事极其狂热,他们迷恋艾伦•坡(Edgar Allen Poe)。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更是鬼故事的死忠,他惯用歌特式恐怖氛围描写现实,使作品带有一种阴森但浪漫的情调。
            1816年夏,五个年轻人聚集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他们是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24);玛丽•戈德温(Mary Godwin,19,两年前和雪莱私奔——这是雪莱的第二次私奔;同年他们成婚,玛丽成为了玛丽•雪莱);玛丽的妹妹克莱尔(Claire,原名Jane Clairmont,18,已怀有拜伦的孩子);诗人拜伦(Lord Byron,28)和他的私人医生约翰•波里杜利(John Polidori,21)。
            Villa Diodati是拜伦离开英国之后在瑞士的别墅。在那里,五个年轻人被一本叫《Fantasmagoriana》(Tales of the Dead, 1813)的恐怖小说集迷住了。于是拜伦提议每个人创作一篇鬼故事——这就是玛丽•雪莱《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818)和波里杜利《吸血鬼》(Vampyre,1819)的来历。


            来自贴吧神器9楼2013-01-23 15:46
            回复
              2.1.1 约翰•波里杜利——《吸血鬼》John Polidori: Vampyre
              波里杜利的短篇小说《Vampyre》被公认为吸血鬼小说的鼻祖。故事始于19世纪初,一个名为鲁斯凡(Lord Ruthven)的英国贵族活跃于伦敦上流社会。奥布利(Aubrey)从小是个孤儿,和妹妹在监护人的抚养下长大。他崇拜鲁斯凡,和他一起外出旅游。他们先到了罗马,因为兴趣不合分手,奥布利一个人去了雅典。在那里他与美丽的旅馆主人的女儿艾安茜(Ianthe)相恋,然而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他发现艾安茜死在床上,满身鲜血,颈上还留有齿痕。奥布利在打击和惊吓中一病不起。随后鲁斯凡勋爵也来到雅典,照顾他,待奥布利病好后二人再次结伴同行。途中他们遇到强盗,鲁斯凡伤后感染,临死前让奥布利立下誓言,一年零一天之内隐瞒两人的交往。随后奥布利返回伦敦,在检查鲁斯凡的遗物时发现很多疑点,同时有人不停在耳边提醒他要牢记誓言(Remember your oath)。奥布利的精神开始出现问题。在誓言有效期内的最后一天,传来了妹妹将要成婚的消息,对方的名字是玛斯登伯爵(Earl of Marsden)。但是奥布利随即发现玛斯登正是一年前死去的鲁斯凡。奥布利又惊又怕,试图阻止婚礼未遂,气血攻心,临死前把真相告诉了他的监护人们。但是已经晚了,待到大家终于追到那对新人,鲁斯凡勋爵消失了,奥布利小姐已经被吸血鬼吸尽鲜血。
              《吸血鬼》首次发表在1819年四月的《新月刊》(The New Monthly Magazine)上,大概为了吸引读者,当时的署名是拜伦。拜伦否认著作权,波里杜利之后表明,虽然本文创作灵感确实来自拜伦(拜伦曾把《吸血鬼》粗略的情节告诉波里杜利),但这是他自己的创作。而拜伦稍候也把自己的原始想法写成了《断章》(Fragment of A Novel),同样是一年轻男子和年长男子(Augustus Darvell)结伴出游的故事,但是他没有写完。


              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3-01-23 15:46
              回复
                2.2.2 雪利登•勒法努——《卡米拉》Joseph Sheridan Le Fanu: Carmilla
                爱尔兰作家雪利登•勒法努的小说《卡米拉》是第一部把女性吸血鬼写作主角的歌特小说。故事讲的是一位富有的退伍鳏夫的女儿劳拉(Laura),18岁,一天一辆马车在她家门口发生事故,劳拉偶然结识了车上母女二人,女孩名叫卡米拉(Carmilla),与她同年,她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随后卡米拉的母亲离去,卡米拉持续着一些怪异的行为,而劳拉连夜噩梦,梦见一个像猫一样的野兽在夜里袭击她,咬她的胸口。随后劳拉发现家族画像中一位去世两百年的伯爵夫人米卡拉•卡恩斯坦(Countess Mircalla Karnstein)长得和卡米拉一模一样。劳拉的健康持续下降,为了查明真相,父亲带她去了毁弃的卡恩斯坦村落。在这里他们遇到老友斯庇尔斯朵夫将军(General Spielsdorf)——他的侄女生前在遇到一个自称米拉卡(Millarca)的女孩后出现过和劳拉同样的症状。真相大白,卡米拉和米拉卡都是米卡拉字母颠倒的化名,故事于他们掘出伯爵夫人的棺木毁掉尸体后结束。


