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科吧
关注: 32 贴子: 400

中国民间科学爱好者交流科学的聚集地

  • 目录:
  • 自然学科
  • 2
    @最爱春雷2021 《雷绍武是什么人》3.0版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 3
    他的理论我认为与@王东辉 老师的最新主张不谋而合
  • 0
    困扰了流体力学领域一个接近100年的公式,终于被科学家们完整地找出来了。这个公式与流体中的一种复杂的流动状态湍流有关,与之对应的是层流现象。 湍流问题非常复杂,是物理力学中最难的几个问题之一,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海森堡就曾经说过:我要带着两个问题去见上帝:相对论和湍流。我相信上帝只对第一个问题有了答案。 湍流中的一个研究方向,是探索它在边界层的运动。像水流急速冲刷玻璃板表面时,和玻璃板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湍
  • 1
    312
    木叶飞舞 2022-03
    312
  • 0
    直觉告诉我们,给定一个圆,一定存在一个面积与之相等的正方形。可是这个正方形要怎样画出来呢?这个“化圆为方”的问题困扰了数学家几千年,他们先是证明了,仅靠尺规作图无法实现化圆为方,后来又思考:能否将圆分割成有限数量的碎块,再把这些碎块拼接成正方形呢?现在真的有数学家实现了这一点。 尺规作图难题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古希腊数学家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几何问题:只用直尺和圆规,能否作出一个与
  • 0
  • 0
    2
    木叶飞舞 2022-01
    2
  • 0
    1
    木叶飞舞 2021-12
    1
    木叶飞舞 12-30
  • 0
    3
    木叶飞舞 2021-11
    3
    木叶飞舞 11-29
  • 74
    826的弟弟们,绍武老师的诗风确实出色,但是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真正的高手!也尨老师不但擅长打油诗,更神奇的是那神秘的宝塔诗,秀丽瑰奇。而也尨老师的散文诗更是继承鲁迅大先生的野草风采。
    多万出1 11-17
  • 0
    11.11
    木叶飞舞 11-11
  • 0
    一个等角线问题,竟然困扰了数学家们70余年? 等角线的定义很简单,穿过一个点的一组直线,任两条之间夹角都相等就是等角线。比如在二维平面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或,或相互成60度角的3条直线。 3条直线形成的6个60度夹角,也刚好把一个二维空间分成6部分,合起来就是360度。 3也就是二维空间中等角线数量的最大值了,很极限的满足了任意两条直线之间夹角都相等这个条件。 如果再多一条直线,无论怎么摆条件都无法成立。 到了3维空间,情况
    木叶飞舞 10-22
  • 0
    长期以来,天文学一直假设行星与其各自的宿主恒星之间存在成分联系。现在,在伯尔尼大学和苏黎世大学国家研究能力中心 (NCCR) PlanetS 研究人员的参与下,一组科学家首次提供了实证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设——部分是同时反驳。 恒星和行星是由相同的宇宙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一些物质凝结形成岩石行星,其余的要么被恒星积累,要么成为气态行星的一部分。因此,恒星组成与其行星之间存在联系的假设是合理的。例如,在太阳系中,
    木叶飞舞 10-15
  • 0
    一篇有关“针灸”的研究论文登上了Nature。 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发现,对小鼠身上的特定“穴位”进行微弱的电刺激,能促进小鼠的抗炎作用,有效降低患有脓毒血症小鼠的死亡率,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理。 这种电刺激的治疗方法类似中医里的针灸。此前,关于针灸是否有效、为啥有效等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要把电针灸发展成为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就必须确定刺激“穴位”背后到底是
    木叶飞舞 10-15
  • 0
    大约3600年前,中东地区坐落着一个古老和繁荣的城市。居民像往常一样,过着忙碌而平静的生活,突然伴随着一阵强光和巨响,空气开始剧烈升温,整座城市开始融化。待一切平静下来之后,城墙碎成了粉末,居民和动物的身体被撕成了碎片,整座城市只剩下了断壁残垣。 这里曾发生过什么?又被什么毁灭了?当考古学家面对着这座城市的废墟时,这些疑问深深环绕在他们的脑海中。 这座古城被称作Tall el-Hammam(TeH),坐落在死海东北方向约11千米
    木叶飞舞 10-13
  • 0
    123
    木叶飞舞 2021-10
    123
  • 0
  • 0
    人体由数以万亿计的细胞构成,它们组成了不同的器官系统,执行着无以计数的任务。这些细胞全都来自受精卵——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受精卵循环往复地分裂,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后代细胞。在此后的生命历程中,细胞也会继续分裂,以填补死亡细胞的空缺,确保组织可以持续地发挥功能。通过分析体内细胞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可以获知它们分裂和迁移的历史。 在一个细胞完整的生命历程中,它们会不断地发生随机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会传给
  • 3
    100多年前,遗传学家发现了生殖细胞中存在染色体重组的现象。这像是一种缓慢但平稳的演化方式,通过每一代生物,让基因组变得更具多样性。但就算是一个碱基出现异常,也可能会导致疾病。直至近期,科学家才弄清楚生物是如何精确控制这个过程的。 20世纪最有影响的遗传学家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约瑟夫·马勒(Hermann Joseph Muller)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名为马勒的齿轮(Muller's ratchet)。作为一个利用X射线研究基因突变的科学家,他