                来自贴吧神器11楼2013-01-23 15:47
                回复
                  2.1.3 布莱姆•斯托克——《德库拉》Bram Stoker: Dracula
                  站在波里杜利和勒法努的肩膀上,一部最没有文学性却在歌特史上影响最深远,号称“本世纪(19世纪)最美的小说”于1897年在伦敦诞生(其间王尔德的审判对小说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将在后面谈到)。作者是爱尔兰的亚伯拉罕(布莱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生于1847年,31岁的时候娶了王尔德(Oscar Wilde)的前女友弗洛伦斯•芭尔柯姆(Florence Balcome),然后搬家到伦敦,给亨利•欧文(Henry Irving)的吕克昂剧院(Lyceum Theatre)打了27年工。欧文的绅士外表和残暴本性成为小说中德库拉伯爵的真人原型(传闻欧文与斯托克关系暧昧)。此外斯托克还在北约克夏的Whitby住过一阵,现在这里成了英国歌特们的圣地,每年4月的Whitby Gothic Weekend是英国规模最大的歌特集会。
                  斯托克一辈子没去过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据说他当初是靠抓阄才选定这里作为伯爵的故乡。他在欧洲民间传说与鬼故事里浸淫七年,阅读了大量关于罗马尼亚的历史文献,对当时艾米丽•杰勒德(Emily Gerard)的论文《罗马尼亚迷信》(Transylvania Superstitions,1885)中毒很深。据德库拉研究专家伊丽莎白•米勒博士(Elizabeth Miller)的亲身游历后证实,虽然斯托克完全没有去过东欧,但是他在小说里写出的罗马尼亚风貌基本属实。


                  来自贴吧神器12楼2013-01-23 15:47
                  回复
                    2.2.1 天谴者女王的滴血玫瑰——Anne Rice
                    新奥尔良本土作家安妮•赖斯(Anne Rice)近来颇受微词,理由是部分美国人认为是她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为新奥尔良招致了毁灭性的卡特里娜飓风。这说起来未免可笑,但,在安妮•赖斯1969年发表了她第一篇吸血鬼小说——名为《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的小短篇(即后来的《夜访吸血鬼》原型)3年后,年仅5岁的女儿米歇尔(Michele)罹患白血病去世;而30年后,在安妮•赖斯写作《吸血鬼纪事》最后一部《血颂》(Blood Canticle)的过程中,她的丈夫斯坦•赖斯(Stan Rice)也撒手尘寰。所幸这位受“天谴”的吸血鬼女王还有爱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Rice)幸存于世,并在其诗人老爸和吸血鬼老妈的熏陶下同样出落成为作家。
                    安妮•赖斯,1941年生于新奥尔良,并在那里度过了绝大部分时光。她笔下大部分小说也都发生在这里。安妮有个比她大两岁的姐姐艾丽丝•伯查特(Alice Borchardt),妹妹写吸血鬼,姐姐写狼人,儿子克里斯多弗的写作范畴也是惊悚悬疑。
                    尽管《夜访吸血鬼》被称为是迷幻文学(Psychedelic Literature)的代表,但安妮本人否认使用迷幻药。她的一系列吸血鬼和女巫作品给歌特运动(Goth Movement)带来深远的影响,她还出版过一套关于**的睡美人系列。


                    来自贴吧神器15楼2013-01-23 15:48
                    回复
                      《吸血鬼纪事》大致的故事是这样的,《夜访》是它的第一部,相信大家都已经从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的暧昧戏里了解了个大概:故事开始于18世纪的新奥尔良,年轻美丽的农场主路易(Louis)失去亲人(原著里是弟弟,电影里改成了妻子)痛不欲生,被吸血鬼莱斯特(Lestat)变成同类,之后由五岁的小吸血鬼克劳迪亚(Claudia)设计害死了莱斯特。路易和克劳迪亚逃到巴黎,克劳迪亚被巴黎吸血鬼以“谋杀同类”罪杀死,悲伤的路易一个人游荡在这片凄凉的土地上,给一个小记者丹尼(Daniel)讲述他的故事——这是第一部。可以被称为《吸血鬼路易》。
                      第二部《吸血鬼莱斯特》自然是莱斯特的故事。他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一直觉得生不逢时,唯一的朋友是个叫尼克(Nicolas)的小提琴手。二人在巴黎一家剧院担任临时演员,莱斯特被玛格纳斯(Magnus)变成吸血鬼。莱斯特为尼克买下剧院,但是尼克随后自杀,阿曼德(Armand)接收了吸血鬼剧院。结尾接第一部,伤痕累累的莱斯特终于复原,和路易重归于好,组织了自己的摇滚乐队,在旧金山举行首演。沉睡6000年的血族女王阿卡莎(Akasha)苏醒。


                      来自贴吧神器16楼2013-01-23 15:48
                      回复
                        第三部《天谴者的女王》是《纪事》中最为重要和辉煌的一部,讲述了安妮笔下吸血鬼的起源,浩浩荡荡6000年的历史与传说。同时第一部出现过的小记者丹尼这里再次出场,按照路易提供的地址,他并没有找到莱斯特,他找到了阿曼德。他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10年后“荣幸的”成为小曼所造就的唯一一个吸血鬼。但是女王的苏醒导致了世上绝大部分吸血鬼的灭亡,最后几个老吸血鬼为了生存一起杀掉了女王。
                        第四部《肉体窃贼》讲述莱斯特想变成凡人,交换了吸血鬼的身体,结果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恳求路易把他变成吸血鬼,被路易拒绝(道德感超强的路易巴不得自己也同样变成人类死掉),痛苦的小莱求助于泰拉玛斯卡(Talamasca,这是一个英国的神秘学研究组织)的大卫•塔尔博特(David Talbot),在他的帮助下,小莱夺回了自己的身体,并用同样的方法给了年迈的大卫一个年轻的身体,把他变成了吸血鬼。
                        第五部《恶魔迈诺克》和《血颂》一样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故事。莱斯特作为主角上天入地去探求吸血鬼的本原,生命的意义。安妮费尽苦心弄了个辉煌宏伟的大制作,但是所有的读者只想看到《吸血鬼莱斯特》中那个坏坏的小莱,他们无法忍受莱斯特开始扮正经。


                        来自贴吧神器17楼2013-01-23 15:48
                        回复
                          《吸血鬼阿曼德》要和《血与黄金》合起来看,一部写阿曼德,一部写他的造就者玛瑞斯。阿曼德那部从一个十六岁少年的立场出发(他被变成吸血鬼时还是孩子),全书充满了诱惑奢靡的感官描写,而学者玛瑞斯这个老变态的书活脱脱就是一本再正常不过的罗马帝国兴衰史。在他的笔下,和小曼的所有情色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
                          剩下三本,《梅瑞克》、《布莱克伍德庄园》和《血颂》虽然还是以莱斯特为主,却是连带了无数安妮另一个女巫系列的东西,比较繁复罗嗦,除非你是女巫系列和吸血鬼纪事的双料读者,否则看起来会有点郁闷。
                          除了这十本之外,安妮还有另外两本不属于《纪事》范畴却经常拿出来放在一起的书,《潘朵拉》和《吸血鬼维托利奥》。潘朵拉(Pandora)是玛瑞斯的情人,全书晦涩华丽,也是一部“罗马帝国衰亡补遗”;维托利奥那本相对简单,比较薄,但讲的和《纪事》完全没有关系,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吸血鬼故事:小维托利奥一夜之间全家被吸血鬼血洗,他发誓报仇却和女吸血鬼厄休拉坠入爱河——如果你对文艺复兴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