  • 3
    60年前不被看好的理论再次被证,这次是原子层面的。 你以为,斑马的黑白条纹,贝壳的复杂花纹,都只是随便长长?并不! 这些自然界的重复图案,有相当一部分能用一组方程式描述。听上去有些离谱,但确实是图灵本人搞出来的——60年前,他对大自然进行一番研究后,给出了这组方程式。 反应扩散方程的一般形式 后来人们发现,这组方程式适用于不少自然界的图案,包括斑马、贝壳、鱼类、豹的条纹等。 他们给这类图案统一起了个名字,叫图
  • 3
    “第三类永动机”是指依靠惯性保持运动,不受摩擦力等其他耗散力影响的机械系统。诺奖得主维尔切克构思出的时间晶体能永远在不同状态之间循环而不消耗能量,因此属于第三类永动机。 不过,因为机械系统的能量耗散无法避免,这类永动机被认为不可能存在。但是最近,一个物理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在谷歌量子计算机中成功构造了物质的时间晶体相。 时间晶体能在两个状态之间来回切换,而不消耗能量。 7 月 29 日,谷歌的研究者与美国斯坦福
  • 2
    1934年,格雷戈里·布雷特(Gregory Breit)和约翰·惠勒(John Wheeler)预测,当两个光子相碰时,有可能产生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我们知道能量和物质是可以互换的。例如,在太阳和核电站的核反应中,就可以看到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普遍发生。然而,物理学家发现,要让一对光子转化为物质-反物质对却出乎意料地困难。 一直以来,科学家从未直接观测到过这种现象。直到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相对论性重
  • 0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8月16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科学家的深入分析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数据显示,土星有一个缺乏清晰边界的弥漫核,核的大小一直延伸至土星半径的约60%,这显然远远大于之前的估算。此次是对土星内部结构的全新认知,也是对标准行星形成模型的一次挑战,同时也对土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的、关键性的约束。 巨行星的内部结构通常需要借助绕其旋转的探测器进行观测,再对其引
  • 0
    你或许听说过一些关于宇宙形状的比喻:我们的宇宙像一张平坦的白纸,向各个方向延伸至无穷远,整个宇宙没有边界,大小也是无限的;当然,宇宙也可以不那么平坦,它可能像一个球面,大小有限但是没有边界;又或是像一个马鞍面,同样延伸向无穷远,无限且没有边界。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三维空间的复杂几何结构不便于想象,以平面、球面、马鞍面这样的二维空间做类比是理解宇宙形状的好方法。 从数学上来说,平面、球面和马鞍面这
  • 0
    自人类文明伊始,我们就开始利用一些能观察到的周期性现象进行计时。 太阳东升西落,人们学会在地上竖起一根木棍,通过步测影子的长度读出时间,这就是最初的时钟,也被称为日规。而后,人们在日规的基础上发展出更精巧的日晷。后来,水钟和钟摆的出现使得计时越来越不依赖自然的日光。 如今,原子的振荡是科学家目前所能观测到的最稳定的周期性事件,而原子钟也成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它的稳定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行星系统
  • 0
    50年前霍金提出的黑洞面积永不减小定理,现在终于被证实了。 通过一道黑洞合并后发出的引力波,麻省理工的科学家们推算出了黑洞合并前和合并后的面积。 结果表明,黑洞合并后的总面积没有减小。 这与霍金在1971年提出的“宇宙中黑洞的总面积总是不会缩小”,完全重合。 而且,这也是科学家们首次从实际观测中论证这一原理,研究成果已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被证实的霍金黑洞面积定理,到底是在讲什么呢? 1971年,霍金在理论上推
  • 0
    钟表作为一种机器,像其他所有机器一样都要遵守热力学定律。 牛津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时钟越准确,产生的熵越高 ,而且它们之间是线性关系。 实验用的时钟由一个悬浮在金属电极上的50纳米厚的氮化硅膜,和一个用于测量薄膜振动的电路组成。 这相当于一个微型太阳能电池,通过给薄膜加热造成的振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同时,薄膜每次振动都会留下电信号,测量电信号之间的间隔就相当于计时,而间隔的稳定性就代表时钟的准确性了。 实验
  • 1
    突破500公里量级! 中科大潘建伟在现场远距离量子通信上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 而且这次传输不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而是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这种实际场景中。 在无中继的条件下,克服了各种干扰,实现了428公里和511公里的远距离传输。 据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
  • 3
    AlphaGo在围棋界大杀四方时就有人不服:有本事让AI斗地主试试? 试试就试试。 快手团队开发的斗地主AI命名为DouZero,意思是像AlphaZero一样从零开始训练,不需要加入任何人类知识。 只用4个GPU,短短几天的训练时间,就在Botzone排行榜上的344个斗地主AI中排名第一。 而且还有在线试玩(链接在文章最后),手机也能运行。 在线试玩中演示的是三人斗地主,玩家可以选择扮演地主、地主的上家或下家。 选择当地主来玩玩看,可以打开显示AI手牌功能,更
  • 4
    你的硬盘又涨价了吗? 多年来,机械硬盘行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价格却居高不下。 尽管现在固态硬盘用得相当广泛,但机械硬盘在计算领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硬盘的存储容量当然在不断增加,但随着我们的媒介需求越来越大,我们需要能够存储更大数据量的硬盘。 那么到底能不能再提高硬盘的存储能力呢?
  • 5
    提到黑洞,我们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光都无法逃逸的特性。 所以黑洞真的只是个洞? 答案可没这么简单。 此前科学家们就发现,黑洞在用强大引力吞噬万物的同时,还会发射出一股能量非常高的等离子喷流,也就是黑洞喷流。 以M87星系黑洞为例,这些喷流能够从黑洞中心向外延伸至少5000光年,速度接近光速。 科学家们好不容易弄清楚为什么黑洞连光都能捕获,结果它自己还喷东西出来?
  • 5
    今天(6月1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0
    #自动驾驶的自行车#
  • 0
    中科大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并实现两个固态存储器的量子纠缠。 看不懂? 没关系,研究人员将其比喻成“量子鹊桥”:让“量子牛郎”和“量子织女”在没见面的情况下就能产生纠缠,这下就很直观了。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提出,并登上最新一期Nature。 量子在光纤中传输有指数级的损耗,经过50公里的光纤传输,信号将衰减至最初的十亿亿分之一。后续研究通过转换光波长等方法,将传输距离提
  • 0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是近似椭圆形的,离地球最近的为近地点,这时的月球比平时看来更大,离地球最远的为远地点,月球看起来更小。而‘超级月亮’指的是月亮在满月时,刚好在近地点附近。”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5月26日9时51分,月亮运行到地球近地点时,地月相距只有357311千米,满月视直径达到33.5角分,是今年满月中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为全年最大;当天19时14分,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条直线,太阳和月
  • 1
    飞行近10个月,熬过恐怖9分钟。“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火星大气稀薄,地形复杂,要想着陆于此,风险可谓是极高。到目前为止,人类进行的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为50%。而大部分失败的原因,均是在着陆阶段。“恐怖9分钟”,这也是此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所经历的过程。 第一个“恐怖”,来源于距离。 由于地球和火星距离过于遥远,通讯时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毕竟着
  • 0
    模拟黑洞产生的引力波,听起来好可怕,那一定需要巨大的算力吧? 确实,发现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人类用了100年,而用超算精确模拟它,人们用了90年!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之后物理学家就预测,两个黑洞合并会产生引力波。 直到2005年,科学家才得到了第一个黑洞合并数值解,而且是用超算断断续续算了2个月。 但现在,你只需要一台macOS或Linux系统的笔记本电脑,也能计算黑洞合并,还是带动画模拟的那种。 这是由加州理工
  • 0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1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疫情形势依然相当的严峻、复杂,病毒变异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新冠病毒变异总体呈加快的趋势。世卫组织通报的数据显示,变异的频率从0.1‰逐渐上升到1.3‰。 二是发现的变异株国家数在不断增多。在英国发现的变异株已经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在南非发现的变异株在80个国家地区已经发现,在巴西发现的变异株在45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发现
  • 0
    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 2
    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又搞出大新闻。 这次不是火箭、狗狗币……而是恐龙! 其名下Neuralink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马克斯·霍达克声称: 15年内可以育种和基因改良产生“超级外来物种”——恐龙,科幻电影中的侏罗纪公园指日可待。 霍达克发布推特表示,当前人类科技已达到可以建造恐龙为主题的“侏罗纪公园”。 不过,他也强调,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复活恐龙,或许需要15年育种和基因工程,才能获得这种超级外来物种。 虽然没有对如何建造侏罗
  • 0
    先来看一道简单的几何问题: 下图中,黑圆恰好将红圆的面积等分,且黑圆的圆心恰好在红圆上。假设红圆半径为R,黑圆半径为r,求r。 是不是感觉已经信手拈来,能在纸上演算一通了? 然而,就是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数学难题,让数学家们想了几百年,都没能给出它的解析解 解析解,指用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写出的方程解。有些方程难以求出解析解,只能写出近似解。如下图,x=cos(x)就没有解析解,方程的解只能近似为x≈0.7390… x=cos(x),x没有解析解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自然学科