                          来自贴吧神器18楼2013-01-23 15:49
                          回复
                            附:The Vampire Chronicles
                            《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76)
                            《吸血鬼莱斯特》The Vampire Lestat (1985)
                            《天谴者的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 (1988)
                            《肉体窃贼》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 (1992)
                            《恶魔迈诺克》Memnoch the Devil (1995)
                            《吸血鬼阿曼德》The Vampire Armand (1998)
                            《梅瑞克》Merrick (2000)
                            《血和黄金》Blood and Gold (2001)
                            《布莱克伍德庄园》Blackwood Farm (2002)
                            《血颂》Blood Canticle (2003)
                            New Tales of the Vampires
                            《潘朵拉》Pandora (1998)
                            《吸血鬼维托利奥》Vittorio the Vampire (1999)


                            来自贴吧神器19楼2013-01-23 15:49
                            回复
                              2.2.2 午夜罂粟园中的快乐谋杀——Poppy Z. Brite
                              1988年,在安妮•赖斯洋洋洒洒写出吸血鬼纪年第三部《天谴者的女王》的同一年,同样来自郁热阴悒的新奥尔良,21岁的布莱特(Poppy Z. Brite)在一本恐怖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吸血鬼小短篇,四年之后,她把这个故事续写成为《孽子》(Lost Soul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
                              波比•布莱特,1967年生于新奥尔良,有一些希奇古怪的工作(比如gourmet candymaker和mouse caretaker),也是模特和舞者,当然她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写小说。她的主要领域是情色惊悚,被称为安妮•赖斯和史蒂芬•金的结合体。1992年处女作《孽子》大获成功之后,她接下来几部并不是吸血鬼,而是混杂了同性情结的恐怖小说,因其优秀的文笔和才华在评论界评价甚高,推荐《画血》(Drawing Blood)和《尸恋》(Exquisite Corpse)。她还出版了两部自选小说集《沼泽胎儿》(Swamp Foetus)和《自造人》(Self-Made Man),同时编纂两部吸血鬼短篇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 in Vein I/II),但是后者选文良莠不齐,普遍评价不高。
                              布莱特的书里没有安妮•赖斯大段大段谵妄的意淫和枯燥乏味的历史堆砌,曾有人总结说,其实她除了磕药的同性恋之外什么都不会写。但是她把他们写的很鲜活,充满了现代感。她笔下的吸血鬼们吃着巧克力,把绿色的查特酒往嘴里灌,他们锉尖了牙齿,开着黑色的货车四处闲逛,放着David Bowie的歌。布莱特笔下人物没有所谓正或邪,全部都是灰色的。他们不论善恶,他们没有对错。安妮的吸血鬼是笼罩在人类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僵尸,她笔下人物的言行举止完全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而布莱特的吸血鬼从来也不是人类——他们游离于社会标准之外,正像布莱特游离于故事之外——泽拉(Zillah)是超越道德的存在,零(Nothing)杀莱恩(Laine)的那一幕也异常精彩。布莱特的笔下从没有怜悯。她也从没有把自己代入进故事里——这点和安妮是最大的不同。
                              安妮的吸血鬼是无性的,他们吸血即**。而在布莱特这里,笔下人物不但个个充满情欲,而且全部都是双性恋。同时她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设定:吸血鬼不是由人类变成的,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种族,他们正常出生和成长。只是无论他们的母亲是人类还是吸血鬼,她们无一例外会死于分娩。这个设定打破了传统歌特故事进退两难的僵局,吸血鬼不再是妖魔鬼怪,而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有着和我们相仿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开一样的车听一样的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周围就存在着大量的“吸血鬼”,那些常年穿黑衣画黑眼圈的歌特们,那些吸毒酗酒的摇滚乐手,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布莱特笔下人物没有任何区别。——同性恋?英国同性恋都可以结婚了,法律保护同性恋。父子/女恋似乎也不是什么新闻,吸毒酗酒就更普遍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吸血鬼,我们都是Lost Souls——我觉得这才是《孽子》的真正意义所在。
                              注:关于波比•布莱特小说的详细相关论述请参考《午夜罂粟园中的快乐谋杀——Poppy Z. Brite的情色惊悚》一文。作者同本文作者。


                              来自贴吧神器20楼2013-01-23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